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政務司司長在「共創明『Teen』計劃」成果發布會總結發言和答問全文(附圖/短片)
*****************************************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今日(五月三日)下午聯同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和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系主任暨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聯席主任崔永康教授,舉行「共創明『Teen』計劃」成果發布會。以下是陳國基的總結發言和答問全文:
 
政務司司長:非常多謝剛才兩位校友現身說法,與我們分享對「共創明『Teen』計劃」的體會。他們的得着,正是我們推行計劃的最大動力,亦是對崔教授團隊評估結果的最好印證。
 
  崔教授剛才都分享了一些看法,那些看法跟我自己,以至不少友師和家長在過去一年多的觀察,其實都十分吻合。短短一年間,不少學員都成長、進步得很快。我最記得最初見面時,他們很多都怕羞被動,參加活動時不是站在前面,而是爭着站在後面,到現在變得很積極開朗,主動與我聊天,甚至問我索取卡片,寫電郵給我。這些正面轉變都令我們非常鼓舞。
 
  在此,我要再次感謝崔教授及他的團隊為「共創明『Teen』計劃」第一期完成了全面評估,等同做了一次「體檢」,並根據專業分析提出多項建議。事實上,今次的評估結果和建議,與我們去年十月推出計劃第二期的多項優化措施一脈相承。
 
  第一,今次評估結果顯示,學員如果屬於更高年級,他們在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更加顯著,亦更有自信。就計劃第二期,我們正正將收生對象擴展至中四學生,並將名額增加至4 000名,讓計劃進一步發揮扶持基層青年裝備自己、力爭上游的積極作用。
 
  第二,學員、友師和家長都一致認為,形形色色的團體活動是非常有幫助。就計劃第二期,我們正正豐富並優化了團體活動的種類,包括舉辦多些內地交流團,因為原來同學對內地交流團非常感興趣,讓學員親身了解國家發展和文化,進一步擴闊他們的視野,相信對於他們的國民身分認同非常有幫助。
 
  與此同時,在「一對一」師友配對的基礎上,我們引入了組成師友配對組群的安排,希望多幾對師友一起出外參加活動、遊玩。這有很多好處,除了可以加強學員之間(的交流),因為大家都年紀相若,可以有多點交流,友師之間亦可以增加交流和互補,甚至有時候一位友師沒有空,兩位友師都可以帶三個學員,不至於令學員的活動取消,我相信這對學員參與活動非常有幫助。
 
  最後,第三,正如今次評估結果反映,無論學員、家長或友師,都對計劃第一期讚好。建基於各方的肯定和支持,我們去年成立了「校友會」,為第一期的所有畢業生,即是校友,提供為期兩年的多元社交和工作實習機會。除了社交外,因為他們升至較高年級,我們可以讓他們嘗試一些工作機會,讓他們知道出外工作是怎樣的,還有他們在工作上應抱有怎樣的態度,讓他們嘗試一下。換言之,計劃變成一年加兩年,即一年密集式的基礎活動,再加兩年「校友會」活動,希望更好延續計劃的效益。
 
  總結來說,「共創明『Teen』計劃」能夠成功推行,實在有賴扶貧委員會、合作夥伴委員會以至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付出,當然亦有賴傳媒朋友的積極報道。在此,我再次向各位致以衷心的謝意。
 
  我充滿信心,憑着政、商、民三方繼續通力合作,「共創明『Teen』計劃」一定會越做越好,讓更多青年站得更高、看得更闊、走得更遠。希望大家繼續多多支持,共創美好明「Teen」。多謝大家。
 
記者:你們好。想請教司長,因為這個計劃推行以來,其實都有不少報道指有學員表示,覺得與友師很少見面,關係比較疏離。但今次報告似乎未有太多着墨於這個情況,所以想請教司長,你怎樣看這些個案?是否覺得只佔少數?以及想問,因為當局現時覺得第一期計劃反應頗好,現時有否計劃推行第三期?屆時會否擴大受惠對象和增加津貼金額?
 
