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財政司司長在「信報50周年呈獻:未來香港高峰論壇」致辭全文(只有中文)(附圖)
***************************************
  以下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日(七月十日)出席「信報50周年呈獻:未來香港高峰論壇」的致辭:
 
Richard(盈科拓展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李澤楷)、Alice(《信報財經新聞》總編輯郭艷明)、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大家好!好高興參加《信報》主辦的「未來香港高峰論壇」,這個論壇是慶祝《信報》創立50周年的一個活動,我對《信報》表示衷心恭賀。《信報》是本港第一間以財經專業辦的報紙,過去50年提出相當多有參考價值的資訊,亦向政府提出很多意見。
 
  剛才吃午餐時,朋友們都提到今早的分論壇火花四濺,不過這次我是唱獨腳戲。我嘗試這樣:第一,向大家簡要、扼要簡報一下香港的經濟狀況,然後談談未來的發展,尤其是着眼於香港未來朝高增值發展的方向,以金融、創科雙主引擎推動經濟發展。
 
  今年的經濟如何呢?我想在座各位都心裏有數,我很快說幾個數字。第一,我們第一季經濟增長2.7%,扭轉了去年連續四季的下跌。在資產市場方面,樓市在去年大概跌了15%左右,今年第一季強力反彈,到了五、六月靜了一點。總括來說,今年的樓市,如果說成交價,比去年年底大概升了5%至6%左右。成交量方面,去年樓市有秩序下調,每個月下跌一點,跌了15%,成交量跌至大概45 000個單位。45 000個單位是甚麼概念呢?再之前一年,二○二一年,其實樓市一手、二手加起來是74 000多個單位,所以去年樓市下跌時,交投量亦下調,有秩序地調整,沒有引起系統性風險,亦沒有出現市場恐慌的情況。
 
  股市又如何呢?股市來說,去年下跌了15%左右,今年到六月底時,還是下跌多幾個百分點,這是因為我們的金融市場,一方面跟國際連繫,不只是看本地因素;第二,亦因為我們的股票市場的上市公司,七、八成的市值,以及近八成的成交量都是源自內地公司,所以在過去半年的經濟環境下,在地緣政治環境下,難免壓力較大,這亦解釋了為何股票市場情況是如此。而股票市場的成交量大概下調至稍為超過1,000億元,比去年1,250億元的日均成交量跌了幾個百分點。不過股票市場有起有跌。
 
  失業率由去到年底大概3.3%跌至現在大概3%左右,可以這樣說,就業情況不錯。通脹又如何呢?通脹大概是1.9%左右,跟去年差不多。
 
  從這組數字可以看到香港的經濟狀況。踏入第一季,經濟開始復蘇,但復蘇力度仍需鞏固。推動我們經濟增長的三頭馬車──出口、固定資本形成和消費,分別情況就是這樣:出口仍然挑戰很大,一至五月,出口下跌大概16%左右。出口由去年一直下跌,這個下行壓力很大,受環球高息、政治環境、外圍需求疲弱和年初的疫情持續,跨境運輸受阻礙,有種種原因。
 
  固定投資又如何呢?今年我們自從年頭開始,二月左右,全面通關、復常,跟內地和國際恢復通關後,經濟環境稍好,正在復蘇,市面都開心了,所以商界的投資回來了,不過投資進一步增加需要時間。頭三個月,商界的投資大概升了百分之五點幾。三頭馬車裏,我們要穩住經濟、鞏固復蘇,以至後期環境好轉,能再往上撐,這就要靠消費支撐。所以這解釋了為甚麼在《財政預算案》裏,就算我們出現赤字,都繼續派發消費券。此外,我們推出「開心香港」活動,希望大家開心時,花錢都爽快一些。
 
  今年下半年,我們陸續有很多大型活動,有大型的金融會議、有美酒佳餚活動,還有很多其他的。我們的目標是甚麼呢?過去三年多我們跟外界接觸較少,就是通過這麼多大型活動,希望請多些人來看看。過去這段時間,我們的觀察是,外地的朋友來到香港時,會發現香港的情況原來跟外面在媒體看到的報道很不一樣。總的來說,我們對香港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氣氛,各方面都有信心,所以接下來推動多些大型展覽和活動,讓更多朋友來,除了來這裏消費外,亦讓他們回去時幫我們說好香港故事。
 
  我們估計下半年的經濟環境,除非外圍有很大挑戰,否則應該比上半年好。再補充一個資料,為甚麼說下半年會比上半年好呢?我們的航空運力現時大概恢復至六成左右,四月、五月的訪港旅客數字大概是280多萬、290萬左右,大概是我們疫情前的五成六左右,但我們的消費和零售反彈力度較大,零售達到86%至88%,餐飲都回復至九成。所以,下半年較多高質的客人到來,市面的氣氛繼續好轉,除了本地人消費,外來客人來拉起旅遊服務輸出和消費,就可以撐住我們的經濟,下半年的經濟會比上半年好。
 
