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行政長官向立法會發表《行政長官2020年施政報告》發言全文(十)
********************************
(九)培育人才及青年發展

培育人才

教育願景

148. 教育是培育人才的關鍵。我的教育願景,是要培養青年人成為有質素的新一代,對社會有承擔,具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教育亦是立德樹人的事業,良好品格的培養至為重要。事實上,要成為公民社會負責任的一員,學生須有守法意識,能尊重不同意見,適應羣體生活。

優質教育

149. 我上任後積極為教育界提供額外資源,希望藉此為提升教育質素而必須進行的改革提供有利條件。過去三年,本屆政府在教育已累積增加了135億元經常開支,落實的措施不少都是教育界同工多年來爭取的訴求,包括將教師職位全面學位化及增加每班的教師比例等。但我強調政府在教育工作的角色不只是提供資源,更是政策的制訂者、推行者及監管者。

150. 為提升教育質素,我們先後共成立八個專責小組,邀請專業人士進行研究、諮詢,並向政府提交報告。當中七個小組已完成工作,教育局正聯同相關機構落實小組的建議;最後一個有關課程檢討的專責小組亦於9月提交報告,教育局稍後會公布政府的回應。此外,我們自2017年7月以來所公布的39項新措施全部已經完成或按序推進,並在今年《施政報告附篇》交代進展。

151. 然而,去年發生的社會事件,令不少人再次質疑香港教育的成效,在超過10 000名因反修例而涉嫌違法的被捕人士中,四成是學生,當中接近2 000名是中小學學生,怎不令人痛心呢?我們不忍見到政治滲入校園,學生捲入政治漩渦,甚至被誤導參與違法及暴力行為,因而負上法律責任,影響一生。社會事件亦揭示部分青年人守法意識薄弱,欠缺互相包容尊重的價值觀。如何在香港複雜的政治環境,社交媒體傳播大量失實消息的情況下好好保護學生,是政府、社會、教育界和家長須共同承擔的責任。

德育及國民教育

152. 德育是五育之首,亦是教育的根本。學校應着力推行價值觀教育,包括加強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事實上,加強學生對國家歷史、中華文化和國情的認識,深化《憲法》和《基本法》教育,是培養學生國家觀念及國家安全意識的基礎工作。本屆政府已將中國歷史成為初中的獨立必修科,新的中史課程已在本學年從中一逐步推出。教育局會為學生提供結合課程的實地考察機會;並會鼓勵中小學生多學習中華文化精粹,以薰陶學生的品德情操和建立文化認同。教育局亦會透過多元化活動,讓中小學生全方位認識國家發展、《憲法》和《基本法》、「一國兩制」的實踐、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及尊重和維護國旗和國歌這些國家的象徵,以培養學生的正面價值觀,以及對國家、民族及社會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責任感。

通識教育

153. 高中通識教育科的爭議在社會從未停止,未來改革方向必須糾正過去通識教育科被異化的問題,讓這個科目重新成為學生建立穩固的知識基礎、聯繫不同學科的知識、培養明辨慎思能力、以理性分析當代領域的課題,學習有關國家發展、《憲法》、《基本法》及法治等元素的平台。

154. 課程的改革與考評的工作必須互相配合,上學年一條錯誤的文憑試題目引起社會的熱烈討論。我期望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不斷完善其審題機制,防止類似問題再次發生。

推廣應用學習課程

155. 為配合全人發展和照顧學生的不同才能,我們會進一步推廣應用學習為高中選修科目,為學生提供資助及更多元化的課程,擴闊學生的學習領域和經歷,幫助他們多元發展。

電子學習

156. 新冠疫情雖然令學校的面授課堂一度暫停,但通過教育局和學校的共同努力,靈活運用各種創新方法,學生仍能「停課不停學」。為進一步支援學校和教師推行混合教學模式,教育局會在「優質教育基金」預留20億元,推出一項為期三年的計劃,一方面支持電子學習所需的配套,例如構建學與教資源分享平台和鼓勵教師分享優質教材;另一方面確保所有學生有平等的電子學習機會,包括資助學校購買流動電腦裝置供有需要的學生借用和為因居住環境而未能獲得合適上網服務的學生提供無線網絡路由器及流動數據卡。為照顧家境困難學生的即時需要,教育局已在本月初為公營學校提供一筆過的「支援有經濟需要學生上網學習補充津貼」。

教師質素

157. 教師對學生的全人發展影響深遠,肩負傳授知識、薰陶品格的重要職責,我期望受他們春風化雨的學生不但才德兼備,更是維護「一國兩制」的國家棟樑。政府作為教師註冊機構,會從入職、培訓及管理多方面着手,提高教師質素。我們會與師資培訓機構商討如何確保老師的師德、品格及操守。此外,我們會強化老師及校長入職、在職及升職前培訓的工作;對於不稱職及失德的老師,教育局必定嚴肅跟進,包括取消嚴重失德者的教師資格,以免他們誤人子弟。

