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十七題:學生體能活動
*************
  以下是今日(二月二十六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馬逢國議員的提問和教育局局長楊潤雄的書面答覆:
 
問題:
 
  據報,香港精英運動員協會於去年中進行的一項調查的結果顯示,學童在學校平均每日只進行約30分鐘的體能活動,遠低於世界衞生組織(世衞)建議每日60分鐘的運動量。此外,不足一半受訪學童對相連堂體育課感興趣。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會否檢討及改善中小學體育課的內容(包括在活動種類或形式方面),以提升其趣味性,令學童增加對體能活動的興趣;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二)會否考慮增加中小學體育課的時數,以增加學童每天參與體能活動的時間;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三)政府本年就鼓勵及支援學校和體育團體舉辦課餘體育活動而推行的措施的詳情及成效;會否考慮在明年推出更多該等措施,鼓勵學校和體育團體舉辦更多課餘體育活動;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四)開放學校設施推動體育發展計劃自二○一七/二○一八學年推行至今,體育團體利用參與學校開放的設施舉辦了多少項體育活動,以及參與該等活動的學童數目為何;政府明年有何措施鼓勵更多學校及體育團體參加該計劃,舉辦更多課餘體育活動;及
 
(五)長遠而言,政府會否就增加學童每日體能活動時間至世衞所建議的60分鐘,訂定相關的工作計劃及分階段目標;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有關兒童及青少年每天應進行約60分鐘體能活動的建議,源自世界衞生組織(世衞)。據了解,世衞將體能活動定義為任何由骨骼肌肉所產生,並需要消耗能量的身體活動,當中包括遊戲活動、休閒娛樂活動、體能訓練,以及交通往來(如步行或踏單車)和家務勞動等。因此,兒童及青少年可透過多元化的活動,進行體能活動,培養恆常運動的習慣,建立健康的體魄。
 
  就馬逢國議員的提問,現覆如下:
 
(一)及(二)要提升學生對運動的興趣,進一步鼓勵他們多參與體能活動,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學校方面,除體育課外,校內其他學習經歷和課外的活動,以及不同持份者的支持和參與亦十分重要。體育是學校課程八個學習領域之一,中小學必須為學生安排體育課,發展學生的體育技能,加深對體育活動和安全的認知,並培養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態度。為增加學生的運動量,學校現時一般在早會前後、小息或午息,及課後時間,為學生安排參與體能活動的機會。學校亦會與不同機構合作,善用現有資源,聘請不同體育項目的專業教練/導師,在校內為學生舉辦興趣班,其中包括不少特色運動項目,如花式跳繩、地壺球和武術等。此外,學校亦會舉辦陸運會、水運會和校隊訓練等,提升學生對不同運動項目的興趣。教育局亦一直支持不同機構與學校合作,培養學生的運動習慣,多參與促進健康的體育活動,如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家校童喜動」計劃和「動感校園」計劃,藉着主辦機構與不同團體協作,舉辦一系列富趣味性的活動,讓學生、家長及教職員參與,提升他們對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
 
  學校體育課程方面,課程發展議會於二○一七年修訂《體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已把世衞的相關建議(即每天應累積最少60分鐘中等強度至劇烈強度的體能活動)納入為體育課程的發展方向。教育局每年均就不同主題為教師舉辦培訓課程/分享會,提升教師對更新課程和相關教學策略的認識,以及讓他們掌握不同體育活動的最新發展及新興體育活動(如巧固球及花式足球等),從而於體育課引入不同類型的活動,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在過去兩學年,每年參與的教師均超過500人次。我們亦組織不同課題的學習社群,建立專業交流平台,讓教師共同探討有效和富趣味的學與教策略,如多在體育課採用遊戲形式,以提升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增加他們參與體能活動的動機及時間。
 
  發展學生對運動的興趣,鼓勵他們在課後多參與體能活動,家長的支持及參與十分重要。教育局會加強家長教育,如透過「家長智Net」網頁,推出鼓勵家長陪伴子女做運動的短片,提升家長的運動意識,期望家長和學校共同合作,協助孩子建立活躍及健康的生活方式。
 
  學校除了透過體育課為學生提供運動時間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運動的興趣,以及讓學生認識各種不同的運動和如何安全地進行體育活動。學生參與運動的機會不應限於體育課堂。現行的學校課程是採用靈活開放的架構,在不違背各科課程指引的要求下,學校可因應學生需要作適當的調節,例如增加體育課的節數,惟學校須從多方面培養學生運動的興趣及為學生提供運動的機會,不應限於通過體育課達到這些目的。
 