  好,說完今年,那未來是怎樣呢?未來,剛才所說是以金融和創科作為主要的推動引擎,我知道今早三個論壇都包含金融、創科和文化,我這次沒有涵蓋到文化,不是它不重要,只不過時間有限。
 
  香港作為一個全開放經濟體,受外圍影響很大,但我們很有韌力。如果說中長線的發展,不可以只看自己,要看外圍。第一,地緣政治的挑戰仍然存在,恐怕是長期存在,在這個情況下,我們就要積極面對,一方面管理好自己的風險,有底線思維;同時在這個地緣政治的格局裏,要看看我們香港有甚麼優勢。每一個挑戰都有危、有機,在危險背後,有甚麼優勢,這是我們要想的。
 
  第二,就是高利率的環境,剛剛與Francis袁天凡先生討論,我們大家的看法都是未來的息口未加完,今年稍後下半年再加一、兩次之後,息口會維持在高水平一段時間,商界和投資界都需要一些時間適應。所以高利率環境亦是我們要注意的情況。
 
  第三方面,我們都看看我們自己,我們自己正面對着一些挑戰,勞動力和人才不足,對嗎?另外一方面,土地供應仍然相對偏緊。我們面對這些挑戰時又應該如何?先說制約了我們發展的容量和力量的一些因素,譬如剛才提到缺少勞動力和人才的,到特區政府正採取積極的措施來應對。在人才方面,去年年底推出「高才通」計劃,同時「扭鬆」了其他四個海外和內地人才入境計劃的條件,由去年十二月底去到今年六月中,大概收到91 000宗申請,批准了54 000宗,申請陸續批核中。這些人部分已經來到香港,相信陸續會到來。至於勞動方面又如何?在這一屆政府,譬如在護理行業、建造行業和運輸行業,都會輸入外勞。同時間,我們亦都優化了「補充勞工計劃」,其中有26個工種在未來兩年,通過該計劃,按照程序,他們都可輸入所需要的勞工。希望這樣做的話,可以緩解一下我們在勞動力市場所面對的挑戰。
 
  土地方面,特區政府是全力以赴,大家都不會放鬆,按着我們的計劃,覓得的土地就會推進土地供應項目,房屋局局長會計劃繼續努力建樓,要達標和超標。
 
  就未來的發展方向而言,為甚麼我會說是金融和創科兩個主引擎?去年習主席在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時,他到香港並發表重要講話,相信大家都會記得,他的講話中有四點在此提一提:一個就是講到「一國兩制」是一個好制度,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第二,就是在「一國兩制」中我們有獨特優勢,實行《普通法》、沒有資本管制、資金自由流動、港元與美元掛鉤、沒有關稅等等,這些優勢要繼續保持。第三,他說必須增強發展動能,過去產業結構較單一,創科就是提升我們的產業結構,讓它比較多元。一個比較多元化的經濟結構,在抵禦經濟周期波動時,由於不同產業的經濟周期不相同,我們的韌力會大一些。第四,他提醒我們在政府工作的同事,要轉變管治思維,讓「有為政府」與「高效市場」更好結合,這與過去政府相對沒有那麼積極介入的角色比較,就很不一樣。
 
  在去年十月的中共二十大,以及今年三月的全國兩會上,國家提出了要邁向高質量發展。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是甚麼?內涵一個是科技創新,達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第二,就是綠色轉型;第三,是數字經濟;第四,是支持民營企業的發展。
 
  在整個國家發展大局裏,我們自己的角色是甚麼?我們時常說要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積極對接好國家發展戰略,這個是我們實際要做的。這樣的話,我們可以槓桿到內地的龐大市場和政策支持,所以這一步是必須。

  在這方面他在提出時,其實與我們剛才所說的我們發展這兩個方向就很吻合。具體一點再講這兩個方向時,或者都講多些背景,就是《十四五規劃綱要》。
 
  《十四五規劃綱要》中都給了香港八個中心的定位,五個是國際中心,兩個是區域性。五個國際中心大家都耳熟能詳:航運、貿易、金融、創新科技和航空五個,對嗎?區域性是甚麼?是法律和爭議解決,另外一個就是區域的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然後第八個就是中西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在這八個中心裏,雖然我們在各自範疇中都有優勢,但如果我們要快、要比較長期地擁抱到全球的發展大方向,令到我們的經濟有力快速地增長,我認為離不開金融和創科。
 
