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衞生署發表鐵質水平主題性報告(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附圖)
***********************************
  衞生署今日(七月十六日)發表鐵質水平主題性報告(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涵蓋本港人口的鐵質狀況。調查發現15至49歲的育齡婦女鐵質缺乏(缺鐵)的情況較男性及更年期後的女士(50至84歲)普遍,與其他高收入國家的相關研究結果相若。育齡婦女應特別注意並進食鐵質豐富的食物,以確保攝取充足鐵質。
   
  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於二○二○年十一月至二○二二年二月期間,以住戶問卷調查和身體檢查形式進行。就身體檢查的部分,除包括早前已公布的碘狀況外,更首次使用血紅蛋白及血清鐵蛋白以闡述本地人口(15至84歲人士)的鐵質狀況。
   
  衞生署發言人表示,鐵質對於人體的氧氣運輸和細胞功能至為重要。鐵攝取不足或鐵流失過多(例如女性在月經期間)均可能會導致缺鐵。持續缺鐵會導致缺鐵性貧血,可能引致疲倦和乏力,以及影響兒童認知功能。缺鐵性貧血在妊娠早期會增加早產、低出生體重和嬰兒死亡的風險。
   
  調查按照世界衞生組織(世衞)建議,使用血清鐵蛋白作指標,以評估本地人口的缺鐵普遍率。世衞對缺鐵的定義為青少年或成年人血清鐵蛋白數值低於15微克/升,而成年女性和男性的貧血定義則為血紅蛋白水平分別低於12及13克/分升。缺鐵性貧血定義為同時患有缺鐵和貧血的人士。
   
  調查結果顯示,本港15至84歲人士缺鐵普遍率約為5.7%,而育齡婦女(即15至49歲)則高達17.5%。男性及更年期後的女士的普遍率則為0.7%及2.7%。另外,男性和女性的缺鐵性貧血普遍率也存在顯著差異,分別為0.3%及6.4%。育齡婦女(10.6%)的缺鐵性貧血普遍率則高於停經後婦女(2.1%)。
   
  本地人口(包括育齡婦女)的缺鐵普遍率在5.0至19.9%之間(即上述本地人口的5.7%和育齡婦女的17.5%),根據世衞關於使用血清鐵蛋白濃度以評估鐵狀況的指引,屬於「輕度公共衞生問題」範圍。另外,本港育齡婦女有較高的缺鐵和缺鐵性貧血普遍率的情況,與其他高收入國家的相關研究結果亦相若,相信與育齡婦女定期過多經血流失有關。
   
  為跟進市民的鐵質水平,衞生署成立了預防鐵質缺乏工作小組,成員涵蓋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物安全中心、醫院管理局、香港社會醫學學院、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香港婦產科學院、香港病理學專科學院、香港內科醫學院,以及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的專家。工作小組檢視了調查的主要結果和最新的科學證據。對於無症狀及一般風險人士而言,目前沒有科學證據支持常規缺鐵篩查或全面服用鐵質補充劑,並提出以下聯合建議:

  一般而言,維持健康均衡飲食,進食鐵質豐富的食物便可攝取足夠鐵質。育齡婦女因為月經而流失鐵質,故此對鐵質的每日需求量亦會較高。她們應特別注意飲食,以確保攝取充足鐵質。
 
1. 選吃鐵質豐富的食物:
  • 進食適量的肉類、魚和海產。動物性的高鐵質食物含有容易被人體吸收的「血紅素鐵質」。
  • 多進食深綠色蔬菜和豆類。植物性的高鐵質食物所含的「非血紅素鐵質」,較難被人體吸收,而飲食中的一些食物和飲料亦會影響「非血紅素鐵質」的吸收。
  • 添加了鐵質的穀物產品也是豐富的鐵質來源。
      
2. 進食足夠的水果和蔬菜:
  • 進食含豐富維生素C的蔬果可促進植物性鐵質的吸收。 
      
3. 進餐時減少飲用茶或咖啡:
  • 由於茶及咖啡會減少鐵質吸收,所以飯後一至兩小時內宜盡量避免飲用茶或咖啡。白開水或加有檸檬的水較合適隨餐飲用。 

​4. 針對缺鐵的高危人士的額外措施:
  • 缺鐵的高危人士(包括月經量多的育齡婦女、孕婦、有飲食限制的人士、患有腸胃道疾病及/或曾接受腸胃道手術的人士,以及恆常捐血的人士等)可按個別健康狀況諮詢醫護人員的建議,評估服用鐵質補充劑的需要,惟應注意含有過量鐵質的補充劑或對身體有害。

  ​政府呼籲所有醫生,包括家庭醫生,向市民推廣健康均衡飲食,進食鐵質豐富食物。如欲獲取更多有關鐵質豐富食物及月經過多的資訊,可瀏覽衞生署星級有營食肆專題網頁,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關於月經」和「預防鐵質缺乏 精明攝鐵有法」網頁,以及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月經過多和缺鐵性貧血」。
   
  鐵質水平主題性報告及對公眾(尤其育齡婦女)攝取鐵質的聯合建議已上載網頁(www.chp.gov.hk/tc/features/37474.html),供市民參閱。
 
2024年7月16日(星期二)
香港時間17時10分
即日新聞  

圖片

衞生署今日(七月十六日)發表鐵質水平主題性報告(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涵蓋本港人口的鐵質狀況。圖示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非傳染病處主任何家慧醫生(中)展示鐵質水平主題性報告。旁為非傳染病處高級醫生林慕勤醫生(左)和家庭健康服務營養師鍾蓉文(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