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京崑藝術中心(崑劇團)八月來港呈獻經典崑劇及折子戲(附圖)
*******************************
崑劇於元、明兩代流行於蘇州崑山地區,被譽為「百戲之祖」,二○○一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之一,以文辭典雅、身段細膩見稱。
三場演出的詳情如下:
《十五貫》
———————
日期及時間:八月十五日(星期五)晚上七時三十分
有別於崑曲一般「才子佳人」的題材,《十五貫》講述一樁十五貫銅錢引發的離奇命案,清官況鐘為民翻案,查訪狡猾真兇婁阿鼠的故事,其中〈訪鼠測字〉一折,老生與丑角入木三分的對手戲堪稱劇藝巔峰。此劇最早由浙崑「傳」字輩演員周傳瑛和王傳淞擔演,代代相傳七十年,經歷五代傳承至今由「萬」字輩演員鮑晨和田漾主演,再次演活這部經久不衰的佳作。
《獅吼記》
———————
日期及時間:八月十六日(星期六)晚上七時三十分
作為崑曲中較少有的輕喜劇,《獅吼記》既保留崑曲唱腔唱詞的優雅,亦為才子佳人添上人間煙火氣息,成為崑曲的常演劇目。劇中的才子陳季常貌似懦弱實則愛妻,其妻「河東獅」柳氏強勢卻不可憎,好友蘇東坡雖勤相勸卻火上添油,從打鬧日常中帶出家庭和睦的重要性。此劇乃崑曲泰斗汪世瑜的代表作之一,現由浙崑「萬」字輩黃金搭檔曾杰與胡娉擔演這對歡喜冤家,實力不容小覷。
傳統折子戲專場
———————
日期及時間:八月十七日(星期日)下午二時三十分
壓軸五齣折子戲是經典的崑曲精品,包括明代湯顯祖「臨川四夢」之一《南柯記》之〈瑤台〉、清代雜劇《吟風閣》之〈罷宴〉、明代傳奇《紅梨記》之〈亭會〉、崑曲首部傳奇《浣紗記》之〈寄子〉,以及熱鬧武戲《雷峰塔》之〈水鬥〉,文武戲碼兼備,劇團一眾優秀演員各展功架,戲迷萬勿錯過。
浙江京崑藝術中心於二○一九年由浙江崑劇團和浙江京劇團合併而成。其中浙江崑劇團成立於一九五六年,當年劇團將傳統崑曲《雙熊夢》改編成《十五貫》,轟動全國,成為戲曲改革典範,《人民日報》更發表社論稱之為「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自此各地崑劇院團紛紛成立。劇團歷年人才輩出,至今傳承「傳、世、盛、秀、萬、代」六代演員,排演劇目亦屢獲奬項,備受外界肯定。
三場演出均於高山劇場新翼演藝廳舉行,唱詞和唸白均設中文及英文字幕。票價分250元、350元及450元,現於城市售票網(www.urbtix.hk)發售,電話購票可致電3166 1288。由即日起,購買指定「中華文化節」舞台演出節目、中國戲曲節2025「戲曲電影欣賞」及《大師傳藝‧尋古知新》講座系列可享團體購票或套票優惠。查詢節目詳情及購票優惠,請致電2268 7325,或瀏覽www.ccf.gov.hk/tc/programme/zhejiang-jingkun-art-center-kun-opera-troupe。
本節目設有兩節崑曲大師班(普通話主講),分別由演員胡娉和曾杰分享崑劇旦角和生角行當的表演,於八月十四日(星期四)下午二時及下午四時在香港文化中心行政大樓四樓二號會議室舉行;同日晚上七時三十分於同一地點則設有藝人談,講題為「從『傳、世、盛、秀、萬、代』六代崑劇人看浙江崑劇團的發展」(普通話及粵語主講),由顧炯、鮑晨、曾杰、胡娉和田漾主講,戲曲研究者陳春苗擔任主持。此外,「崑曲名劇承傳示範」講座(普通話主講)將於八月十八日(星期一)下午五時在饒宗頤文化館I座演藝廳舉行,由演員吳心怡和王恒濤主講。以上活動均免費入場。由於網上登記名額已滿,有興趣人士可於活動當日在場地入口等待後補位置。後補位置將於活動開始10分鐘後開放,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中華文化節」由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呈獻、康文署轄下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策劃,旨在弘揚中華文化,以提升市民的國民身分認同及文化自信,同時吸引並匯聚內地和世界各國頂尖的藝人和藝團來港交流。「中華文化節2025」於六月至九月舉行,其間舉辦一系列不同形式的表演藝術節目和延伸活動,包括「中國戲曲節」精選劇目、「譚盾WE-音樂節」、電影放映、展覽,以及社區和校園活動等,讓廣大市民和旅客有更多機會欣賞各具特色的中華傳統優秀文化項目,並助力愛國主義教育工作,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在香港傳承、轉化和發展。更多有關「中華文化節2025」的節目及活動資訊,請瀏覽www.ccf.gov.hk。
完
2025年7月24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4時35分
香港時間14時3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