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行政長官向立法會發表《行政長官2023年施政報告》發言全文(十)
********************************
勞工支援

133. 近期人力短缺,制約了香港經濟復蘇的步伐。我們優化了輸入人才及勞工的機制,以解燃眉之急。這屬有時間性、非永久措施。政府重視本地勞工優先就業原則,會加強本地勞工培訓、支援和保障,釋放更多勞動力和提升勞工生產力,開創高質量就業機會。

加強培訓 推動再就業

134. 為鼓勵潛在勞動力投入職場,我們明年初完成法例修訂,把僱員再培訓津貼的每月限額由5,800元調高近四成至8,000元。此外,僱員再培訓局(再培訓局)明年第一季試行讓僱主以「包班」形式提供職前培訓,為期兩年,首階段集中於人力嚴重短缺的行業(例如健康護理、飲食、零售、酒店服務等),提供僱員再培訓津貼、培訓後不少於一年的僱傭合約、高於市價水平的薪酬,以及為期六個月的就業跟進服務和進修培訓安排。

135. 再培訓局會檢視其服務範圍、培訓策略及營運模式等,配合香港的經濟發展和人力培訓需要,推動全民持續進修及技能提升,明年第三季提交建議。

136. 政府會推出為期三年的「再就業津貼試行計劃」,對象為連續三個月或以上沒有從事任何獲酬工作的40歲或以上中高齡人士。若他們連續完成六個月工作,可獲發放最高1萬元津貼,而連續完成12個月工作則再多1萬元津貼,以加大他們重投工作的誘因,可惠及6 000人。

法定最低工資

137. 「最低工資委員會」本月底將就如何優化法定最低工資檢討機制提交報告。政府會研究及考慮委員會提出的建議,六個月內就檢討機制的未來路向作決定。

「連續性合約」規定

138. 勞工顧問委員會(勞顧會)正討論如何修改俗稱「418」的「連續性合約」規定:即僱員須受僱於同一僱主工作四星期或以上,每周工作滿18小時,才可享有全面的僱傭福利。勞顧會已原則上同意將相關規定改為以四周工時合計為一個計算單位,正就四周內工時的門檻作進一步討論。勞顧會達成共識後,政府會盡快修訂《僱傭條例》。

健康香港

發展醫療創新樞紐 長遠建立「第一層審批」藥物註冊機構

139. 香港擁有高水平的醫療專業和高效率的醫療衞生體系,是全球最長壽的地區之一。我們會發揮香港醫療優勢,長遠目標是建立「第一層審批」的藥物註冊機構,即可不依賴其他藥物監管機構,而直接根據臨床數據在本港審批藥物,同時也審批醫療器械的註冊申請。我們會吸引更多本地及海內外藥物和醫療器械(藥械)企業,選擇在香港進行研發和臨床試驗,並在不同階段建立能力、認受性和地位,確保最終的藥械審批獲國際及國內認可,措施包括:

(i)成立「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籌備辦公室——明年成立籌備辦公室,就重整及加強藥械及技術監管和審批制度作研究,為成立「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提出建議和步驟,邁向以「第一層審批」方式審批新藥械的註冊申請,探討長遠將中心升格為獨立機構,加快新藥械臨床應用,帶動建設藥械研發和測試的新興產業發展;

(ii)加入「國際醫藥法規協調會議」──推動中國香港以觀察員身分加入「國際醫藥法規協調會議」,以熟習及推展藥物規管的最新發展,為長遠發展香港成為國際藥械權威機構鋪路;

(iii)成立「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明年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成立「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為醫藥研發機構提供一站式臨床試驗支援平台,統籌香港公私營的臨床試驗資源,包括科研人員、配套服務、數據庫、樣本庫、實驗室等,並與深圳市政府商討,讓河套香港及深圳園區協同發展臨床試驗。我們亦會探討透過臨床試驗所推動與內地(尤其是大灣區)的臨床試驗網絡合作,協調兩地臨床試驗工作以符合國家及國際標準;

(iv)促進醫管局臨床研究及試驗──醫管局會在2024‑25年度設立「聯網臨床研究支援辦公室」,為前線員工提供諮詢和支援、推出措施鼓勵醫療團隊參與臨床研究及試驗、加快臨床研究倫理審批流程,以及增強支援臨床研究和數據共享系統和機制;及

(v)設立全新「1+」機制 加快新藥審批──為了讓病患者能使用新藥,並吸引藥物研發及臨床試驗於香港推行,今年內在現行藥物註冊制度上,設立全新「1+」機制,容許治療嚴重或罕見疾病的新藥,在符合本地臨床數據要求並經專家認可後,只需提交一個(而非原來的兩個)參考藥物監管機構許可(例如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便可在香港有條件註冊使用。

