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衞生防護中心調查一宗新增類鼻疽感染確診個案及公布深水埗區進一步環境樣本檢測結果
***************************************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今日(十一月十七日)表示,就早前於深水埗區出現的類鼻疽感染個案,最新流行病學和環境調查結果顯示,所有水樣本檢測結果全部為陰性,另外93個於十一月三至九日採集的環境樣本核酸檢測呈陽性反應。

  此外,中心經衞生署公共衞生化驗服務處確認新增一宗感染類鼻疽確診個案,涉及一名61歲男子,患有糖尿病,居於深水埗。他於十一月六日因發燒及疲倦前往明愛醫院急症室求診,同日入院。臨床診斷為肺部感染,現時仍然留院,情況穩定。他的痰液樣本經中心的公共衞生化驗服務處證實對類鼻疽伯克氏菌呈陽性反應。本港今年累計共錄得37宗類鼻疽個案,包括21宗自八月起錄得居於深水埗區的個案。

  因應在深水埗區出現的類鼻疽感染個案,中心已在區內進行大規模環境調查,於十月十日至十一月一日期間共採取471個環境樣本,當中38個樣本對類鼻疽伯克氏菌核酸檢測呈陽性反應,包括兩個從住戶採集的拭子樣本、四個於白田邨重建地盤所採集的泥土樣本,以及32個從相關配水庫上的草地所採集的泥土樣本。相關結果已於十一月三日公布(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211/03/P2022110300811.htm)。就該32個泥土樣本,香港大學團隊從七個樣本中培植細菌,衞生署公共衞生化驗服務處的全基因排序結果顯示,泥土中的細菌與部分病人帶有的細菌基因高度相似。

  鑑於在相關配水庫的泥土樣本驗出類鼻疽伯克氏菌,中心與香港大學團隊繼續在相關地點進行進一步環境調查,於十一月三日至九日期間採集超過200個環境樣本(包括在配水庫的水樣本、在配水庫頂部通氣口的外露部分的拭子樣本、通氣口周邊的泥土樣本及配水庫頂部的拭子樣本)。結果顯示所有在配水庫水體採集的水樣本及拭子樣本,核酸檢測均為陰性,顯示配水庫的水體沒有受到污染。此外,中心在當中87個在石硤尾及蝴蝶谷配水庫的泥土樣本、五個在石硤尾配水庫的通氣口拭子樣本及一個在石硤尾配水庫通氣口附近採集的環境拭子樣本對類鼻疽伯克氏菌核酸檢測呈陽性反應,惟全部六個拭子樣本的細菌培植均為陰性,顯示未有發現活細菌。

  中心重申,調查至今所採集的全部水樣本(包括相關配水庫及患者家居水錶所收集的水樣本)檢測均為陰性,顯示配水庫相關的喉管及食水沒有受環境污染。根據水務署的數據,過去一年相關配水庫及該區的食水樣本的恆常水質監測亦一直沒有出現異常情況,完全符合香港食水標準。綜合流行病學及環境調查結果,中心及專家認為沒有證據證實感染個案與相關配水庫供應的自來水有關,同時亦未能確認相關傳播途徑。

  政府發言人指出,類鼻疽在香港屬風土病,而這種病菌存在於環境。近日確診個案數字較八月至十月回落。政府已於十一月十一日將類鼻疽納入法定須呈報傳染病。中心會加強監測及預防工作,並盡早介入任何在社區中出現的懷疑爆發個案。

  市民應避免接觸受污染的土壤,進行有機會接觸土壤或泥水的活動時,穿着適當的防護衣物。接觸土壤和進行園藝活動後,用肥皂和水洗手。如有傷口,應盡快清潔,並以防水敷料覆蓋。考慮到深水埗區曾經出現較多個案,為審慎起見,中心繼續建議深水埗區市民,特別是長者及長期病患者,應先讓每日首一分鐘由水喉開出的食水排走後,才用作刷牙、洗臉或洗澡之用,亦不應飲用未經煮沸的水。

  發言人強調,水務署一直按嚴格的程序處理食水,並為供應各區的食水進行恆常水質監測,確保供應用戶的水質完全符合香港食水標準。水務署使用氯為食水進行消毒,為避免輸送過程中滋生病菌,水務署按世界衞生組織建議,在食水加入適量餘氯,令病原體包括類鼻疽伯克氏菌難以在水管中存活。縱使供應用戶的食水水質完全符合香港食水標準,為了讓市民更加安心,水務署早前已採取一系列額外措施,包括:
 
  • 增加了全港供水區的食水餘氯含量,為市民提供額外保障;
  • 完成在有關深水埗區配水庫的通氣口加裝濾網,並陸續為轄下其餘175個食水配水庫的所有約2 400個通氣口加裝濾網,目標在兩個月內完成;
  • 在深水埗區配水庫的出水口位置加裝了實時監察餘氯儀器,並會以風險為本的策略,按需要於其它配水庫加裝。

  中心認為水務署採取的上述措施能有效預防配水庫供應的食水受到類鼻疽伯克氏菌污染。中心再次呼籲市民,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弱的人士,如出現病徵,應盡快求醫,以接受適切的醫學診斷和治療。中心會繼續透過不同渠道向地區市民及公眾人士提供健康資訊。就更多有關類鼻疽的資料,市民可參閱中心網站www.chp.gov.hk/tc/healthtopics/content/24/101110.html
 
2022年11月17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20時41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