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四題:應對疫情爆發的準備工作
*****************
  以下是今日(六月十五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陳沛良議員的提問和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的答覆︰
 
問題:
 
  有意見認為,雖然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現已緩和,但隨着社交距離措施及入境限制放寬,加上變異病毒株的出現,疫情仍有爆發的風險。就應對疫情爆發的準備工作,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鑑於現時不時仍有輸入個案,政府有否檢討「外防輸入」措施的成效;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二)鑑於多個地區組織及民間團體的義工在第五波疫情嚴峻時主動協助政府派發物資,政府未來在動員社會力量抗疫時,會否將部分決策權下放並分派到更細、更靈活的地區單位,以便抗疫工作能夠以貼地的方式進行;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及
 
(三)鑑於政府於二○○三年委任專家委員會,就政府在處理和控制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俗稱「沙士」)的工作進行檢討,但專家委員會所提出的部分建議至今仍未落實,政府會否重新檢視專家委員會的建議,並針對現時政府的防疫工作擬備檢討報告及制訂防疫應急方案;如會,詳情及時間表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政府堅持以「動態清零」為目標,繼續採取「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疫情防控策略,並以「三減」、「三重」及「一優先」為防控重點——即以「減少死亡、減少重症、減少感染」為目標,以「重點人群、重點機構、重點場所」為關鍵,以及以老年人群為優先,務求加強整體防護屏障,確保社會可以在復常之路穩健前行。
 
  就陳沛良議員提問的各部分,經諮詢民政事務局和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我現回覆如下:
 
(一)全球疫情仍然持續,加上Omicron變異病毒株較短的潛伏期,抵港人士當中發現個案的情況無可避免。政府在「動態清零」政策下繼續「外防輸入」,維持嚴謹的入境防控措施,目標是確保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容許香港維持與海外地區的聯繫,並嚴防輸入個案流入本地社區。一般從海外地區來港人士,須已完成疫苗接種並持認可疫苗接種紀錄、持預定起飛時間前48小時內進行的核酸檢測陰性結果證明,及持適當的指定檢疫酒店預訂確認書,方可登機來港。
 
  除了上述的登機要求外,從海外地區來港人士抵港後必須在機場進行「檢測待行」,然後按閉環管理安排乘坐專車前往指定檢疫酒店進行最少七天強制檢疫,而不能選擇家居檢疫,期間亦須接受多次檢測。任何在「檢測待行」或指定檢疫酒店發現的確診個案,會被送往社區隔離設施酒店進行隔離或送往公立醫院設施接受治療監察。抵港人士如合資格在完成七天強制檢疫後提早完成檢疫,連同登機前的檢測,他們已連續在10次檢測中取得陰性結果。雖然如此,他們仍須自行監察七天,並須在抵港第九天及第12天接受強制核酸檢測。自四月以來,絕大部分的輸入個案均在「檢測待行」或指定檢疫酒店強制檢疫期間發現,顯示相關入境防控措施有效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防止輸入個案流入社區。
 
  政府會繼續密切監察不同地區的疫情,以風險為本為原則,考慮當地疫情、檢測率、疫苗接種率、抵港人流和實際輸入個案情況等因素,並因應本港疫情發展及與社會經濟相關因素,視乎情況調整相關地區到港人士的登機、檢疫及檢測要求。
 
(二)面對疫情肆虐,社會上下同心抗疫。當中,社會各界包括多個地區組織及非政府機構、同鄉會、善團、義工、制服團體、青年組織、宗教團體及少數族裔服務機構等熱切響應,齊心參與「防疫服務包」的包裝及派發行動。民政事務局及民政事務總署現正總結有關行動期間的經驗,供政府日後為規劃類似活動時作參考之用。
 
(三)二○○三年沙士疫情過後,政府成立專家委員會檢討當時處理和控制疫症的工作,找出可汲取的經驗,使香港更能妥善應付日後出現的疫症。多年來,政府和醫管局參考專家委員會的建議,致力優化本港的醫療系統。除了在瑪嘉烈醫院設立傳染病醫療中心外,亦加強了九間主要急症醫院的傳染病設施。面對新冠疫情,在第五波期間,醫管局將部分普通病房改裝為臨時隔離病房及設立多所定點醫院,連同原有隔離病床,可提供共約11 500張病床收治新冠患者。
 
  此外,經歷過沙士疫情,醫管局已對公共衞生有重要性的傳染病制訂應變計劃,並建立嚴謹的監察機制,盡快識別及安排懷疑受感染的病人於醫院接受隔離治療,防止病毒傳入社區。同時,亦在感染控制指引及培訓、資訊發放、職業安全與健康等方面落實一系列措施。醫管局會參考最新的國際建議及專家意見,適時檢討抗疫措施、調整應變計劃及與相關部門進行演練,以作好準備。
 
  在過去兩年多,我們不斷就抗疫經驗作階段性檢討,並聽取專家和各界人士的意見,持續優化抗疫措施、人手及能力,同時密切監察疫情的發展,制訂預案及應變計劃,防範下一波疫情的來臨。政府對於在新冠疫情過後作適時的檢討報告及制訂未來防疫應急備案持開放態度。
 
  多謝主席。
 
2022年6月15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5時30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