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發展局局長就「動態規劃及整合土地,加快北都大學教育城發展」動議議案開場發言(只有中文)
***********************************************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甯漢豪今日(七月九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動態規劃及整合土地,加快北都大學教育城發展」動議議案的開場發言全文:

主席:

  首先,我感謝劉國勳議員提出這項動議辯論,亦多謝陳月明議員和周文港議員提出的修正案,讓政府特別是我作為發展局局長和教育局局長蔡若蓮,今日有機會聆聽各位議員對加快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的想法和建議。

  北都(北部都會區)對香港社會和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對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發展高質量合作,以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意義重大。我們一直都說,北都的規劃以「產業帶動」,提供約3 000多公頃新發展土地,推動不同產業,當中這些產業包括專上教育產業的多元發展。

  自行政長官在二○二三年《施政報告》提出《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以來,我們就北都大學教育城先後發表了一些規劃建議,並一直與教育局協作,在土地規劃和造地方面作出部署。我們目前已經在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牛潭尾新發展區及新界北新市鎮合共預留約90公頃土地,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打造「留學香港」品牌。

  當中洪水橋大學城用地面積約為五公頃。正如剛才議員提到,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走得比較前」一點。我們現已制定法定城規圖則,所以有關土地最早可於明年內完成平整,供發展大學之用。用地亦位於洪水橋新發展區市中心,鄰近未來屯馬綫洪水橋站及港深西部鐵路洪水橋總站,交通可以說是非常便捷。

  至於牛潭尾和新界北新市鎮,根據我們去年底公布的發展建議,兩個新發展區現時規劃作大學城的用地面積分別約為46公頃及40公頃。正如陳月明議員剛才所建議,該兩個大學城的定位應要盡量配合其周邊的產業定位,發揮聯動效能、相得益彰的效果。牛潭尾既然位處北都的創新科技地帶,鄰近新田科技城及當中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所以牛潭尾有關的大學城用地設有大型的綜合醫教研醫院及第三所醫學院,再加上大學用地。至於新界北新市鎮,因應區內發展口岸經濟,以及現代物流、綠色產業、先進建造業和先進製造業和其他新興產業,該處的大學城地帶具備條件推動院校與區內產業協同發展,並善用該區與深圳緊密聯繫的優勢,加強兩地教育交流合作。

  我們已於今年年初就牛潭尾和新界北新市鎮的土地用途建議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公眾參與活動。我們正分析所收集到的意見,並很快會制訂建議發展大綱圖,進行《環境影響評估條例》下的環境影響評估,以及進行工程詳細設計。我們在完成法定城規程序後,會在這兩個新發展區優先開發屬於大學城的用地。我們現時計劃預計牛潭尾由政府主導的土地平整工程,最早可於二○二七年展開,首批大學城用地最早可於二○二九年完成平整;而新界北新市鎮的大學城用地,已納入該區的「優先發展區」內,按現時初步時間表,政府主導的土地平整工程最早可於二○二八/二九年展開,首批大學城用地最早可於二○三○/三一年完成平整。我們亦會參考教育局和院校的需求後,探討進一步提速的空間。事實上有一點是值得強調的,在我們規劃和造地的同時,教育局正同步制定「北都大學教育城概念發展綱要」。用地分配工作亦可在此階段進行,無須等待用地完成平整,以便獲分配用地的院校可提前作好準備,例如院校亦需要籌集資金、進行校園設計和招募教學和其他人員等,所以待土地完成平整後,院校可以馬上進場,開展他們的建造工程。

  劉國勳議員提出的議案和大家的修正案其中一個建議,是增加洪水橋預留作大學城的用地。事實上,我們整體在三個新發展區預留的大學城用地,已由最初的約60公頃,增加至現時的約90公頃。就洪水橋而言,整個新發展區有多項產業定位,包括現代物流、專業服務和專上教育等,分別預留了合適用地;亦預留了用地作房屋和社區設施用途,並正如我剛才提到,較早前已完成了法定規劃,但其實規劃必定是一個動態過程,我們秉持開放態度,在着眼社會整體利益,平衡各方需要下,樂意考慮不同建議,包括探討是否有空間進一步擴大洪水橋用地內預留作大學城用地的面積。

  主席,我期望先聆聽各位議員的具體想法和建議,稍後再作詳細回應。

  我謹此陳辭,多謝主席。
 
2025年7月9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20時11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