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一題:非物質文化遺產
*************
問題:
據悉,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下稱「非遺」)非常豐富,首份「香港非遺清單」涵蓋480個項目,而首份「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涵蓋共20個項目。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對於非遺的保護、宣傳和傳承,政府近期做了哪些工作,後續規劃如何;
(二)鑑於有意見認為,非遺項目的傳承非常重要,政府是否有推行相關工作培養青年非遺傳承人;如是,有否評估相關工作的成效如何;及
(三)非遺的宣傳保護有否考慮結合目前前沿的人工智能技術、元宇宙技術等?
答覆:
主席:
根據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公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包括:
(一)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遺媒介的語言;
(二)表演藝術;
(三)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
(四)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及
(五)傳統手工藝。
政府根據《公約》的規定,在二○一四年公布了涵蓋480個項目的香港首份非遺清單;以及在二○一七年公布首份涵蓋共20個項目的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當中12個項目已經成功申請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粵劇更被進一步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世界級非遺項目。
政府會繼續跟進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及香港非遺清單的更新工作,並計劃於二○二四年底公布更新名單。
就譚議員問題的三個部分,我分別回覆如下:
(一)政府致力保護、傳承和推廣香港非遺,致力提高公眾對非遺的認識,並鼓勵社會參與,令香港文化傳統得以保存、延續和發展。
我們鼓勵和推動社區參與非遺的保護、研究、教育、推廣及傳承工作,以及支持本地非遺傳承人及傳承團體的傳承工作,在二○一八年撥款3億元予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助計劃」(非遺資助計劃)。至今,計劃共資助92個項目,總資助額約8 500萬元。這些項目包括傳統節慶、研究及出版、教育活動、公眾節目,以及傳承和培訓計劃。
政府於二○一六年在荃灣的三棟屋博物館設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展示、推廣和教育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及部分香港非遺清單的項目。政府亦於中電鐘樓文化館內設立以青年觀眾為對象的「人為.非遺」展覽館,展示十項香港非遺項目,透過師徒合作的作品,呈現師徒間的薪火相傳。
與此同時,我們舉辦了一系列的公眾、教育和外展活動,包括從多角度探索香港非遺的「發現非遺」系列及「樂在非遺」;邀請非遺傳承人進行技藝示範的「師傅到」系列;以學生為對象的「非遺大本營」節目、「非遺木偶劇場」和「移動.非遺」專車;以及為傷健人士而設的「多元共融非遺推廣」節目。
我們會繼續推展公眾、教育和外展活動,進一步推動社區參與,讓非遺得以持續保存、延續和發展。
(二)政府透過推行非遺資助計劃,資助本地非遺傳承人及團體進行培訓傳承工作,培育下一代傳承人。在過去三年,有16個資助項目由傳承人或傳承團體參與教授,例如「廣東南音藝粹傳承」、「坑口傳統客家舞麒麟傳承計劃」、「傳承舞動客家貔貅訓練推廣計劃」、「傳承廣彩技藝」、「民間手藝.紮作傳承」及「香港傳統紮作課程系列」。截至二○二三年第一季,共完成了138節培訓,超過2 000人次參與,當中不少是學生及青年。這些計劃可引發青年人對非遺的興趣,有助發掘具有潛質的青年,繼續在該非遺領域深入研究與不斷實踐,從而掌握核心技藝和累積資歷,成就為新一代傳承人。非遺資助計劃未來會進一步加強本地非遺傳承人及團體培訓非遺工作者的資助,以推動非遺項目,特別是20個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的傳承。
(三)近年來,我們利用數碼科技協助宣傳和記錄非遺。在二○一六年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辦的「客家功夫三百年:數碼時代中的文化傳承」展覽,通過三維多媒體技術透析傳統武術精粹,以三維動態影像擷取技術捕捉武術傳承人肢體的活動狀況,準確地詮釋及記錄功夫套路資料,讓觀眾更容易瞭解和掌握武術箇中要義,同時有效保存武術套路資料。
另外,非遺辦事處網頁內的「瞬間看非遺」,利用360度虛擬實境全景拍攝一些與「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有關的非遺項目,例如中秋節—大坑舞火龍、大澳端午龍舟遊涌,以及「傳統製作技藝」範疇的戲棚搭建技藝等,讓觀眾以第一身視覺感受和了解節慶儀式過程和戲棚搭建的精湛造詣。
另外,康文署透過非遺資助計劃,支持香港樹仁大學籌辦了「三個潮籍盂蘭勝會—研究、傳承與推廣」,創建了盂蘭虛擬博物館,應用元宇宙技術,以超高清8K解像度360度全景展示潮人盂蘭勝會場景,讓觀眾可通過電腦或虛擬實境頭盔免費參觀,透過元宇宙概念創造虛擬空間,去體會禮儀節慶活動。
非遺辦事處已於二○一八年推出網上「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分階段把480項香港非遺清單項目資料數碼化。預計於二○二五年完成有關的工作。
多謝主席。
完
2023年5月31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2時10分
香港時間12時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