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醫務衞生局局長主持防控非傳染病督導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附圖)
******************************
  醫務衞生局(醫衞局)局長盧寵茂教授今日(十月三十日)主持防控非傳染病督導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討論應對非傳染病的策略及措施。

  盧寵茂教授說︰「香港與許多其他國家和地區一樣,正面對人口高齡化和非傳染病日益嚴重所帶來的威脅。在二○二四年,本港登記死亡病因超過一半(53%)屬非傳染病,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世界衞生組織(世衞)指出,八成因非傳染病引致的早逝個案可透過控制風險因素及實踐健康生活習慣來預防。因此,預防、及早發現並妥善治療是減輕非傳染病負擔最具成本效益的長期策略。」

  會議上,委員檢視了本地九項防控非傳染病目標的進度。盧寵茂教授強調︰「透過各方協作,本港因四大非傳染病而導致的早逝風險持續下降,與十五年前相比減少了超過25%,顯示我們在這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此外,本港吸煙率亦由一九八二年的23.3%大幅下降至二○二三年9.1%的歷史新低。然而,引致非傳染病的其他風險因素如肥胖和缺乏體能活動仍然普遍。就此,行政長官在去年和今年的《施政報告》分別宣布,政府將制訂全生命周期健康促進策略和體重管理行動計劃,以透過加強健康教育推廣、營造有利的社會環境、強化醫療機構治療方案等措施來提升市民的健康意識和實踐。」

  衞生署已成立專責小組制訂全生命周期健康促進策略。會議上,專責小組向委員闡述本地最新流行病學數據和科學證據,並參考世衞的最新建議,以實證為本的方式為各年齡層制訂優先領域和所需健康促進措施,涵蓋嬰兒期、入學、成年、就業,以及懷孕前後和步入老年的各個階段。此外,在醫療創新發展的脈絡下,該策略亦涵蓋運用創新科技,全面、系統化及有效地提升公眾健康。

  政府正致力按照《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所提出的改革措施,積極建立以預防為重的基層醫療體系。醫衞局於二○二三年推出為期三年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慢病共治計劃」),參加者在共付模式下,可在私營醫療界別接受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篩查,以及早接受治理及作長期的健康管理。根據二○二五年《施政報告》,醫衞局會逐步將「慢病共治計劃」發展成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平台」,以整合基層醫療服務資源,逐步覆蓋更多慢性疾病,並加入更多健康賦能的元素和預防性護理項目,建立一個更有系統和連貫性的社區基層醫療綜合平台。

  委員亦聽取有關本港新一階段控煙措施,務求通過多管齊下的控煙策略,包括「管供應、降需求」、「禁宣傳、減引誘」、「擴禁區、免煙害」及「重教育、助戒煙」,進一步減輕煙草對公眾健康的威脅。吸煙是導致死亡及疾病中最重要但可預防的風險因素。委員均認同政府採取的全面控煙策略,進一步降低本港吸煙率和減少二手煙對市民的影響,從而避免整體社會和醫療系統因吸煙而帶來的疾病付出沉重代價。

  為有效監測非傳染病在本港的情況,以協助制訂公共衞生政策,衞生署於上月開展第四次全港人口健康調查,收集本地人口的健康狀況和生活習慣等資料,以更新和豐富政府的人口健康資料庫。調查結果將協助審視《香港非傳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動計劃》訂立的各項目標。
 
2025年10月30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5時33分
即日新聞  

圖片

醫務衞生局(醫衞局)局長盧寵茂教授今日(十月三十日)主持防控非傳染病督導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圖示盧寵茂教授(前排中)、醫衞局常任秘書長陳松青(前排左四)、醫衞局副局長范婉雯醫生(前排右四)、衞生署署長林文健醫生(前排左二)、醫衞局副秘書長李力綱(前排右二)和其他委員合照。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左六)今日(十月三十日)主持防控非傳染病督導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