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醫務衞生局局長在《行政長官2023年施政報告》有關醫療衞生政策措施記者會開場發言(只有中文)(附圖/短片)
**************************************************
  以下是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今日(十月二十七日)上午在《行政長官2023年施政報告》有關醫療衞生政策措施記者會的開場發言:
 
  各位媒體朋友,各位市民,行政長官在兩日前已宣布《2023年施政報告》,今日我和醫務衞生局、醫院管理局(醫管局),以及衞生署的同事就醫療衞生政策措施作較為詳細的報告。
 
  今年《施政報告》的標題是「拼經濟謀發展 惠民生添幸福」,我們知道健康其實是巿民幸福的最重要的指標之一,所以這次的醫療衞生政策中有很多着墨點是提升我們的醫療質素,希望做到惠民的政策,添巿民的幸福。同一時間生命健康的創新其實如可轉化至醫療方面,亦可以為我們帶來產業發展,可以謀到發展,拼到經濟。我在此為大家介紹,我們的主要政策措施可以總結為十個項目,包括醫療創新樞紐、跨境醫療協作、醫護人手、數碼健康紀錄、口腔健康、基層醫療、精神健康、中醫藥發展、推動公營醫療服務,以及抗擊傳染病等。這都是非常豐富的項目,稍後我們會為大家解說。因為每個項目的複雜性都不同,所以有些項目會作詳細的解說,有些項目如大家比較熟悉,解說會較為簡短。
 
  首先,我先從醫療創新樞紐政策為大家作解釋。香港有非常高質素的醫療,同時有高效率的醫療系統。從來香港的醫療都是領導者而不是跟隨者,醫療創新其實可以為巿民帶來很多好處。在創新科技方面,國家也在「十四五規劃」內以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醫療的創新第一點可為我們的病人帶來「好藥港用、研發惠民」的好處。一些最先進、最有效和最新的藥物可以透過創新研發而照顧到巿民,亦可以透過更多的藥物註冊有可能減低醫療方面的財政壓力。第二方面,我們的創新科技必須轉化至臨床應用,這才可以惠及巿民,同時形成產業的發展。這兩點也正正符合特首在《施政報告》中的兩大主題。
 
  要做到醫療創新,我們需要有兩方面。首先,第一方面要更主動、更積極和更高效地做藥械的評審和註冊。我們要成為國際藥械的權威機構。於此,我們有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方面,要在藥物註冊方面建立全新的藥物及藥械的註冊制度,包括已宣布由十一月一日開始執行的全新藥物註冊「1+」制度,從而邁向「第一層審批」。第二方面,要建立我們的監督管理機構。我們要先籌辦成立「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英文簡稱為CMPR(Hong Kong Centre for Medical Products Regulation)。第三點,我們要成為國際藥械權威機構,要先加入一個國際組織,名為「國際醫藥法規協調會議」,英文簡稱為ICH(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Harmonisation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 Use)。這三方面的工作,稍後衞生署署長林文健醫生會為大家逐一介紹。
 
  要成為國際藥械權威機構ICH(的成員),需要一個過程。要建立藥物監管制度,而得到國家及國際的認可及符合國家和國際標準,這是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六個步驟:
 
  第一步,現時我們正使用「第二層審批」,剛剛已宣布我們將使用「1+」機制並於十一月一日執行。換言之,由十一月一日開始,一款藥物如取得一個審批機構的註冊評審,只要符合更多本地的臨床數據要求,都可註冊成為可在香港使用的藥物。
 
  第二步,香港以觀察員身份加入ICH,我們已向ICH提出申請,亦獲得國家藥監局(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支持。
 
  第三步,我們會於二○二四年內成立香港的藥械監管中心的籌備辦公室以提出各項建議措施,從而達到第四步真正成立香港的藥械監管中心。
 
  在這過程中,我們會考慮甚麼時候適合由「1+」的措施轉為「第一層審批」。換言之,不需要有任何其他的藥物評審機構的認可,由我們自行主動評核臨床數據以評審註冊藥物。而最終,經過這過程後,我們要成為ICH的成員,就可得到國際認可,而日後經香港藥物註冊審批的藥物都可獲得國際的認同。
 