(三)相關政策局,包括教育局和民政事務局(民政局),一直與不同的非政府機構,如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香港學界體育聯會及香港學界舞蹈協會等,合作舉辦了不少活動/計劃,包括學校體適能獎勵計劃、學界運動比賽、學校舞蹈節及跳繩強心獎勵計劃等,讓學生有不同的選擇和機會參與體能活動。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自二○○一年開始,為中小學生推行「學校體育推廣計劃」(推廣計劃)。推廣計劃由康文署統籌和資助,並由各體育總會負責安排不同的活動,目的是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鼓勵他們恆常參與體育活動,提高學生的體育水平及發掘有運動潛質的學生接受進一步的培訓。推廣計劃有七個附屬活動計劃﹕運動教育計劃、簡易運動計劃、外展教練計劃、聯校專項訓練計劃、運動章別獎勵計劃、運動獎勵計劃、運動領袖計劃。在二○一八/一九學年,推廣計劃共提供8 500多項活動,全港約九成學校參與,參加學生約635 000人次。由二○一六年起,民政局推出「退役運動員轉型計劃」,資助合資格的學校和體育機構聘用退役運動員,協助他們於學校推廣體育,同時讓運動員於退出訓練和賽事的生涯後可開展更長遠的事業,並發掘和培育具潛質的體育人才。現時有55名退役運動員參與此計劃,獲39所學校和16所體育機構聘用。同時,教育局一直與香港學界體育聯會及香港學界舞蹈協會等不同的體育機構合作,並提供資助,讓機構為學生舉辦大型體育及舞蹈比賽和活動,以提升學生對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發展他們的潛能。在過去三年,香港學界體育聯會每年所舉辦的校際比賽超過20 000場,每年約有126 000位學生參與;香港學界舞蹈協會所舉辦的校際舞蹈比賽,每年亦約有22 000位學生參與。此外,教育局由二○一九/二○學年起,每年撥款約九億元,向公營學校及直資學校發放恆常的「全方位學習津貼」,讓學生參與更多走出課室的多元化體驗學習活動,其中包括舉辦各種體育相關的聯課活動,以提升學生接觸不同體育項目的機會。
 
(四)教育局與民政局在二○一七/一八學年開始推行「開放學校設施推動體育發展計劃」(計劃),鼓勵學校開放設施,並藉以提升學校體育風氣。計劃鼓勵體育團體在學校舉辦體育活動,為學生提供參與體育活動的機會,鼓勵學生養成良好運動習慣。計劃自二○一七/一八學年推行以來,參與的學校和體育團體、所舉辦的體育活動及參加這些活動的人數均逐步上升,詳情表列如下:
 
  二○一七/一八學年 二○一八/一九學年 二○一九/二○學年
開放設施予體育團體舉辦活動的學校數目 12所 27所 60所
租借學校設施的體育團體數目 15個 20個 37個
舉辦的體育活動數目 38項 162項 276項
活動受惠人次 1 300人次 3 400人次 10 300人次
(預計)
 
  為協助學校建立體育文化和增加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機會,使用學校設施的體育團體須為每項體育活動預留四分之一的名額,供該校符合活動資格(如有)的學生、教師及/或家長優先報名。自計劃推出以來,各持份者反應良好,教育局與民政局收集了參與計劃的學校和體育團體的意見後,就計劃作出檢討,並推出優化措施,包括在二○一八/一九學年把計劃由公營學校擴展至直接資助計劃學校;增加開放設施學校可獲的津貼上限,由每學年八萬元增至13萬元;以及擴大合資格的體育團體名單。在二○一九/二○學年,我們以試驗形式容許具有在學校及社區舉辦體育活動的能力、經驗和往績的非牟利機構參與;同時,參與計劃的學校可向戴麟趾爵士康樂基金,申請70萬至400萬元的資助以改善或提升該校的體育設施。教育局與民政局會繼續向參與計劃的學校和體育團體收集意見,持續優化計劃,希望有更多體育活動可以利用學校設施進行。
 
(五)為加強應對非傳染病造成的威脅,並配合世衞的建議,政府在二○一八年公布了《邁向2025:香港非傳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動計劃》,當中訂立了在二○二五年或之前須實現的九項本地目標,其中一個目標是降低青少年體能活動不足的普遍率10%。推動學生參與體能活動,教師是重要持份者之一。教育局自二○一七/一八學年起建立體育教師專業網絡,截至本學年,共有超過120所學校參與。我們會繼續積極鼓勵學校參加,並透過專業網絡提供一系列支援措施,包括定期為參與學校的教師舉辦工作坊及分享會,加強他們對設計具趣味性課堂的認知和能力;支援學校訂定「校本活躍及健康的校園政策」;透過分享良好示例,大力鼓勵加入課間操及小息活動;鼓勵學生善用教育局及其他機構提供的網上學與教資源,延伸他們參與體能活動的時間,及多與家人在家中進行簡易的體適能活動。此外,民政局和康文署將於二○二○年進行全港社區體質調查,透過體適能檢測及問卷調查,建立市民體質數據資料庫,掌握市民體質變化及運動模式,以便制訂體育普及的長遠目標和政策,讓政府推行更適切的措施,以鼓勵市民(包括學生)恆常參與運動。我們會持續與不同機構合作,共同朝着增加學生每日體能活動時間的目標,舉辦更多與體育相關的活動/計劃,讓學生每天多參與體能活動,享受運動帶來的樂趣和益處。
 
2020年2月26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4時20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