  在金融方面,今早已經涵蓋了具體的內容,而且時間有限,可以說是兩大方向──一個是原本做得不錯的,有優勢的,不斷要勇於創新,以至自己還可以繼續領跑。舉例而言,是上市制度。二○一八年的「同股不同權」新經濟公司可以上市,二○二二年的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可以上市,以及最近特專科技公司可以上市,這些都是一些例子。
 
  此外,也包括「互聯互通」。「互聯互通」中除了「股票通」、「債券通」,加上推出人民幣計價股票櫃台。這一來不單助力國家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更令我們市場中人民幣產品和風險管理產品越來越多,這樣的話,我們在離岸人民幣樞紐上發展得更好。而現時人民幣只佔全球跨境(SWIFT)交易不足3%的支付額,作為儲備貨幣而言,佔比也不足3%,以我們國家的經濟體量而言,其實有很大增長空間。
 
  不過,我們一定要想想未來的大勢是如何,有沒有辦法開闢一些新賽道,之後在那些新賽道裏,能夠領先別人,奠定了我們的領導角色。舉例來說,第三代互聯網(Web3),我知道今早有些火花,原本就有在座朋友跟我說,這是「generation debate」,不過考慮到我的話,就不是這樣,因為我支持第三代互聯網發展。第三代互聯網發展,雖然大家見到虛擬資產平台過去兩年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研究過,認為其實其底層技術區塊鏈是非常重要,而且這個技術會長期存在,這個技術去平台化、方便、安全、透明,在那裏作金融創新是最好的。既然如此,我們就要將它納入進來,但同時就要想想風險在哪裏,在管理好風險的前提下,讓它發展,所以你見到我們的監管框架,相同活動、相同風險、相同規則。儘管體現方式可以不一樣,希望透過這樣,第三代互聯網這個產業可以負責任、有秩序地發展。如果我們做得到這一步,我們就可以領先其他地方。事實上,我們做出有關的政策宣言後,來了百多間公司,很多都落戶在數碼港,我們將數碼港定為第三代互聯網的樞紐。
 
  創科又如何呢?創科,二○一五年上屆政府到現在,其實投放的資源大概有2,000億左右。可以這樣說,營造了一個比較活潑的創科生態,還有在社會上大家都比較擁抱創科。當初我們提出發展創科時,社會上都有些疑問,但我想現時大家都有共識,亦比較聚焦。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投放資源營造創科生態,包括成立了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有28間落戶在科學園。去年十二月底,特區政府提出《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從四個方面推動這方面的發展:第一是繼續營造一個蓬勃的生態;第二,最重要有人才;第三,數字經濟;第四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對接好國家戰略,這樣可以借助力量,讓我們自己的發展更容易起飛。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正領導有關的工作,全力推展,目前來說,短期內亦會有些計劃推出,例如撥出100億資助大學,加速科研成果轉化和商品化。
 
  過去這麼多年下來,雖然我們營造了一個創科生態,但還未足以令我們的經濟實際受惠,並可以較長期增強經濟動力;亦未達到一個階段,有多家大公司出現,甚至形成產業,為香港人提供好的就業機會,這兩步還未做到。所以為甚麼本屆政府在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中提出要「搶企業」,招引更多企業來,也要「搶人才」。如果我們有好的企業,人才自然就會來;有好的人才,企業就會來。這兩項工作有所突破,我們就可以匯聚到人才,亦有機會讓我們自己香港的人才,特別是青年更好探索這方面的事業發展。我們也成立了「共同投資基金」,拿了300億元出來,吸引企業到來,要他承諾投資多少、帶來甚麼技術、有甚麼規模、要請多少人、為我的GDP(本地生產總值)創造多少,我們要提出要求。我們提出要求時,可能它都會問特區政府有甚麼表示,有沒有甚麼承諾,如果它願意、有這個想法,我們可以投資一點下去,作其中一個股東,這是整個概念。
 
  其實我們香港很有優勢,在「一國兩制」裏,我們是全國的城市中,可以受惠於內地如此頗大的市場,同時又可以匯聚到國際人才和資金的地方,因此我們一定要發揮好這個優勢。而創新科技不是單靠自己,我們要將思路開闊,加上大灣區,尤其是深圳,以至佛山、廣州和東莞,就可以借助他們的產業鏈,幫我們營造一條全新的產業鏈,共同發展。
 
  總的來說,我嘗試就未來較有力地支撐經濟前行的兩個主要引擎,向大家說明一下我們的想法。多謝大家。
 
2023年7月10日(星期一)
香港時間19時10分
即日新聞  

圖片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日(七月十日)在「信報50周年呈獻:未來香港高峰論壇」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