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下為商業及貿易小組召集人馮國經今日(九月十一日)於《「十一五」與香港發展》經濟高峰會新聞發布會上的匯報(只有中文):
各位朋友,商業貿易一直以來都是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過去幾十年大家都知道,香港已經確立了它在亞太區一個國際貿易中心的地位。今日下午我們有一個很活躍的研討,分析了「十一五」計劃,對商貿這方面和貨物、貿易與服務發展方面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我想談談四方面,其實我們探討了很多範疇,不過我想提出四個重點與各位分享。
第一,在「十一五」計劃中,國家是強調推動擴大國內的需求,即是讓消費者,在經濟發展佔一個很大的比例,所以我覺得開拓國內市場是目前一個最緊要的機會。大家都知道,我們以往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已經很強,我們有很多行業根本是全球之冠。大部分生產是在我們的廠、在珠江三角洲。所以現在我們最重要的任務,是研究怎樣將我們在國際市場的力量拓展到內銷市場,我想這方面可以製造很多商機和很多就業的機會。在這方面,我想強調,香港有些很好的條件:第一,香港在產品設計、質量創新科技、改善生產過程以提升貨物品質方面,我覺得全部可以用在國內的市場。第二,我們應該鼓勵,如財政司司長所說關於品牌「Hong Kong Brand」。我不單是指香港應該有不同消費者的品牌,那當然是我們最終的目標。但我想說的是,「made in Hong Kong」這個品牌是非常值錢的。所以,將來我們可以盡量發揮這個品牌,我覺得在國內是可以象徵一個高質素的產品。而我們一直應該將香港品牌和香港的生活方式,和我們很多不同的、多姿多采的香港生活掛u起來,以發展「made in Hong Kong」這個品牌,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點,談到怎樣發展國內市場,我們的注意力要移到香港在珠江三角洲的九萬間工廠。這九萬間香港廠,其實就是我們在國內市場的橋頭堡。它們其實現時在國內的情況,在生產和出口方面是非常熟悉,問題是怎樣幫它們首先明白國內市場本銷的需求,然後將那些產品拓展到堶情C所以,怎樣幫它們轉型,和怎樣幫它們可以很容易地克服了那些內銷的問題,是我們最急需要做的事情。但他們亦有些問題需要解決,最重要的就是要解決環保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兩地市民都非常關注環保問題。我覺得我們這九萬間廠有一個機會,亦有一個責任,去幫助提升的水平。這方面我們非常關注,但關注之餘,一定要深入研究,具體有甚麼問題,如果環保的標準逐漸提高,我認為幫助這九萬間工廠提升運作質素是非常重要的。還有就是怎樣可以在跨境基建方面協調,讓它們可以在貿易方面可以便利化。在這方面,我們針對一個非常具體的問題,就是怎樣可以利用一種新的科技,就是RFID (radio frequency ID)。這科技其實在香港是非常重視和已發展多年,如果我們在過境可以使用RFID,有很多好處,可以將過境的程序簡化和加快,還可以鑑別產品的真實性,也可以象徵香港對供應鏈的管理是非常有研究,對科技的運用更是一個中心。
第三,我們覺得很重要,我們在CEPA方面已經有一個很好的開始,我們怎樣可以深化和優化CEPA。CEPA其實給我們帶來很多商機,在內銷方面,我想很多廠會知道CEPA的好處。但我亦都知道CEPA三個階段都有具體落實的問題,我們會深入研究問題何在,和怎樣處理,並如何繼續發揮CEPA的作用。至於內銷和利用CEPA方面,我們不單在珠三角推動,還有泛珠三角,甚至全國。
最後一點我想說的,就是回應剛才財政司司長說的,吸引優良人才來香港的重要性。我覺得如果要分析某一個地區,一個經濟的長期的競爭力,其實說到尾都是人才,問題是我們怎樣吸引和優化我們的人才,就是我們長期要關注的問題。在這方面我們覺得讓有多年經驗的人士來香港,當然是好,我們亦有很多優才計劃,希望可以推得快一些和廣一些。但其實現時有很多內地學生希望來香港就學,尤其是我們的大學學位方面,可以說求過於供很多。在不減少香港學生學位的情況下,我們怎樣盡量收多些優才,尤其是讓他們在少年時期來港,然後在香港得到提升,並讓他們在香港繼續居住,對香港作出貢獻,我想是很重要的。我覺得最重要的一個具體問題,大學都希望多收一些國內學生,但可能宿舍、住宿的地方不夠,所以希望政府可以處理宿舍的問題,看看怎樣可以給多些土地讓大學發展宿舍。我們在未來三個月,會將這些重點議題落實,希望年底之前制定一個action plan給各位繼續深入研究。謝謝。
完
2006年9月12日(星期二)
香港時間0時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