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政府「搶人才」、「搶企業」措施記者會答問內容(附圖/短片)
*****************************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和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日(十二月二十三日)下午舉行記者會,闡述政府「搶人才」、「搶企業」措施。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和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亦有出席。以下是記者會的答問內容:
 
記者:你們好。想問在過去兩年估計有多少企業流失了?它們涉及甚麼業務範圍?因為看到你們也有引進目標企業的名單,想問現階段這名單有多少間企業?目標是在什麼時間內要引進多少間企業?用甚麼標準去制定這名單?第二個問題,跟進剛才看到「人才服務窗口」實體辦公室,明年初會申請撥款,想問會申請多少撥款額?整盤「搶人才」、「搶企業」計劃預計斥資多少?謝謝。
 
財政司司長:就引進企業的名單,剛才兩位局長在介紹時都說過,丘應樺局長曾提到2023至25年的整體引進企業目標約1 100間左右。另外,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也提及有100間創科企業,其中包括龍頭企業。名單方面現階段我們不方便公布,畢竟仍要與相關企業商討。至於引進的準則,正如剛才所說,第一,企業要符合我們想發展的產業,例如創新科技、金融科技等;第二,會看其投資額和業務計劃,它需要我們給予配套政策的同時,也須作出承諾;第三,亦要看其對我們的就業市場有甚麼貢獻、會聘請多少人、大概是哪些工種、就業機會的質素如何等等;第四,企業對我們的經濟增長、對我們GDP的貢獻可以有多少。因此會是一籃子因素來綜合考慮。多謝。
 
政務司司長:將來的(「人才服務窗口」)實體辦公室,剛才我們說過,我們會在明年第一季計算好後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申請撥款,現時數字仍在計算中。我們的同事主要包括兩部分人士:一部分是公務員,我們會調配;另一部分,我們會招聘外界人士來工作。向外招聘的人士包括一些有專長能協助我們進行head hunting的,他們懂得尋覓人才,亦在這方面熟練,可在策略上為我們進行宣傳等。這些人士,我們都會招攬回來。
 
  我們認為將來這個辦公室最主要的作用,是能讓一些想申請來港(工作)的人士對香港認識多一點。以往如一個人想來港工作,除非他有朋友在港,否則他不知如何找到資料,譬如住屋是否昂貴、學歷要求如何、醫療制度怎樣。「人才服務窗口」便可提供所有此等方面的資料給他們,希望他們:第一,所得資料可較準確,因為由政府提供;第二,希望他們掌握這些資料後,能助他們作出決定來港。以往他們對香港或有一些誤會,對一些事情不認識;但現在他就會知道,因為我們告訴他原來如此,他們可綜合各方面資料後做決定。
 
記者:首先想追問,剛才所指「搶企業」的名單有很多企業都表示有興趣,甚至有初步名單。請問具體有多少間企業?另外,早前《施政報告》提及過去兩年流失了140 000流動人口,如果現時每年的目標只能吸引35 000人來香港的話,是否彌補不了流失的人口?據了解,入境處(入境事務處)星期三調派人手到各個口岸準備「通關」,想問政府是否預計一月初便能與內地免隔離「通關」?最近內地疫情又再爆發,會否影響「通關」進度?謝謝。
 
財政司司長:就企業數目方面,目前來說,在這兩個多月以來,接觸我們以及我們接觸的企業,和正安排與我們會面的企業,加起來有數十間。具體是甚麼公司,請恕現階段不方便透露。當中有些是行業的龍頭企業,亦有些是規模未必很大但其技術較前沿和高端的公司,它們對我們推動某一個產業的發展有一定的戰略意義。大致是這樣。
 
政務司司長:多謝你的問題。剛才我們提到,過去兩年香港流失了——根據我們統計——140 000人左右。這140 000人如何得出?一般而言,按領事館簽發簽證所獲的一些綜合資料,假設這些人士取得簽證後便離開了香港,但當中有多少人回流香港?我們沒有這方面的數字,因為他們回港無需申請,香港永久性居民可隨時回來。我相信一定有部分人士回流香港,因為有人離開、有人回來是很正常的。
 
  我們的指標是每年(通過輸入人才計劃輸入)35 000人,如粗略計算三年已超過100 000人。每年香港大專畢業生約有50 000人,三年加起來有150 000人,加上外來引入的(逾)100 000人,即共逾250 000人。我們相信這對彌補140 000名人才損失和人士流失是足夠的,我亦有信心能達標,即(每年通過輸入人才計劃輸入)35 000人。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我看來,是人才會否到來。我和財政司司長的「搶人才」、「搶企業」(措施)其實是相輔相成的。如果香港很成功吸引到企業前來,人才自然會來;另一方面,如果香港有充分人才,能方便企業又或助其業務,企業亦會願意來港投資、擴展(業務)。我們相信,香港未來最重要的,是搞好香港經濟,讓財政司司長成功引入一些大企業、跨國企業來港,我們在人才方面作出配合,香港整體便能受益。
 