  我在此強調,要成為ICH的成員,必須儲存一定的數據,而這需要時間,估計要八至十年的時間才能成為ICH的成員。但在這段時間不會阻止我們先做第一層的審批。因此做「第一層審批」是不需等到成為ICH成員後才做的。正正是我們必須先做了「第一層審批」,有了一定的經驗,才能申請成為ICH成員。這三方面,稍後林文健署長會作更詳細介紹。
 
  除了在藥械審批制度和機構,以及加入ICH外,另一方面很重要的,就是我們需要有一些符合本地要求的臨床數據,因為我們的目標是要高質量和客觀的評審,這些臨床數據正正是我們需要的。我們要以實證為本去做藥械評審,所以我們要做兩項工作。其中一項是建立「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這試驗所會在河套園區內建設。河套園區的理念是「一區兩園」,這樣可以充份發揮香港、深圳,以至大灣區在臨床試驗的優勢。香港在臨床試驗方面的質素和國際化水準非常高,而大灣區能夠提供到數量和效率,令我們在做臨床試驗時發揮到兩地的優勢,無論在數量和質量方面、無論在標準和效率方面,不單獲國家,也獲國際認可。因此,建立「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考慮的地方是「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園區」內。我們會與深圳市政府討論如何協同發展,能夠在河套園區內,以「一區兩園」的模式發展,我們希望可以便利兩個園區內的人才無縫流通,更重要的是數據和樣本可以在園區內自由流通,以達致在質量和數量方面同質化的目標。我們會在園區內建設共用的數據庫、樣本庫和實驗室等配套,亦希望河套園區真正成為「引進來,走出去」的一個窗口。
 
  第二個要提升臨床研究的工作是在本地方面,我們要促進醫管局在臨床研究和試驗方面的工作。醫管局會設立「聯網臨床研究支援辦公室」以鼓勵研究團隊積極參與臨床研究和試驗,亦會加快臨床研究的各樣流程,特別在倫理審批方面的流程。最重要的一樣是增強數據共享的系統和機制,醫管局有很強的電腦系統,與43個醫療機構共通。如可以好好利用這個電腦系統,能夠數據互通,對我們在多中心的臨床研究有非常大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有關跨境醫療協作。隨着大灣區的流動和發展,跨境的市民越來越多,亦有很多市民不論是工作、休閒或養老,都會前往大灣區,所以跨境醫療協作非常重要。就此,我們主要有四部分的工作:
 
  第一是基於「長者醫療券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試點計劃」的經驗,我們會於二○二四年推出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
 
  第二亦是基於港大深圳醫院(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服務使用的經驗,我們希望更加善用大灣區的醫療服務,會考慮以策略性採購服務的模式,利用大灣區的一些優質醫療機構,特別是港大深圳醫院的服務,幫助減低香港市民的輪候時間。
 
  第三方面是以「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的經驗,加強香港與大灣區以外、其他內地(地區和城市)醫療人才的雙向培訓和交流。
 
  最後是跨境救護車點對點運送病人的服務。一直以來,跨境救護車必須在邊境進行「轉車」(即病人需要轉換救護車)。我們希望做到醫院與醫院之間點對點的無縫對接,讓病人在邊境無須「落地換車」。
 
  在上述四點中,我主要想詳細解釋「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我們會很快推出醫療機構的選擇標準。我在此向大家簡單解釋一下我們的考慮點,正如行政長官所提及,我們會在大灣區內一些與香港長者有比較密切關係的、他們較常會選擇前往養老或生活的城市去選擇該五間試點醫療機構。第二,有關醫療機構必須具備良好質素認證、管理和營運經驗,我們會檢視它們的數據。它們亦需曾經使用或了解長者醫療券計劃的整體運作。我們作選擇的時候不只會考慮如港大深圳醫院般港資或以香港模式管理的醫院,亦會考慮其他任何高質量的醫療機構,例如內地的一些「三甲醫院」。
 
  最後我要提一提的是增加醫護人手供應。經參考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的方案,我們獲得非常積極的反應,特別能為醫管局帶來人手的增長。我們會繼續積極推動修訂法例,以引入非本地培訓牙醫和護士。《牙醫註冊條例》(第156章)和《護士註冊條例》(第164章)會在短期內作出修訂。另一方面,我們會探討引入合資格非本地培訓輔助醫療專業人員,例如放射技師和物理治療師。我們會考慮讓更多這些專業人員來醫管局和衞生署服務,從而解決公營醫院人手短缺的問題。
 
2023年10月27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16時45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