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十三題:新型工業化資助計劃
****************
  以下是今日(二月二十一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吳永嘉議員的提問和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的書面答覆:

問題:

  政府優化「新型工業化資助計劃」(該計劃)。由本年一月八日起,該計劃接受每間公司於任何時間合共遞交最多三個在香港設立新智能生產線項目的申請或進行最多三個有關項目,並提供最高共4,500萬元資助。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目前收到多少間公司遞交兩個或以上設立新智能生產線項目的申請(按申請公司所屬行業列出分項數字),以及所涉申請宗數為何;

(二)該計劃經優化後,申請宗數有否上升;如有,平均審批時間有否因而增加;如有,詳情為何,以及當局會否增加人手審批申請;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三)會否提高該計劃下的政府配對資助比例,例如改為政府以一比一配對形式提供資助;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四)會否擴大該計劃的資助範圍至協助生產商改良現有生產設施及裝備、擴充高增值業務,以及探索創新的經營模式等,以推動傳統製造業提高營運效率;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及

(五)會否擴大該計劃的地域資助範圍至香港以外地區,例如港商在內地設立新的智能生產線也能同樣獲得資助;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我現就吳永嘉議員的提問綜合回覆如下:

  「創新及科技基金」轄下的「新型工業化資助計劃」(前稱「再工業化資助計劃」)(計劃)於二○二○年七月推出,以1(政府):2(企業)的配對形式資助生產商在香港設立新的智能生產線。計劃原先要求申請計劃的企業任何時間在計劃下不能進行多於一個項目。為加大力度支持企業在本地進行智能生產和把握市場機會,行政長官在二○二三年《施政報告》政策措施中宣布在計劃下推出優化措施,容許申請計劃的企業任何時間在計劃下合共進行最多三個項目,以獲取最多共4,500萬元的配對資助。有關優化措施於今年一月初生效。

  在計劃優化後,秘書處收到數宗新申請,與過往的申請趨勢相若;暫時未收到有企業就計劃遞交第二個項目的申請。我們會善用秘書處的現有人手及資源以處理計劃優化後可能增加的申請,亦會定時檢視有關運作情況,在有實際需要的情況下,根據現行機制尋求額外人手及資源。

  我們歡迎傳統製造業或新興產業的公司申請計劃的配對資助,設立新智能生產線,以擴充其高增值業務及提高營運效率。相關例子有本地食品生產商透過計劃的資助,設立生產鮮蛋液製品的智能生產線以提高原有生產效率和產能,為本地食肆和食品製造商供應鮮蛋液。另外亦有紡織製衣企業透過計劃的資助,建立數字化全成型針織毛衣智能生產線,以提升產能及減少生產成本。為支持香港經濟的多元發展、提升香港製造業的競爭力和鼓勵「香港製造」品牌,我們希望透過計劃推動及支持企業在香港本地設立新的智能生產線,因此目前未有計劃把計劃的地域資助範圍擴大至香港境外的地區。

  由於智能生產線涉及新科技,政府在計劃下為企業建立生產線提供的資助為資助金而非貸款,目的是減低獲資助企業的投資成本,以鼓勵更多企業在本港設立智能生產線。雖然企業仍須就有關生產線三分之二的成本作投資,但無需償還資助。計劃的資助範圍涵蓋在香港設立新智能生產線直接相關的費用,包括機械、設備或儀器的購置、安裝及投產成本等,有關設備將成為企業資產的一部分。同時,有關生產線能夠在落成後改善企業的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力,為相關企業帶來實質的經濟效益。在計劃優化後一家企業最多更可獲得4,500萬元資助。我們認為現時以1(政府):2(企業)的配對資助比例是合適的,一方面可吸引企業在港設立生產線,投放更多資源於新型工業化,另一方面亦確保企業審慎考慮項目是否有潛力和符合成本效益,為香港經濟的多元發展作出貢獻。
 
2024年2月21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2時00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