政務司司長:我們很鼓勵友師多與學員見面,因為友師的角色很重要。當然,我們明白並不是每一位友師都有很多空餘時間,所以,第一點,這個活動很多時候由友師自願報名,我相信他們報名時是有心的,亦明白需要付出一些時間。根據我們的紀錄,過去總的來說,友師平均一年與學員見面12次,差不多每個月見面一次,我相信這個平均數符合我們要求。
 
  至於他們未能見面的原因,就計劃第一期來說,有時候是該名學員與友師居住的地方(距離)比較遙遠。(鑑於)距離較遙遠,我們現時配對時會一併考慮他們的居住地方、興趣等,我們在這方面會盡量配合,盡量做到方便友師,亦方便學員。
 
  第三,剛才我們提到,我們現時已作出改善,鼓勵他們以團隊形式外出,並不只是(友師和學員)兩人,可能是三位友師和三名學員,這做法除了讓大家可以多作交流外,最重要的是若然友師真的突然沒有空閒──有時候很難說,在香港工作真的很忙,我們都很了解──這樣兩位友師可以帶同三名學員外出參加活動。我相信在這一期後,有關情況可以更好。
 
  至於你問到我們會否有第三期,其實我們現時希望可以持續推行,到二○二五/二六年,我們的目標希望(總數)有12 000名學員。我們希望繼續推行計劃時,可以盡量爭取多些資源、爭取多些友師,我們相信這樣能將這個計劃做得更好。
   
  當然,我在此亦需要再一次多謝所有友師,因為他們(與學員)一年見面12次,其實並不容易,在香港這個忙碌的社會,他們都很願意付出。剛才大家看到,甚至有一位友師對一名有學習需要的學員,他不單沒有放棄,甚至自發修讀一個課程,與這名學員溝通。所以,我經常說,香港能夠成功,是因為我們有很多有心人,這些有心人能夠幫助香港有需要的人。
   
  我們亦希望將來我們再擴大計劃時,我們的第一批學員可能已經畢業,出來工作,他們亦可以擔任友師。剛才大家看到兩名學員現身說法,相信大家都有信心他們將來一定會是很好的友師。我們希望能夠做到一個承傳──他們接受別人幫助後,亦會幫助別人。
 
記者:想跟進剛才提到平均見面12次,有報道指家長引述機構表示見面要求只是五次或八次,低於社會福利署回覆傳媒指的12次要求。其實政府有否指標,可否明確指出計劃第二期會否繼續使用12次的指標?剛剛第一期有多少不達12次,原因為何?第二,想問除了八大指標有提升外,有否了解學生運用10,000元時,友師如何指導他們,以及過程中友師的角色和參與程度?因為有報道指學生不管友師,直接用10,000元買樂器,友師完全沒有引導學生,有否在這方面作研究?
 
政務司司長:我們希望(友師和學員見面)12次不是一個指標,而是一個挺好的成績。我們希望友師多與學員溝通,這是很重要的。因為如果(友師和學員)不見面、不接觸,便不能發揮友師的作用,所以我們不是用12次為指標,只是告訴你過去友師(和學員)平均見面12次。當然,有些友師會較多,有些會較少。但我可以說,絕大部分的友師都非常盡責,由於這是一個自願性計劃,並沒有工資,是純粹出於友師的心,所以絕大部分友師非常有心,(與學員見面)平均達12次,我個人非常滿意。當然(見面次數)多些會更好,但基於香港的實際工作環境,我們也可以理解,有時即使不能見面,我知道很多友師會用Whatsapp/短訊(與學員)聊天,甚至通電話。我希望在學員有問題時,友師能夠幫忙,這是最重要的。
 
  10,000元其實分開兩次(發放)。第一批會發放5,000元,我們要求學員與友師商量如何使用這5,000元。為何要與友師商量?目的是要透過這5,000元讓學員學習怎樣去計劃(使用)這一筆金錢。大家知道,對一名初中生來說,其實10,000元是很多錢,可能他從未試過策劃使用這麼大筆金錢。可能平時父母只是給他100元、200元,未試過給他10,000元。對於怎樣使用,剛才那位(作分享的)學員分析了,他投資在其興趣──學習小提琴。我知道他已經差不多學到八級,他已經很本事,進步很快速、成功。
 