持續推進基層醫療發展

140. 去年底政府公布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制訂了發展方向及策略,以應對人口高齡化及慢性疾病病患率上升等挑戰。正開展的工作包括:提倡「一人一家庭醫生」理念,已有3 400名家庭醫生登記在《基層醫療指南》,增加約兩成;11月開始資助45歲或以上的市民篩查和跟進高血壓和糖尿病;以及已擴大「長者醫療券計劃」至涵蓋聽力學家、營養師、臨床心理學家和言語治療師等,並容許配偶共用醫療券及將會推出獎賞計劃。政府會繼續與醫護界和非政府機構聯手,推進藍圖的發展和實踐。

加強抗擊傳染病能力

141. 香港成功擊退新冠疫情,但必須具備憂患意識,為將來可能出現的新發傳染病作好準備。政府會提升本地監測、預警和防控能力;強化與內地的聯防聯控和人才培訓;以及透過本地大學,促進國際間在疫苗等範疇的科研合作。香港賽馬會將出資30億元作支持。

數碼健康紀錄

142. 政府會推出「醫健通+」,未來五年建立綜合醫療資訊基建,透過「一人一健康戶口」,統一存放公私營電子病歷及整合醫療服務治理流程,市民可透過手機翻查及攜帶電子病歷和預約服務。新系統能支援各項醫療政策及改革,尤其是大灣區跨境醫療協作。

推進公營醫療服務

143. 醫管局會繼續優化公營醫療服務,包括:

(i)2024‑25年度,減少耳鼻喉科及骨科兩個專科穩定新症的輪候時間10%;

(ii)2025年於瑪麗醫院根據國家認證標準設立全港首間胸痛中心,改良心血管疾病病人的診症流程,改善治療效果,提升病人存活率;及

(iii)2025年成立母乳庫及建立母乳捐贈機制,為未能由其親生母親餵哺母乳的嬰幼兒提供母乳,尤其減低早產及重病嬰兒患上重症的機會。

口腔健康

144. 政府參考去年成立的「口腔健康及牙科護理工作小組」的意見,提升全民口腔健康為重點,在未來兩年:

(i)推出「青少年護齒共同治理先導計劃」,透過資助13至17歲青少年使用私營牙科檢查服務的部分費用,推動青少年預防性牙科護理服務;

(ii)與非政府組織合作,為弱勢社群、有特殊需要和殘疾人士提供更多的緊急和特殊護理牙科服務;及

(iii)優化「長者牙科服務資助」項目,讓更多合資格長者可以接受牙齒檢查、洗牙、脫牙和補牙等牙科診療服務。

精神健康

145. 政府重視精神健康,會繼續採用綜合模式推廣精神健康,涵蓋預防、及早識別,並為有需要人士提供適時介入、治療和復康服務。我們致力推行6月公布的十項加強措施,支援精神復元和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包括:

(i)加快處理個案──醫管局會把個案管理計劃的個案經理與嚴重精神病患者的比例優化至不超過1:40,維持精神科專科門診的第一優先(即緊急)個案及第二優先(即半緊急)個案的整體新症預約輪候時間中位數分別為不超過一星期及四星期;

(ii)加強社區支援和社工培訓──社署明年內會優化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的服務,包括強化及早識別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和及早介入,探討加強社區精神健康服務單位社工的培訓,以提升他們處理複雜個案的能力;

(iii)在社區提供精神健康評估──明年於三個地區康健中心推出先導計劃,與社區機構合作為市民提供精神健康評估,及早跟進和轉介高風險的個案;

(iv)加強「關愛隊」隊員培訓──為「關愛隊」隊員提供精神健康支援培訓,協助轉介社區中有需要的市民及早尋求支援;及

(v)推出「精神健康素養」資源套──教育局在2023/24學年推出適合高小及初中的「精神健康素養」資源套,並籌備初小及高中的資源套,積極加強學生認知,協助學校推廣精神健康。

醫護人手供應和培訓交流

146. 為紓緩牙醫及護士短缺的情況,政府明年中前會向立法會提交草案,修訂《牙醫註冊條例》及《護士註冊條例》,在維持專業水準和病人福祉的前提下,提供新途徑引入合資格非本地培訓牙醫及護士,於指明機構執業提供服務。此外,由2023/24學年起,逐步增加牙科輔助人員的培訓學額,並提供學費資助。政府亦會探討修訂《輔助醫療業條例》,提供新途徑引入合資格非本地培訓輔助醫療專業人員,投入醫管局及衞生署服務。

147. 我們會加強香港與內地醫療人才雙向培訓及交流,以及持續推進「醫院管理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並建基於近期與廣東省首階段交流的成功經驗,與內地其他地區城市,例如上海展開人才交流,推動兩地醫生、護士、中醫師等不同臨床醫護專業人員持續進行臨床交流。

中醫藥發展

148. 政府積極推動中醫藥發展,包括:

(i)推動中藥檢測科研──以政府中藥檢測中心為平台,加快推動中藥信息化及數碼化並促進共享共用,例如明年初完成構建「數碼化中藥平台」,並開放作中藥鑒別及教育用途;

(ii)制訂《中醫藥發展藍圖》──「中醫藥發展專員」招聘工作已進入最後階段,預計明年初到任。專員將統籌中醫藥專業及政策發展,與中醫藥界聯繫,共同制訂全面的《中醫藥發展藍圖》,並於2025年公布;

