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財政司司長財政預算案記者會談話全文(一)(附圖/短片)
***************************

  以下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今日(二月二十四日)在中區政府合署新翼舉行財政預算案記者會的談話全文:

財政司司長:各位傳媒朋友,大家好!今早我在立法會宣讀了新一年度的財政預算案。在大家發問之前,我想先講一講撰寫這份預算案背後的理念。

  今年的預算案以穩固復蘇、發展經濟和關懷社會為主題。

  在穩固復蘇方面,雖然金融風暴最困難的時期我相信已經過去,但外圍仍然充滿變數,所以我們必須保持警覺,不能鬆懈;而協助香港樓市平穩健康發展是穩定經濟重要的一環,我們希望從根本的供應、市場透明度及減少投機入手。

  在發展經濟方面,預算案增撥資源,從人力供應、土地供應和發展誘因三方面入手,配合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提出促進六項優勢產業發展,並鞏固香港傳統四大支柱行業的施政方針,長遠提升香港的競爭力。

  我們亦都建議擴建科學園、設立綠色運輸試驗基金等,都是希望提供政策環境,發展產業,令香港的產業結構可以多元化。

  我認為我們不單要發展經濟,亦需要關注社會民生,要建立一個仁愛關懷的社會,所以我在預算案,特別重視教育和貧窮問題,致力提升社會流動性,並善用社會資本,支援最需要協助的組群。我們籌辦非牟利機構解決學童上網問題便是這方面的工作的一個例子。

  我們同時進行多項社會投資,把來自社會的資源應用在教育、醫療、就業、樓宇維修、社會服務、體育及文化藝術等項目之上。

  我理解到在經濟復蘇初期,部分市民未必可以能夠即時分享復蘇成果,所以我提出了約200多億元的紓緩措施,包括退稅、免差餉、代繳公屋租金等,希望有助市民度過困境。我們的策略是,在長遠而言,要發展經濟和教育;中短期則提出紓困措施協助有需要的社群。

  我在預算案的結語中提到,社會上有人士認為,香港的經濟發展模式,未能做到資源均等分配,形成貧窮和社會流動問題。我希望提出,由於香港是一個細而且是開放型的經濟體,如果實行高福利為主的模式,便需要大幅度調整現行的稅制及稅率,市民未必認同。

  因此,我希望透過投資在教育、基建和社會福利,讓市民可以面對經濟變化,提升社會流動性。這便是我在編寫預算案時最基本的理念。

  謝謝各位。

(待續)

(請同時參閱談話全文的英文部分)



2010年2月24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5時35分

圖片 圖片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