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行政長官答問會開場發言(只有中文)(附短片)
**********************

  以下是行政長官曾蔭權今日(七月十五日)下午於立法會出席行政長官答問會的開場發言:

主席先生、各位議員:

  今日我主要會講近日兩個熱門話題:一個是政府管治,另一個是房屋問題。

  對於管治問題,這幾年我有些體會,可以同大家分享。九七回歸之後實現港人治港,市民民主意識高漲,更加關注公共事務、政府決策及政治議題。而香港政治制度是按《基本法》沿用的行政主導體制,行政與立法之間存在設計上互相制衡的基本緊張關係;議會內一方面政黨林立,另一方面政府亦要尋求穩定的支持力量,去推動施政。所以,民意成為政黨和政府重要的決策座標。

  但民意是會變動的,會受環境因素、傳媒取向及意見領袖影響。有人認為只要聽從政黨及議會行事便可以,但我認為不能以偏蓋全。香港是一個自由開放、利益多元的社會,政府決策需要因時制宜,平衡各方利益,而利益亦涉及當下的利益,以及社會整體長遠的利益。作為負責任政府,必須在矛盾之間,尋求出路,既解決當前問題,亦同時保障長遠、整體的社會利益。

  當政府作出決策之後,認為自己利益受損的人可能會繼續反對,甚至訴諸各種激烈行動宣洩不滿,而支持意見又未必可以反映在輿論當中。加上選舉年來臨,政黨面對各級選舉,行政與立法之間出現更大的張力,這是不可避免的。

  有時政策出台前政府和立法會議員,就算有很多年的政治經驗,亦未必能準確評估民意變化,政府決策後所面對的不確定性,亦因這樣往往更大,好多時提出之後,仍然要按最新的民情民意作修訂才得到立法會通過。這是政府今日面對的政治現實,亦是所有民主政府面對的政治現實。一方面,政府當然會繼續努力確保政策出台前,思慮盡量周全。但與此同時,決策要盡量貼近民意,反映民情,就再難以強求政策推出後每次可以原封不動,在議會通過,付諸實行,這亦是艱巨的工作。政府必須時刻警醒,保持適當的彈性,與社會同呼吸、共前進。

  我作為行政長官,一直以務實的態度去推動施政,聽取民意,這是面對現實,目標為本。

  至於最近關於堵塞議員任意請辭漏洞的安排,政府正準備好發出諮詢文件,我們會認真聆聽不同黨派、議員及社會團體個別的意見,為堵塞漏洞尋找出社會公眾可接受的方法。

  在民生問題上,「樓價貴,置業難」是核心社會矛盾,近年市民的怨氣亦與此特別有關。回歸以來,房屋問題的而且確是折騰香港人,事關重大,我一直不敢掉以輕心。亞洲金融風暴後,多年來樓市低迷,置業人士變成負資產,這是香港中產階層痛苦的集體回憶。

  香港市民置業有兩個目標,一是安居,另一是投資保值或增值。在高通脹、低利息的大環境下,市民想買樓,奈何樓價急升,上不到車,喪失了資產增值機會,所以市民對置業期望更高,而失望也越大。相反樓價跌,資產貶值,即使通街平貨,市民置業意慾更低,有樓的人亦會繼續埋怨。

  所以我認為對樓市不應過於「重手」,以政策去大力打擊樓價。政府的政策原則是希望樓市平穩健康發展。在財政司司長的領導下,一直循增加供應、確保物業市場透明度高、防止按揭信貸過度擴張和遏抑物業投機這四方面,推出一系列長、中、短期的措施。

  正因市民置業難,自然會要求政府提供資助房屋,這方面我聽到社會對復建居屋有強烈訴求,我重申政府會考慮不同資助房屋計劃,包括居屋在內,但前提是要處理好各項政府房屋計劃的涵蓋範圍、經濟及社會民生理據、財政可持續性和長期土地供應的問題。

  自從上次政府出招後,目前樓市已經相對穩定下來,我相信今後一段時間樓市也會平穩發展。此外,我一直認為關鍵的對策,一定要由根本入手,首先處理好長期市場需求和土地供應,只有這樣才可長遠解決住屋問題。

  香港地少人多,同時設立了大量綠化地帶,以免都市過度發展破壞自然環境。要開拓更多土地資源,較容易的方法如將工業用地改作住宅用途,已經開始實行了,我們也會探討是否有更大空間推進這方面的工作。餘下增加土地供應的方法,都會是艱難的選擇,包括在維港以外進行填海及發展綠化地帶邊緣土地。長遠來說,無論是增加私人住宅單位供應,還是興建更多公營房屋或其他資助房屋,都需要源源不絕的土地供應,否則巧婦難為無米炊,一切房屋政策都只會變成空談,更何況還有其他政策範疇,如發展教育、醫療事業和其他公共事務,都因此需要其他配套的土地。

  要處理好土地供應,不能只靠我一人之力,還要立法會議員、社會團體及市民共同參與,建立共識。現在,我和同事在過往工作的基礎上,正在聚焦檢視房屋政策的目標、措施和成效。任何政策上的調整都必須有完備的配套及實際可行的方法。此外,我亦已要求中央政策組就「資助置業」這個專門議題,舉行焦點小組討論,以協助我們深入掌握這方面的各種考慮因素。我已經向各位承諾,會在十月發表《施政報告》時,交代整套房屋政策。

  多謝主席,多謝各位議員。



2011年7月15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16時16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