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財政司司長就《2022年撥款條例草案》恢復二讀辯論總結發言全文(只有中文)
*****************************************
主席、各位議員︰
早晨。首先我非常感謝各位議員在上星期的立法會會議就二○二二至二三年度《財政預算案》發表了寶貴意見。剛才有幾位局長已經就着各位關心的一些重要政策範疇作了扼要回應。
我現在概述一下環球和香港經濟的最新情況。由於下月我將出席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會議,向議員詳細報告經濟情況及展望,因此我今天的概述會是簡單而扼要。
環球經濟情況
環球經濟過去一年持續復蘇,但Omicron變種病毒在去年後期出現,加上供應瓶頸和通脹升溫的影響,制約了主要經濟體的增長步伐。近月環球疫情已漸見緩和,但地緣政局持續動盪,進一步推高能源和商品價格,為全球經濟增添下行壓力,也為主要央行收緊貨幣政策的力度和速度帶來不確定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四月下調今年的環球經濟增長預測0.8個百分點至3.6%。
在主要經濟體當中,內地經濟今年首季按年增長4.8%。然而,內地部分地區在三月開始出現疫情反彈,對經濟造成一定壓力。預計內地今年會繼續加大政策支撐力度,以確保經濟平穩運行,今年國家的經濟增長目標為5.5%左右。
本港經濟情況
本港方面,昨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第一季香港經濟受第五波疫情沉重打擊,按年收縮4%,打斷了之前連續四個季度的升勢。本地疫情在第一季急劇惡化,市面人流驟減,消費氣氛疲弱。疫情亦嚴重打擊本地營商氣氛,投資開支在第一季按年實質下跌8.3%。外貿方面,受外部需求轉弱,以及疫情引致的供應和運輸瓶頸影響,加上高基數效應,香港首季貨物出口按年實質下跌4.5%。至於勞工市場,第一季亦面對巨大壓力,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攀升至最近期的5%。
隨着本地疫情自四月開始回穩,社交距離措施逐步放寬,本地需求漸見改善。若疫情能保持穩定,復蘇勢頭將可持續。然而,本地的整體經濟表現仍受多個外圍因素影響,包括環球疫情變化、持續緊張的地緣政局、通脹高企、主要央行的貨幣政策走向,以及中美關係的發展。我們正就全年本地經濟增長預測進行覆檢,並會在五月中公布最新預測。
二○二二至二三年度《財政預算案》措施
接下來,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預算案的編製背景及當中的重點措施。
我在二月底發表這份預算案的時候,正值本港面對第五波疫情兇猛來襲,市面蕭條,一些經濟環節受到「休克式」衝擊。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在預算案推出頗大力度的逆周期措施,希望可發揮公共資源運用的槓桿效應,支持企業、支援就業和紓解民困,力求穩住經濟、穩住信心。就此,預算案循四個方面重點編製。
(一)抗擊疫情
成功控制疫情是經濟復蘇的關鍵。為抗擊疫情,預算案增撥超過600億元的資源,加強控疫防疫工作,包括加大檢測力度、採購疫苗和快速測試劑及相關服務、興建各類防疫抗疫相關設施、加強環境衞生等。
(二)紓解民困、支援企業
為緩解市民在疫情下的經濟壓力,預算案亦推出多項一次性的紓困措施,包括稅務及差餉寬減、電費補貼、發放額外社會保障金額、降低「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門檻、延長「百分百擔保個人特惠貸款計劃」的申請期,以及發放消費券等。