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

158. 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童的到校學前康復服務是一項跨專業界別、跨政策局的嶄新服務,通過「盡早識別,即時介入」幫助兒童健康成長。經試行並取得成效後,計劃在2018年10月恆常化,並在本學年把服務名額由3 000個大幅增加至8 000個,以及在2022/23學年把名額再增加至10 000個,藉此做到零等候時間。為能預早照顧正等候衞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評估或經評估只有輕微發展問題的兒童,我們已在今個學年在參與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的幼稚園推行一個為期20個月的試驗計劃。

支持香港演藝學院興建新教學設施和學生宿舍

159. 香港演藝學院(演藝學院)是香港唯一一所提供表演藝術及相關科藝領域教育和訓練的高等教育院校。在2020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演藝學院不但在表演藝術類別蟬聯亞洲第一,更名列全球第七位。政府支持演藝學院在港島東區興建新教學設施和學生宿舍,豐富教與學的硬件和體驗,促進表演藝術專上教育的長足發展。

吸引人才

160. 要擴大香港的人才庫,除致力培育本地人才外,亦要積極吸納非本地精英。投資推廣署將與各政策局、特區政府經貿辦和各推動創科、金融和文化發展的機構合作,採取策略性方法在全球大力宣傳香港為高質素人才提供的便利措施和發展機遇,重點吸納香港在各個範疇所需的人才。

青年發展

161. 青年是一個多元的組羣,他們有不同的人生目標。我在《2017年施政報告》中提出青年發展「三業、三政」(即學業、就業、置業、議政、論政、參政)的新方向,取得一定的進展。然而,經歷了過去一年的社會動盪、反覆的疫情和長時間停課,青年人的生活及學習模式受到一定影響,部分青年人對個人前景以及社會發展感到迷茫和無助。面對這個環境,政府會思考如何為青年人塑造一個讓他們健康成長、安居樂業、發揮所長的環境。我們亦期望青年人能放眼國家,把握大灣區在學習、就業、生活方面的種種機遇,開拓更廣闊的空間實現夢想。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

162. 以香港的經濟和市場規模,青年人的失業率可能會維持雙位數字一段時間。另一方面,有7 000萬人口的大灣區發展潛力卻十分巨大,能為香港青年人提供事業發展機會。在今年《施政報告》諮詢期間,不少企業向我表示若政府能提供補助,他們可在發展經濟高增長的大灣區為香港青年提供工作機會。為鼓勵和支持青年人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和發展事業,特區政府將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鼓勵在香港及大灣區有業務的企業,聘請及派駐本地大學畢業生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名額2 000個,當中部分為我早前提及的創科職位。

青年創業

163. 愈來愈多青年人渴望透過創業一展所長,在傳統行業打工外尋找出路。青年發展委員會去年已在「青年發展基金」下推出全新的「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青年創業計劃」),協助有意在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業的香港青年提供更到位的創業支援和孵化服務,並進一步回應他們在創業初期的資本需要。當疫情穩定及恢復跨境旅遊後,民政事務局會資助十多個非政府機構推行「青年創業計劃」,預計批出約1億元,為近200家青年初創企業提供資助及向約4 000名青年提供服務。廣東及各大灣區內地城市已同意支持這個計劃,並會提供共享工作基地,以及讓香港青年享有與內地青年相同的待遇和支援。此外,特區政府將成立「大灣區香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聯盟」,作為一站式資訊、宣傳及交流平台,進一步支持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創新創業。

「青年委員自薦計劃」

164. 為青年提供更多議政機會,了解政府的運作,我們已將本屆政府推行的「青年委員自薦計劃」(「自薦計劃」)常規化及擴展至更多委員會。年齡介乎18至35歲的人士,可自薦成為指定政府諮詢委員會的委員。直至目前為止,透過「自薦計劃」直接或間接獲委任至諮詢及法定組織的青年人擔任約340個職位。諮詢及法定組織青年成員的整體比例亦已從2017年的7.8%上升至現時的13%,逐步趨向本屆政府定下的15%的目標。
 
(十)結語:重新出發

165. 這份長達三萬多字的《施政報告》立足於堅定不移地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結合了香港的傳統優勢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機遇,體現了中央對特區一如既往的支持,並盛載着我帶領團隊為香港打拼的決心。只要我們不忘「一國兩制」的初心,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保持對香港的信心,不單以政治立場看事情,理性溝通、求同存異,就一定有能力處理好「一國兩制」在實踐中的問題,以及解決香港一些深層次的矛盾。

166. 我在今年7月1日特區成立23周年酒會上說了一番感性的話,我說過去一年,是我40年公務生涯中最嚴峻的考驗,不但承受着對我個人前所未有的攻擊,亦令我對香港的前景深感擔憂。我十分感謝中央一直對我的信任,家人和好友的愛護以及各級同事堅定不移的支持。他們的關懷令我相信艱難的日子總會過去,風雨後一定會再見彩虹。

167. 未來一年,特區政府會加倍努力,嚴控疫情,重振經濟,重整社會秩序,恢復香港的國際聲譽和重建市民對政府的信任,讓香港重新出發。
 
2020年11月25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3時20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