  剛才記者問到關於「通關」的問題,雖與今日主題不太相關,但讓我回應你的問題。大家很關心「通關」,我們也很關心,因為香港與內地有很多商業(往來),或親人希望能夠團聚,我們從各方面都很希望能盡快「通關」。我們正積極與內地商討中,我相信很快會有消息;但最重要一點,不要相信網上傳言,待政府向大家正式公布。
 
記者:想追問有關「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其門檻相比新加坡於八月宣布的「海外網絡和專業簽證」,香港的門檻似乎高些,因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的門檻是年薪250萬,但新加坡要求月薪16.8萬就能獲得簽證期五年。其實兩個計劃非常相似,為何政府有信心可以吸引國際人才選擇香港而不是新加坡?此外,剛才各位亦羅列了多項措施,但沒有提及如何挽留本地人才和企業,政府有否考慮過設立專門的工作小組挽留本地人才?除了早前《財政預算案》提及增加持續進修基金的限額外,還有沒有其他包括加強本地人才庫的計劃?
 
政務司司長:首先,我不太贊成我們與其他地方比較。每個地方都有其吸引之處,有其吸引的好處。以香港為例,我們在二○二○年和二○二一年這兩年,當時疫情較嚴峻,亦沒有如此多項吸引人才的計劃,當時社會(氣氛)較緊張,社交距離措施亦很嚴厲,但每年也有超過三萬人申請來港工作、讀書或有其他不同原因(來港),而每一年申請來港逗留12個月或以上的都有超過兩萬人。為何有這麼多人來港?與新加坡比較,當地有優勝的地方,香港亦有優勝的地方。我個人認為,香港優勝的地方是背靠祖國,我們國家有很多很好的政策,包括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十四五」規劃,這些對外籍人士來說都是非常吸引的地方。其實任何人來港工作,我剛才提及,其主要(考慮)一定是有否一個好的職業前途、職業有否一個好的發展,這是很重要的考慮。我覺得,香港在背靠祖國這樣好的優勢下有很大吸引力。
 
  再者,就你所說如果他們來港後,我們把剛剛提及的多項出入境政策「扭鬆」以配合他們,令他們更有興趣留在香港,例如我們將(工作簽證年期)延長——剛剛孫局長亦提及,大家不要小看這延長至三年(的安排),其特別之處是讓人才對自己的將來發展作出更好的計劃;第二,我們容許他們帶同家人來港,包括配偶和子女;另外,若他們留港未滿七年、未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時買下物業,當滿七年後可獲退還(在港置業的額外)印花稅。如此種種都是希望他們留港的配套,但無論如何,最主要是香港經濟要發展得好,這才是吸引人才最重要的地方。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多謝你的問題。我明白不必比較兩地,但你若翻到發給你們的簡報第11頁,大家只需留意第一格,香港「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遠較你提到新加坡相關計劃廣闊。因為我們有兩大部分:一部分是高薪人才,這個可以比較,我們是港幣250萬元或以上;但另一部分是香港獨有,即世界百強大學畢業,剛剛提到四份名單、五年的滾動,現時共有176間大學,這是我們獨有,所以這是更廣闊的。我們說的是「或」,即若你屬於百強大學,不需理會年薪,只需看學歷;另外看年薪的話,則不看學歷,總之有250萬元或以上年薪便可來港。所以「高才通」計劃既廣且闊,這是第一點澄清。

  你問我有沒有信心可以做到,可以從三個層次回答你:
 
(一)個人層面,自從宣布新的「高才通」和優化各計劃後,我自己收到很多個人層面的查詢,大家都翹首以待,希望可以申請;
 
(二)有一個數字可以參考,「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優才計劃」)去年即二○二一年一共收到約5 000宗申請。今年有多少?截至十一月,收到約13 000宗申請。爆發點在哪?七月初,行政長官提出「搶人才」,即時看到數字立即飆升,《施政報告》宣布後再度飆升。我們粗略估計,這萬多宗申請中,至少有三、四成適合申請「高才通」。當「高才通」正式運行後,我們會邀請這批「優才計劃」申請者考慮透過「高才通」來港。我想說的是單從「優才計劃」的增長點已可見到,大家是用腳投票,告訴你香港有吸引力;及
 
(三)大家都留意到,尤其是創科企業在北美、歐洲正進入調整期,很多創科人才要重新思考自己是否要到世界其他地方尋找機會。香港正正在這時機下及時推出這些「搶人才」計劃,可以招攬很多在世界各地重新規劃自己人生和事業的人才,此時香港正正提供了這個機會。謝謝大家。
 