在支援企業方面,預算案循三方面提出措施。第一是緩解企業經營壓力,相關措施包括寬減利得稅及差餉、寬免商業登記費、延長豁免/寬減政府收費等等。第二是協助企業周轉。為此,我們延長了「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下所有信貸擔保產品的申請期,提高「百分百擔保特惠貸款」的最高貸款額及延長還款期,以及再次延長「預先批核還息不還本」計劃的時期。第三是發放消費券,希望拉動需求,助力企業生意的恢復。
此外,為向處於水深火熱的企業提供喘息空間,我在預算案提出暫緩追討欠租的立法建議。我在此再次衷心感謝各位立法會議員在上星期通過相關的《條例草案》(《商業租戶短期保護措施(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條例草案》)。法例已於五月一日起生效,三個月的保護期同日開始,至本年七月三十一日為止。我相信法例可以為因疫情而陷入困難的商業租戶提供短期保護,讓他們不至因無力交租而結業,也提供空間讓業主和租戶商討重構租金安排,共渡時艱。
(三)推動疫後經濟恢復
只要疫情受控,往後繼續維持「動態清零」的狀態,消費和投資需求預料會重拾動力,同時為與內地恢復有序「通關」創造條件。而在妥善管控風險的前提下,我們亦可逐步恢復與國際的往還。
新一輪消費券計劃的第一階段5,000元消費券已在四月初發放到合資格的市民手中。消費券為市場注入了300多億元的消費力,為疲弱的市道帶來一些支持,亦讓企業和商戶帶來一點盼望。市民及商戶的反應均正面,加上疫情緩和及防疫措施有序地逐步開放,消費市道明顯改善。我們正全力籌備計劃的第二階段,目標是在今年年中開始接受登記,並預期在暑假期間開始發放餘下的5,000元消費券。此外,預算案亦撥款作貿易和投資推廣,資助會議展覽業和準備在十一月召開「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
(四)投資未來、部署中長期發展
即使全力聚焦應對眼前的挑戰,我們也要力求做好中、長期的規劃,透過有計劃地運用資源,穩步推進中、長期工作,並抓準發展趨勢,投資未來。
為加速數字化經濟進程,我在預算案提出成立「數字化經濟發展委員會」,希望從頂層設計着手,訂出策略藍圖以加快香港數字化發展,包括推動產業數字化、推動各種與數字相關的服務的發展、加強數字管理及「軟基建」的建設等,長遠為企業賦能並為經濟添力,亦為市民提供更優質、更便捷的數字體驗。
預算案亦提出為香港未來發展作出投資,包括進一步把「未來基金」對「香港增長組合」的分配增加100億元,當中50億元成立「策略性創科基金」,培植一些較成熟及具潛質的創科企業,同時亦藉此引進對我們創科發展有幫助的内地和外國創科企業,希望它們進駐香港,貢獻香港經濟和就業;另外50億元用作成立「大灣區投資基金」,聚焦大灣區投資機會,為區內發展增添動能外,亦為香港帶來經濟和社會效益 。預算案亦預留100億元進一步推動香港的生命健康科技發展,提升不同機構在這方面的配套和能力,目標是促進科研多元合作及產業發展,聚焦相關的產業群,建設香港成為生命健康的科研重鎮。此外,北部都會區會提供大量可作創科和其他用途的土地。我已經在「未來基金」累積收益中預留1,000億元,加快推動北部都會區內土地、房屋和交通基建項目的進程。
預算案此外亦提出繼續豐富金融服務、航空及海運、貿易等傳統產業,發揮好香港在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之下的獨特定位及優勢,包括在文化藝術及旅遊等產業的發展。除上述措施外,預算案建議增撥資源,推動建立綠色城市,並透過提升康文設施和加強照顧及社區服務,締造優質生活和共融社區。
公共財政
主席、各位議員,憑藉多年來的經濟建設及市民的默默耕耘,本屆政府接任時財政儲備約為9,500多億元,充裕的財政儲備讓我們可在過去幾年靈活地回應社會訴求及提升服務,以及迅速地增撥資源應對危機,雖然在本屆政府任期內曾經出現超過2,000億元的年度赤字。在本屆政府屆滿時,我們的財政儲備仍維持在約9,500億元左右。按中期預測的估算,往後五年會逐步重回10,000億元以上,相當於16個月的政府開支。由於防疫抗疫工作及紓困措施涉及的開支,我估計今年,即二○二二至二三年度,政府的經營帳目會錄得赤字,但在二三至二四年度起的往後數年,預料可恢復達致平衡。