(iii)加強中西醫協作──2023‑24年度起,將中醫復康加入「中風治療」臨床框架、在日間化療中心開展全新的「癌症治療」先導項目,以及繼續探討把中西醫協作推展至更多新病種(如老年退化性疾病等);及

(iv)推動香港首間中醫醫院的籌備工作──香港首間中醫醫院預計2025年底起分階段投入服務,醫院將與內地中醫醫院建立合作機制,支援持續發展。

跨境醫療協作

149. 我們會增加兩地醫療合作,貢獻國家「健康中國」策略,措施包括:

(i)支持國家醫院認證標準國際化──醫管局會重啟醫院認證計劃,確保管理及服務達到國際水平,並支持深圳市衞健醫院評審評價研究中心在香港成立辦事處,助力國家醫院認證標準走向國際,提升大灣區整體醫療水平;

(ii)推出「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明年擴大「長者醫療券」適用範圍至大灣區內合適的醫療機構,目標先增加約五間醫療機構作為提供基層醫療服務試點;也會涵蓋例如深圳的個別指定牙科醫療機構;及

(iii)善用大灣區醫療服務──於合適的大灣區醫療機構(包括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為香港市民策略性採購醫療服務,紓緩本港公立醫院服務壓力,縮短市民輪候時間。

宜居活力之都

體育發展

150. 近年,香港運動員在多項大型比賽中表現出眾。在剛結束的杭州亞運會,獎牌數目再創新高至53面。政府繼續以精英化、專業化、盛事化、產業化和普及化推動本港體育發展。

151. 在精英化和專業化方面,明年中落成的香港體育學院新大樓會為精英運動員提供更多先進訓練設施,我們亦會增撥資源強化學院的運動醫學中心。文體旅局繼續推展《體育及康樂設施十年發展藍圖》,提供多項康體設施如體育館、運動場和公園,包括可舉辦國際級別比賽的游泳館,以及設有劍擊訓練及比賽設備的體育館;並會在明年中與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港協暨奧委會)合作為教練提供更多接受專業培訓和實習的機會,提升教練的專業水平和運動員的訓練質素。

152. 盛事化和產業化方面,今年有超過15項得到「M」品牌制度支持的國際體育賽事在港舉行,是歷來最多,吸引了世界各地高水平的運動員和旅客來港。獲支持的賽事包括首次移師香港的世界場地越野車錦標賽、沙特阿美石油女子團體高爾夫球賽、香港男子網球公開賽等。明年底落成並於2025年啟用的啟德體育園,是香港歷來最大型的體育基建項目,可舉辦國際足球和欖球賽、音樂會等大型活動,進一步提升體育軟實力,並帶動周邊產業發展。

153. 普及化方面,我們會在「全民運動日」與港協暨奧委會合作,加入體育節活動,讓更多市民參與。康文署亦會考慮在每年的特定節日免費開放體育設施給市民使用,舉辦主題運動日供市民參與;亦會由明年起在體育館設立自我體質測試站,在戶外場地引入智能健身設施,使用者更可透過應用程式,儲存及取用運動數據及健康資訊。政府亦會鼓勵和協助民間組織舉辦不同的體育活動和賽事。

環境生態保護

154. 為達到「雙碳」目標,政府致力於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2035年前把香港的碳排放量從2005年的水平減半。我們已設立氣候變化與碳中和辦公室,協助邁向國家及香港的碳中和目標,從源頭解決碳排放問題,重點措施包括:

(i)加強建築物節能減碳──今年內就修訂《建築物能源效益條例》的建議諮詢業界,包括擴大監管範圍至更多類別的建築物、強制公開能源審核報告資料、縮短能源審核周期等,目標明年展開立法工作;

(ii)把更多產品納入回收循環再造計劃──明年提交條例草案訂立適用於不同產品的法律框架,制訂相關附屬法例。目標在2025年起逐步將「生產者責任計劃」推展至塑膠飲料容器、紙包飲品盒、電動車電池、汽車輪胎及鉛酸電池五種產品;

(iii)建立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提升「北部都會區」的生態質素和生物多樣性,讓市民享有優質戶外生態教育及康樂設施;在園內引入現代化水產養殖業;有關策略可行性研究預期於明年上半年完成;及

(iv)保護香港生態系統──按國家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15屆會議上推動通過的「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因應香港實際情況,更新並落實《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

地區環境

155. 政府會推行「悅目亮麗城市計劃」,加強美化城市,包括重點打造城門河及元朗明渠為賞花熱點、在主要節日美化主要道路中央分隔帶及迴旋處花床等園景,以及為合適球場、體育場館外牆及洗手間注入藝術及設計元素等。政務司副司長會負責統籌。

團結力量 說好香港故事

156. 我們會團結愛國愛港力量,把香港自由、開放和中外融合的實際情況、「一國兩制」成功實踐、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和整體機遇等,向香港內和國際社會積極宣講,把真實的香港故事向世界說好。

(待續)
 
2023年10月25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4時10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