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二十題:推廣中華傳統文化
***************
  以下是今日(十一月三十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嚴剛議員的提問和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的書面答覆︰
 
問題:
 
  有意見指出,普及推廣中華傳統文化是加強愛國教育及促進人心回歸的重要途徑。定期舉辦具規模的中國傳統文化活動(例如京劇周、越劇周和豫劇周等)、鼓勵和資助內地各類文化藝術團體來港或常駐香港表演,以及加強內地與香港的文化藝術交流,均有助增進香港市民(特別是青少年)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和對內地各地區風土人情的了解,從而強化香港市民的愛國情懷,使他們與祖國融為一體。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有否計劃,將過往曾舉辦的中華戲劇等傳統文化表演恆常化,並定期舉辦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廣活動(例如設立中國傳統文化月);
 
(二)會否考慮,由政府邀請並資助更多內地文化團體來港表演,以全面推廣中華傳統文化;及
 
(三)會否考慮資助本地機構邀請部分具商業演出價值的內地文化團體來港演出,以及資助市民以優惠價購買該等演出的門票,從而加強內地與香港的文化交流,並加深市民對國情的認知?
 
答覆:
 
主席: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及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透過不同渠道,向公眾和青年人推廣中國歷史和文化,推動他們欣賞中華文化,加深他們對國家的認識和提升國民身分認同,包括舉辦各類型中華傳統文化的活動,以及加強內地和本地藝團和藝術家的交流;而不同的博物館,例如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及香港歷史博物館,亦會透過展示國家的珍貴文物,加深市民對中華文化悠長歷史的認識。
   
  就問題的三個部分,現分別答覆如下:
 
(一)康文署由二○一○年度開始舉辦「中國戲曲節」(戲曲節),每年於六至八月邀請內地高水平的戲曲團體及藝術家來港演出,涵蓋廣受歡迎的主流劇種如本地粵劇、京劇、崑劇和越劇等,亦有選取來自不同地方別具特色的戲曲劇種。戲曲節已成為康文署的恆常年度活動,為本地以至不少內地觀眾欣賞不同地方戲曲藝術的展示及交流平台。
 
  康文署亦在學校和社區層面推行多項恆常化的計劃,以推廣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包括舉辦「學校文化日計劃」及「高中生藝術新體驗計劃」,提供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相關的演出予學生欣賞,並輔以各類型導賞活動,培養學生對文化藝術的興趣,以及透過「學校演藝實踐計劃」為學生提供表演藝術的培訓,增強青少年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
   
  在社區層面方面,康文署每年舉辦「社區文化大使計劃」,活動包括提供中國戲曲及中樂等節目予市民免費欣賞。自二○二一至二二年度起更在全港18區全面推行「社區演藝計劃」,其中在西貢及屯門區舉辦「兒童及青少年粵劇及偶影計劃」,當中包括粵劇及傳統偶影培訓班、體驗工作坊及演出等。這些恆常化的活動持續在社區培養及提升大眾對中國傳統藝術的認識及興趣。
   
  此外,政府於二○○五年設立粵劇發展基金,其主要目的是支持有助保存、推廣和發展粵劇的計劃和活動。基金所資助的項目包括傳統及創新粵劇演出、文化交流、藝術教育及社區推廣、兒童/青少年培訓及演出、專業培訓、研究保存及出版計劃等,從多方面促進粵劇的發展,以保存和弘揚這項香港極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
 
(二)康文署在舉辦多項藝術節時(例如戲曲節、「國際綜藝合家歡」和新視野藝術節等)也會邀請切合藝術節主題的內地表演團體來港獻藝。康文署亦會因應節目主題及內地表演藝團的巡演檔期,安排高質素的表演團體(例如樂團、雜技團、劇團或舞蹈團等)來港演出。
 
  康文署亦計劃在疫情稍緩後,繼續與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合作,安排內地藝團於每年舉辦的元宵綵燈會及中秋綵燈會中演出,透過邀請粵港澳傳統手工藝人作工藝示範,向大眾展示豐富多樣的中國民族風采和傳統文化。
   
  展望將來,康文署會於二○二四年在香港舉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透過整合粵港澳三地的優質文化藝術資源,以三地聯動的方式在香港推出多項包括由大灣區藝團主演的精彩項目。
 
(三)獲康文署資助的香港藝術節協會在每年一度的香港藝術節一直邀請多個高藝術水平的本地、海外和內地的演藝團體在港演出。
 
  此外,支持本地藝團發展的「藝能發展資助計劃」,資助範圍可包括邀請內地、海外藝團或藝術家來港共同製作節目,作文化交流;亦有藝團舉辦音樂、戲劇等不同類型的藝術節,邀請海外及內地的藝團和藝人參與。
   
  以上大部分的節目均設有優惠購票計劃,例如學生、長者和殘疾人士票價優惠,以在加強內地與香港的文化交流的同時,令中華傳統文化節目更廣泛接觸到市民,加深市民對國情的認識。
 
2022年11月30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4時15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