香港屬於開放型經濟體,政府收入容易受經濟情況影響,稅基亦比較狹窄。要維持穩健的公共財政,除量入為出,更需要的是保持經濟發展的活力,並開拓新的增長點以提高收入。中期而言,隨着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國際稅務改革方案的推行,我們在香港落實全球最低稅率,可望增加來自利得稅的收入。此外,我亦在預算案中提出分階段改革差餉制度,包括就住宅物業引入累進制以體現「能者多付」的原則。長遠而言,面對人口高齡化,政府會繼續探討增加收入來源的方式,滿足香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結語
主席、各位議員,這份是本屆政府最後一份《財政預算案》。回望過去幾年,在構思預算案的時候我不停問自己,香港目前最需要的是甚麼?市民對政府有甚麼期望?我們的理想家園應是怎麼樣的?香港作為「一國兩制」下一個獨特的國際城市,應該如何定位和發展?我知道單憑一份預算案可以成就的是很有限,但我都想盡力運用我們大家一起努力積累下來的財富,照顧社會上有需要的市民,紓緩中產家庭的生活重擔,以及為香港建設美好的將來作出恰當的投資。
當中的關鍵是如何理順不同需要的先後緩急,並有效平衡地分配資源,在服務大多數市民需要的同時,仍希望可以兼顧到小部分人的訴求。這讓我想起二○一八、一九年時的情況。直至二○一九年上半年,我們的經濟不斷增長,失業率跌至2.8%,形勢很好,當時我們的人均GDP(本地生產總值)大概是46,000美元。我記得跟立法會議員交流時,有立法會議員提醒我,他說:「茂波,雖然我們的人均GDP是46,000美元,但其實在社會上,還有一大批生活很艱難的市民;我們的失業率雖然跌至2.8%,不過你不要太開心,社會上仍有不少『打工仔』很不開心,因為他的收入跟他的生活相比,壓力很大。」所以在談經濟發展時,我們不應只是着眼於經濟增長百分之幾、人均收入多少錢去跟別人比較,更要從市民的角度去想,經濟發展對他們有甚麼實際好處,他們在一個怎樣的生活光景。我很多謝立法會議員和社會上的朋友在這方面跟我交流,這亦是我在今年預算案所提出,要以民眾為發展的中心。
在交流時,亦有議會朋友跟我說,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在金融範疇發展得不錯,但對於一般市民來說,他會問:「對我有甚麼好處?」發展金融中心,有很多人收入很高,「但對我有甚麼好處呢?」這問題,促使我在編製預算案時一些思路上的轉變。譬如金融方面,大家看見過去幾年,我們很努力發展金融,一方面這是提升我們的優勢,另一方面,希望透過發展好金融,增加收入,讓政府有多些資源可以運用到其他範疇。無論是容許「同股不同權」的創科企業、或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上市,以至債券市場的發展,我們仍然會繼續努力,因為金融發展對香港重要,對國家也重要。但同時間,你會見到我們這幾年亦大力推行iBond(通脹掛鈎債券)、Silver Bond(銀色債券),以至綠色零售債券,讓金融發展能普惠市民。
大家知道香港有不少大型的法定機構,他們都有發債,我曾鼓勵它們發一些零售債券,但反應不是太積極正面。為甚麼呢?因為零售債券的息口一定會高於發給機構投資者的債券,所以會貴一點;第二,向市民發債,稍有些安排不夠妥貼,又會引起市民不滿。以香港的信貸能力,法定機構要發幾百億元債券給機構投資者,易如反掌,又便宜,為甚麼要麻煩去發零售債券呢?我與那些法定機構的朋友說,發零售債券是希望令我們的發展能夠讓市民受惠,同時間亦都讓市民更加認識相關機構工作的意義,以至通過他們自己有份持有債券,就會更加明白和支持這些機構的工作,以至政府的工作。這解釋了過去兩、三年我們大力推動零售層面債券的其中一個原因。
