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出席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六十九周年院慶典禮致辭全文(只有中文)
*****************************************
  ​以下是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今日(十月十七日)出席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聯合書院六十九周年院慶典禮的致辭全文:

殷巧兒主席(中大聯合書院校董會主席)、王香生院長(中大聯合書院院長)、各位校董、副院長、各位教授、各位嘉賓、各位師兄師姐、各位同學:

  大家早上好!很衷心感謝殷巧兒主席——殷師姐和王院長的邀請,讓我有機會再一次以聯合校友的身分回到中大。其實我不久以前也來過一次,就是做《中大校友》的訪問,當時除了走過百萬大道外,亦有機會回到書院,除了一些很熟悉的建築物外,亦看到新的發展,十分開心。剛才院長提到,為何那時候會有這麼多同學在,暑假是「細O camp」的日子,我看到很多正參與「細O camp」活動的同學,都很開心,當然也覺得自己老。我看到同學都是笑容滿面,對於大學生活都有種期盼,回想起自己30多年前,都是這種狀態。我們的工作既是服務香港社會、服務市民,更有種動力是要做得更好,讓一些準備進來(中大)或在座的同學,可以對其生活有更多期盼,對社會將來有更好的期盼。今日回到中大,與各位良師益友、學長學姊以及師弟師妹可以共聚一堂,為的當然是慶祝「聯合書院六十九周年院慶」。能夠參加這個意義非凡的盛會,我十分喜悅,亦非常榮幸。剛才大家介紹我的時候,除了是聯合的校友外,大家亦說是傑出校友,這個不敢當。但是可以見證的一點,就是聯合多年來培育了一代又一代願意為社會出力的學生、畢業生,我只是其中一個。

  老套說,時光飛逝,歲月如歌,聯合書院自創立至今,已經走過接近七十年的光輝歲月,比起中大(創立)還要早數年。大家都聽到,中大今年62歲,聯合已經69歲。作為中文大學三所創校成員書院之一,聯合始終秉承以「明德新民」的院訓,以「務實創新,聯合邁進」的精神,致力推動全人教育,促進師生交流,凝聚學生對於中大及聯合書院的歸屬感,作育英才,為社會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備的社會棟樑。我身為「聯合人」,時刻以在中文大學聯合書院求學成長為榮,這份歸屬感與自豪,到今日都始終伴我前行。

  在眾多傑出的聯合人當中,很榮幸高錕教授是我們其中一位無比敬重的傑出教授。今日跟大家說說高教授。高教授在我就讀母校期間,是中大第三任校長,我的畢業證書校長的一欄是高教授的簽名。其實他在五十多年前,已經毅然放下在英國公司的事業,來到當時仍在香港島的聯合書院,創立了電子系,我們也許覺得,今日有電子系我們可能覺得是理所當然的,現在稱電子工程學系。但那時,沒有人知道甚麼是電子系,電子系在香港算是創先河。高錕教授見學系的研究風氣當時尚未濃厚,便引進外國大學的研究傳統,親自招攬一些留美歸國的學者和教授,亦積極為學生謀出路,引進外部評核,爭取英國工程師學會的認可,促成學生到企業實習,迅速奠定電子系的學術地位與聲譽。

  我們更熟悉的是高教授被稱為「光纖之父」,他的非凡遠見徹底改寫了人類文明的進程,並因此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貢獻永載史冊。今日,無論是AI(人工智能)、大數據,還是物聯網,無數前沿科技其實都建基於高速傳輸的光纖網絡。可以說沒有光纖,就沒有今日的數位世界。

  最重要的是,高錕教授曾說:「我是屬於香港的。」為紀念這位偉大的科學家與教育家,香港最新,同時亦是首個以「藝術+科技」為核心的表演場地——東九文化中心,將會在十一月正式開幕,而開幕時將會隆重呈獻原創音樂劇《一束光 — 高錕的記憶》,這會是我們的開幕節目。這個劇不僅向高錕教授在科研領域的卓越貢獻致以崇高的敬意,更希望充分運用先進的科技設備,結合創意藝術,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視聽體驗。在此,我要特別感謝母校的大力支持,在這劇的製作過程中提供很多協助,並慷慨借出高錕教授的珍貴物品及資料,讓這部作品可以完美呈現。

  高教授追求真理的執著、實踐理想的毅力,他作為科學家與教育家的無私風範,以至他與妻子之間動人的鶼鰈情深,都值得我們每一個聯合人學習、傳承與發揚光大,我誠意邀請大家在十一月中的時候到東九文化中心入場觀賞這套音樂劇,一同走進我們這位傑出聯合人、亦是我們一位前校長的生命故事。

  聯合書院的教育向來重視全人發展與多元視野的培養。大家可能都看過早前我在《中大校友》的訪問,當時曾提到聯合書院的通識教育讓我終身受益。聯合書院向來予人「貼地」、多元的感覺,或許我因此亦沾染了一點這種特質。書院當時的「月會」在邵逸夫堂進行,經常邀請不同領域的嘉賓,探討多元化的主題,我提過有外科手術、宇宙大爆炸理論、哲學探索、藝術思潮等,林林總總,橫跨不同領域,引導同學以多元角度思考,拓展認知邊界。這種兼容並蓄、同時亦緊貼生活的教學理念,正是中大,特別是我們聯合書院獨特的一種教育氣質。

  剛才院長提及過的宿舍生活,在聯合書院的宿舍生活是我大學歲月裏非常難忘的一頁。我是在三、四年級時入住宿舍,在三年級時候伯宿(伯利衡宿舍),但是四年班的時候,因為新的恒生樓落成,所以我就很開心成為恒生樓第一批的宿生。與現時比較,當時是很開心能夠有恒生樓,就算是要行樓梯上落亦不介意,一定要申請恒生樓。當時經常與來自不同學系的同學食宵夜,有時在校內吃,有時外出到大埔吃,夜話,堅決不睡覺,談甚麼呢?我們那時候很認真,暢談學術,談一些哲學東西,真的激盪思考,你知道「政政」(政治與行政系)很喜歡辯論,一定是辯論至「你死我活」。剛才提到的「文化檢閱」,是我們當時讀理論的人用很多,被稱為Leo Marx的理論,一些很覺醒的理論。我們說很容易,如果在文化當中不覺醒,就會被文化異化,現在還懂得說幾句這些術語,但是坦白說當時我們沒有預料影響這樣深遠。我們舉辦活動,只是希望與大家分享一下文化現象。我們借用湯若望宿舍紅綠歌唱大賽模式主辦晚會,探討流行文化對每個人意識形態的影響。這些經歷當時豐富了我的思考維度,亦可扮得比較酷。想不到數十年後,時至今日仍對我在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的工作帶來深遠啓發,仍記得當日思考的一些事情,現在都要重新思考一遍。  

  畢業後,我更加體會到,跨領域的知識與視野是在職場中必不可少的致勝之道。我鼓勵各位師弟師妹,在努力學習本科知識之餘,要積極利用這樣好的校園,積極參與跨學科活動,與不同學科的同學多交流合作,拓展不同的興趣與能力,為未來的人生舞台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中大在各項世界大學排名中屢創佳績,這份榮譽屬於每一位中大人,當然包括我們聯合人,是我們代代相傳、堅持不懈、共同努力的豐碩成果。在此,我衷心祝願母校69周年生日快樂,人才輩出,再攀高峰!也祝福在座的師弟師妹勇敢追夢,前程錦繡,在座各位大家身體健康,家庭幸福。多謝各位。
 
2025年10月17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20時10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