  另外,完成計劃畢業後,還會給學員5,000元,由他自己決定怎樣使用,因為他已經完成學習(理財)。雖然他完成學習,但我們都希望他在完成學習並使用這筆金錢後,他回來與友師說,究竟該筆金錢花在何處,而友師亦可透過知悉他花在何處,從而再教導他多一次(理財)──花得對或不對。這就是我們給予他10,000元的目的。調查亦反映,很多學員和家長均認為他們在理財能力方面的提升很顯著。讓他們學習(理財),我們說青年人向上,怎樣向上游,其實理財能力佔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剛才教授亦有分享,要讓年輕人知道需要準備一些應急錢,而不是一筆過用盡。甚至是有一元,卻花兩元,如果你是這樣的人,將來成功的機會就會很小。因此,他們需要學好理財技巧,這10,000元就是給他們學習理財,我相信亦達到我們的目標。
 
記者:我想先了解一些資料,剛才說平均見12次,會否有統計,每次大概見多少時間?會否足夠?剛才說二六年會增至12 000個(學員),我想理解清楚,是累計12 000個,還是預計到二六年就會增加到12 000個?另外,想了解一下你們現在的評估,透過這些計劃,對於學員減貧、滅貧或向上流的機會,現時你們如何評估?
 
政務司司長:首先,他們見面的時間,我們沒有統計,但通常不會很短。約(學員)出來,通常會與他們一起出去參加活動、吃飯、遊玩,也會一起參加他們的家庭活動。我們沒有時間方面的統計,但約他們出來,(時間)不會太短。
 
  第二,你問到二○二五至二六年,應該是累計,我們希望達到12 000個。
 
  第三個問題是滅貧方面,本屆政府推行精準扶貧。何謂精準扶貧?即我們將資源投放在最有需要的人身上。本屆政府主要支援三類人士:第一類是住在「劏房」的;第二類是單親家庭;第三類是長者,包括獨老和雙老。其實我們做了很多工夫,希望幫助這三類人士。「共創明『Teen』計劃」肯定是其中之一,就是幫助住在「劏房」的居民,大家都明白父母很忙,我們幫助他們去教導、去照顧他們的小孩,希望(小孩)將來能夠好好發揮自己,出人頭地。
 
  另外,有很多不同(項目),包括我們推行的在校課後託管服務。小朋友放學後,可以留在學校直至六時多;在這段時間,父母就可外出找工作。以我們的經驗來說,這方面的工作成效非常好。第一期有(約)50間學校參與,服務(約)3 000個學生;下一期將擴展至約100間學校,服務更多學生。除了學生的父母受惠外,小朋友本身都受惠,因為(我們)安排了一些志願團體、專業人士教他們功課,或安排活動給他們,讓他們好好利用課後的兩、三個小時,希望他們回家後便不用再做功課和溫習,因為已經做完,可以有多點時間陪伴家人、與父母聊天,甚至自己去玩一下,這也是好的,這方面我們做了。
 
  第三方面,「關愛隊」(「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伍」)主動上門探望獨居長者和雙老,看看他們有何需要。(「關愛隊」)過去已探望了數萬戶長者,為其中有需要的共做了超過7 000次小工程、維修服務等。我相信這7 000多次能夠幫助這些長者。
 
  當然,還有社區客廳服務。大家都聽過,社區客廳服務已經開展,有一個已成功投入運作,還有幾個正在籌備。社區客廳主要集中在「劏房」較多的地區,希望住在「劏房」的居民可以多點利用社區客廳。社區客廳亦是政、商、民合作的很好例子。這些客廳有很多設施,包括洗衣、乾衣、廚房、客廳,也有溫習功課和社交地方。我們在深水埗的社區客廳(建築)面積達8 000呎,希望更多人使用。希望做到的效果是,大家日間可多利用社區客廳,夜晚才返回「劏房」睡覺,變相「劏房」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睡房的概念,令他們的生活空間能夠擴大。大家不要少看這一點的作用,因為事實上,到過社區客廳(的人士),特別是一些媽媽(都有相類體驗),因為(她們)經常帶着小朋友,如果在「劏房」裏,對小朋友、對她們自己也不好;在社區客廳的話,她們可以有較多社交活動,有社工姑娘幫忙照顧小朋友,她們離開一會兒都沒問題。我相信這對她們的心理、社交都很有幫助。我們希望多點設立社區客廳,直接幫助有需要人士。
 
  透過一系列工作,我們當然會一直思考還有甚麼可做,希望能夠達到行政長官所說,在扶貧方面,基層市民能夠得到很好的幫助,這就是我們想達到的目標。
 
(請同時參閱談話內容的英文部分。)
 
2024年5月3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21時50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