雖然經濟發展得好、人均GDP很高,但社會上仍然有相當一部分市民的生活相當困難。二○一八年的預算案讓我有所學習。當年的財政盈餘非常高,達1,000多億元,社會上有很多訴求,要求政府與市民分享盈餘。所以當年綜援是發放「三糧」而非「雙糧」;公屋方面,由政府代繳兩個月租金而非一個月租金;薪俸稅退稅三萬元而非兩萬元。但推出這些措施後我們大受批評,原因是當中失了平衡。當時不少議會內的朋友要求政府「派錢」,後來我們隨即推出「關愛共享計劃」,向符合條件的市民派發4,000元。那是另一個令我大受批評的計劃,因為當時的意見認為措施要做得精準,既然有些人已得益於薪俸稅退稅三萬元和差餉寬免;公屋住戶已享有兩個月免租;領取綜援人士又已獲發放「三糧」,所以「派錢」就不應再派給這些人,因此「關愛共享計劃」規定在預算案退稅和退差餉措施中受惠合計不足4,000元的市民才符合資格。於是我們依循這個原則去做,但其後在行政上,不用我多說,大家都知道出了問題,但這並非我今日的重點。當然,這個個案帶給我們的其中一個反省和學習是制訂措施時需在行政和效益上取得平衡,但給我最大的啓示並不是這方面,而是最終符合資格的人士──即已撇除剛才所說,受惠於公屋免租、綜援「三糧」、退稅、退差餉超過4,000元的市民,你們猜猜有多少人?答案是300萬人。當然,這300萬人當中有些可能是家庭主婦,有些可能是大學生,但即使剔除了這些人,仍然為數不少。換句話說,當我們的社會發展至今日相對較高的水平、人均GDP這麼高的水平,卻仍有大批市民在收入等各方面有很大的落差。這亦是我在考慮其後的預算案時,最終選擇發放消費券的原因之一,就是通過消費券更廣泛地讓不同市民受惠,希望藉此在艱難的經濟環境中紓緩他們的部分壓力。
至於經濟發展怎樣謂之好?過去幾年,我們作出嘗試,投放很多資源在創科方面,共1,000多億元。除了因為創科是整個世界經濟的大潮,是未來競爭的核心競爭力之外,我們亦希望藉此推動傳統產業升級轉型,同時在過程中創造更多優質的就業機會予青年人,並讓不同人士可以有更多選擇。
過去幾年,我們在體育、文化方面都投入更多資源。畢竟不同人有不同志趣,我們希望提供更多不同的機會讓大家探索自己的志趣,實踐自我。
主席、各位議員,過去幾年的經驗讓我知道,即使面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對解決問題的進路可以非常不同,很多時候未必能達到共識。但只要多作解說,在尋求大多數市民支持的同時,也爭取持不同意見的朋友的理解,並在做決定後,盡一切力量將事情盡力做好,希望最終或會得到大家的認同。去年推出消費券計劃時,我們就是抱着這樣戰戰兢兢的心情。
主席,我剛才所說的是我和我的團隊這幾年來在工作上的一些體會,也是我們在籌備預算案時的核心思路:以民眾為發展的中心,緊貼市民的需要,掌握市場的發展,要大膽籌謀,仔細推動。
主席,香港曾經歷「黑暴」的衝擊,其後兩年多又受到影響全球的疫情打擊。然而,過去幾十年香港發展的軌跡告訴我們,即使面對種種風雨,憑藉國家對我們的堅實支持、香港人堅毅不屈的精神、靈活變通的能力及與時並進的態度,香港社會必定會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前進。國家正在穩步繁榮發展,「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亦重回正軌。香港在完善選舉制度、落實「愛國者治港」的原則後,正朝着由治及興的新里程推進,前景亮麗。
我懇請各位議員盡早通過《2022年撥款條例草案》,令預算案的各項措施可以早日落實,讓我們的經濟能盡快全面復蘇,讓市民受惠。
主席、各位議員,我謹此陳辭。多謝。
完
2022年5月4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9時52分
香港時間19時5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