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施政報告全文(六)
*********

環境及自然保育推廣

46. 為提升香港的生活環境,我們必須繼續推動加強市民對環境保護和保育事宜的認知和參與。我建議向現有的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注入十億元,為有關環境、保育事宜的教育、研究和技術示範項目和活動提供支援。政府會透過新增的基金鼓勵社區參與及進行教育的工作,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同時,基金會鼓勵團體在合適建築物的屋頂及平台進行綠化,以收實際和示範作用。我們亦應該充分發揮香港作為國際都會的地位,透過基金積極推動國際間就環保政策及科技研究的經驗交流和分享。為達到以上目的,我們會檢討撥款指引,包括撥款準則、撥款上限及計劃期限,讓基金得到更充分和有效的利用。

廢物管理

47. 除了改善空氣質素外,我們另一項重大的挑戰,是有效地解決香港的固體廢物管理問題。我們必須落實「污染者自付」的原則,以改變市民的習慣,從源頭減少廢物的產生,並鼓勵回收和循環再造。我們將在本立法年度內提交《產品環保責任條例草案》給立法會審議,為實施生產者責任計劃提供法律基礎。我們早前建議的購物膠袋環保徵費,獲得市民普遍支持。這將會是條例草案內首個生產者責任計劃,以解決濫用購物膠袋的問題。我希望在此申明,政府建議環保徵費,旨在鼓勵減少製造廢物,增加回收,以達至減少浪費資源和減輕廢物管理的沉重負擔。

48. 按目前固體廢物的增長速度,香港現有的三個策略性堆填區將於未來數年內不敷應用。擴展三個堆填區是刻不容緩的項目,短中期內並無他法。環顧世界,現代化焚化設施的技術成熟,運作安全,排放水平嚴格,是一種較符合持續發展要求的廢物處理方法。我們正物色合適的地點興建以焚化為核心的綜合廢物管理設施,利用先進的科技,減少需要棄置於堆填區的固體廢物,並將對附近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我們亦會興建污泥處理設施,配合淨化海港計劃第二期甲的落實,以免大量污泥直接傾倒於堆填區內。這些設施將大大提升我們處理廢物的能力,確保香港能夠持續發展。

文物保育

49. 在優質城市生活中,文化生活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一個進步的城市,必定重視自己的文化與歷史,並有自己與別不同的城市生活體驗。近年香港市民表現出對本身生活方式及文化的熱愛,我們對此要加倍珍惜。未來五年我會全力推動文物保育工作。

文物影響評估

50. 為全面開展文物保育,我們會規定凡涉及歷史文物建築的所有公共工程項目必須進行文物影響評估,使具歷史價值的地點或建築物,在工程籌劃階段已得到從保育角度的關注。

活化歷史建築

51. 我認為歷史建築物不應單單保存,而是應該活化,發揮它們的經濟及社會效益,這樣才符合可持續保育概念。

52. 在保存和活化歷史建築方面,市區重建局做了大量工作。我要求市建局更進一步,將歷史建築的保護擴大至戰前樓宇,同時不單考慮如何保存,也要考慮如何活化。

53. 目前政府擁有不少歷史建築,我會推動這些建築物的活化。為此我會推出一項新的計劃,讓非政府機構申請活化再利用這些歷史建築。我們首先會推出六至八幢建築物,希望運用創意將建築物轉化為獨特的文化地標,並採取社會企業的營運模式,同時注入商業管理元素,務求達至雙贏的效果。政府會提供適當的財政支援,令計劃切實可行。我已在基本工程儲備基金中預留了十億元。至於其他有商業價值的歷史建築,我們也樂見商界參與活化再利用的工作。為了顯示活化作為文物保育的方向,我提出以下幾項具體計劃:

(一) 荷李活道中區警署建築群:原則上接受香港賽馬會提出一項十八億元別具創意的活化計劃。

(二) 前中央書院遺址:我宣布會將前鴨巴甸街警察宿舍用地,即前中央書院遺址,從政府勾地表中剔出,為期一年,並邀請各界提出活化方案。

(三) 灣仔露天市集:我們已完成了保存太原街及交加街市集的方案。有關建議獲得灣仔區議會支持後,我們會進一步美化市集,展示其本土特色。發展局亦會聯同市建局,以地區為本,整體考慮灣仔舊區的發展及活化方式。

私人文物保育

54. 對於促進保護私人擁有的文物歷史建築,這個問題複雜,當中涉及維護私人業權、公帑開支及社會期望之間的利益平衡,我們會積極研究新的安排,為私人業主提供經濟誘因,鼓勵私人保護文物。同時政府會為私人擁有而獲評級的文物建築,提供維修的財政支援。

設立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

55. 未來五年政府將會全力開展各項文物保育工作。為了方便公眾參與及集中統籌各項行動,我宣布在發展局之下開設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這表示文物保育工作將會是政府長遠的工作承擔。

弘揚本土文化

56. 我們會積極保存和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粵劇。這是本土文化的代表,既是高雅藝術,又在民間普及。政府決定將油麻地戲院改建為戲曲活動中心,為粵劇團體提供固定表演場地。另外,在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場地伙伴計劃」中,粵劇界也是一個重要的合作伙伴。

(待續)



2007年10月10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1時54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