政務司司長:我還沒有說挽留人才方面,我再回答。剛才提及香港流失十多萬人,補充(流失)方面有工作要做;(而就)香港本身來說,特別是青年人,我亦剛提及我們特意在《施政報告》獨立成章,我們對青年工作特別重視。在培養青年人在香港發展方面,我們剛剛公布了《青年發展藍圖》,對於青年發展「四業」——學業、就業、創業和置業方面都有幫助。另在教育方面,我們會增強在科技方面的教育。我們希望如此種種能夠幫助青年人在港發展,以及迎合香港將來的發展趨勢。這點很重要,因為我們已定下將來(發展)「八大中心」,我們要向創科、金融(等)方面發展,我們會在這方面盡量協助學生、青年人;另外,大家亦看到我們有「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幫助青年人了解國家,若他們在大灣區工作,我們會(向有關企業)提供補貼。你再看看《施政報告》,當中有很多政策都是幫助我們的青年人在香港發展和就業等各方面。
 
記者:你好。雖然現時不能公布具體企業名單,可否談談這些企業多數來自海外還是內地?剛剛司長(政務司司長)提及最主要是幫助青年人,可否談談如何挽留現有的人才,而不是單純協助青年人發展?
 
財政司司長:事實上,來自海外和內地的企業均有興趣來港,範疇比較廣闊。舉例來說,我們早前發表一份虛擬資產政策宣言,公布後在金融科技界引起相當大的迴響,有不少前沿的金融科技公司接觸我們,這些公司有不少並不在內地。因此其實兩類的企業都有,性質有所不同。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我補充幾句關於挽留本地人才,我覺得你問得很好。本地人才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的本;海外人才只是補充安排。大家清晰看到,香港現在機遇處處,正因為我們不夠人才。若你肯留在香港打拼、發展,是有很多機會。在我們與各行各業、大企業、中小企等的交流中,很多肯留下的人皆獲晉升,全部企業都想挽留員工。我想把信息說得很清楚——我們很渴望、很期待在香港長大、以香港為家的人才留港服務,因為這是很好的機會。你留在這裏,政府政策會配合,不論是教育、再培訓、產業發展等,統統告訴你香港要起飛,我們有機遇。所以對本地人而言,其實佔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在香港發展是最大的優勢,海外人才只是補足,本地人才是根本,所以我希望再一次藉此機會呼籲香港所有人,如果你愛香港這個家,留在這裏發展,機遇無限。多謝你。
 
記者:想問在爭取創科人才與企業方面,早前特區政府也強調在半導體的產業發展上要着力。目前全球正在進行「芯片大戰」,其實這個領域是非常敏感,特區政府是如何有信心或者有採取怎麼樣的計劃,能夠爭取海外人才或者企業來香港發展?感謝。
 
財政司司長:剛才你說的,肯定是我們想重點發展的一個產業。在這方面也有一些公司跟我們接觸,現在還在談。香港在這方面——你提到要吸引這些人才過來——跟其他地方比較下,我們有甚麼吸引處?為甚麼他們來?我相信一方面是,在香港這地方工作和生活其實是很不錯的,他們來的話,在這裏除了稅率比較低、他們能賺的錢比較多之外,在這邊的發展機會更是非常好。而特區政府在發展產業方面大力投入和全力推動,所以香港是機遇處處。同時間,要發展創科產業,我們認為跟鄰近的兄弟城市,例如深圳,的合作是很重要,所以來這邊工作的人才,他們的視野和服務舞台就不單純是香港,起碼是整個大灣區,這樣的話對其事業發展來說空間便大很多。

  此外,香港這個地方中西文化匯萃,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我們要吸引內地人才,內地專才很喜歡過來。這邊比較國際化,在這邊出行也比較方便。對於境外的朋友來說,也正因為中西文化匯萃,在現在的地緣政治環境下,有不少在海外的華人科學家和專才,認為回到我們國家發展會比較好。那麼選那個地方落腳呢?香港肯定是有優勢,在這邊他會比較習慣,不管是生活方式還是其他方面。「一國兩制」給予我們很好的競爭優勢。再說一點,香港這個地方除了工作以外,生活更是多采多姿。如果你喜歡,假期可以往郊野公園走走,往海灘走走,非常方便;如果有一些朋友喜歡文化藝術,M+博物館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也開放了,這些博物館內所展覽的展品是多方面的,是非常吸引的。如果喜歡音樂,我們的中樂團和管弦樂團都是世界頂級的。所以在香港,可以說除了工作以外,生活品味和方式也是多姿多采。如果喜歡飲食,我們有二百多家米芝蓮餐廳。從這邊到外地旅遊也非常方便。所以我認為,從吸引人才的角度,香港這個地方是很有優勢的。
 
  說到最後,就是有機遇、有一個好環境,人才就會來。我們這邊的子女教育很好,除本地學校以外,國際學校都很完備。所以最重要就是在吸引企業和人才方面,把香港故事好好地說,就香港跟大灣區、跟內地的機遇,好好跟他們分享,這樣的話,自然就能吸引到很好的人才到來。謝謝。
 
(請同時參閱答問內容英文部分。)
 
2022年12月23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20時16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