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生署回應有關撲熱息痛和新生嬰兒接種乙肝疫苗的查詢
*************************
撲熱息痛
————
近日世界衞生組織已發出聲明,指現時並無足夠科學證據證實孕婦在懷孕期間服用撲熱息痛會導致兒童患上自閉症或其他神經發展障礙或與其有關聯。此外,包括歐盟、英國、澳洲及加拿大等多個藥物監管機構亦相繼強調,基於對現有科學資料的嚴謹評估,撲熱息痛在臨床需要時及醫生建議下仍是孕婦作為緩解疼痛或發燒的重要選擇。部分機構更特別說明,所謂兩者有潛在關聯的研究存在明顯的局限性,該等研究亦未能確立兩者之間存在因果關連。相反,醫學界早已透過更嚴謹的大型研究,充分確認懷孕期間使用撲熱息痛與自閉症或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並不存在關聯。
綜合現有科學證據,有關孕婦在懷孕期間服用撲熱息痛會導致兒童患上自閉症或其他神經發展障礙的言論,並無足夠實證支持。
孕婦高燒可能會對胎兒的生命和健康構成風險。因此,衞生署提醒孕婦應遵循醫生的建議,醫生會根據孕婦的健康情況作出專業評估和處方必要的藥物,當中可能包括最低劑量及最短時間使用的撲熱息痛藥物。衞生署強調,孕婦在懷孕期間應謹慎使用藥物,特別是懷孕初期,在使用任何藥物前,應向醫護人員查詢或按醫囑使用藥物。
本港目前有約700種註冊藥物含撲熱息痛成分。根據衞生署記錄,截至目前,沒有收到有關孕婦服用撲熱息痛導致兒童患上自閉症的報告。衞生署會繼續密切留意國際其他衞生部門及藥物監管機構對不同藥物的安全使用建議和研究結果,採取適當的跟進行動。
新生嬰兒接種乙肝疫苗
——————————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於出生時接種並依時完成共三針的乙型肝炎疫苗,是一項對預防感染及減輕由乙型肝炎引致的公共衞生負擔至為重要的舉措。
乙型肝炎可透過接觸感染者的血液或體液而傳播,其主要傳播途徑包括母嬰傳播、血液傳播及性接觸傳播。在慢性乙型肝炎流行地區(包括香港),大部分患者是經母嬰傳播感染。
感染時年齡越小,發展成慢性乙型肝炎的風險越高。新生兒若受感染,有高達九成機會發展為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是本港人口罹患肝癌、肝硬化和肝衰竭的主要原因。
香港自一九八八年推行普及兒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種計劃,目前學前兒童接種率達99%。根據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35歲以下年齡組別的乙肝感染率已降至1%以下,反映香港正成功邁向「無乙肝新一代」的目標,為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厥功至偉。任何延遲新生兒免疫接種的建議必定對市民健康構成不可逆轉的重大公共衞生風險,衞生署絕不支持。
政府會繼續密切關注本地及國際的乙型肝炎情況,並將於今年內訂立《2025–2030年香港病毒性肝炎行動計劃》,藉以進一步減輕病毒性肝炎的公共衞生負擔。
完
2025年9月25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22時07分
香港時間22時0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