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二十二題:健康城巿計劃
**************
問題:
政府現正規劃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互通系統)第二階段發展的工作,包括透過為現有和新增資料類別(例如中醫藥資料、個人生活習慣及護理治療計劃)進行進一步的數據標準化工作以便資料互通,以及讓病人在互通資料範圍方面有更多選擇,同時方便他們取覽互通系統。另一方面,世界衞生組織(世衞)於一九八六年推出「健康城市」計劃,以推動國際社會通過公私營機構、志願團體及社區組織攜手合作,改善健康服務和生活條件。世衞亦倡議各地政府在政策制訂過程中加入健康方面的考慮。本地首個健康城市計劃於一九九七年展開,這些計劃目前按各區議會分區推展。關於互通系統在健康城市計劃中的角色,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鑑於健康城市計劃需要跨界別行動及社區參與,政府會否把社工及教師列為可取覽和互通病人的電子健康紀錄的兩類人士;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二)鑑於基層健康服務工作小組於一九九○年發表的《人人健康,展望將來》報告書建議,政府成立基層健康服務管理局,負責監管基層醫療服務的提供,政府會否在參考英國及澳洲政府分別設立醫療委員會小組(Clinical Commissioning Groups)及基層健康網絡(Primary Health Networks)的經驗後研究成立該管理局,以協調跨界別協作,提升醫療服務的效率;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三)會否分析互通系統的數據以掌握各區的醫療需要和特色,從而協助規劃為各區提供所需的醫療服務及制訂成效指標;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四)會否從醫院管理局、有關政策局及部門(包括教育局、衞生署、政府統計處及社會福利署)、非政府機構及大學提供公共衞生課程的部門採集相關數據以進行健康需求評估;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五)會否就精神病、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都市病及痛症進行預防、篩查、診治及紓緩治療等策劃工作,並以成本效果、成本效用及成本效益三項分析工具估計有關工作對各區醫療服務的影響和可達致的成效;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六)會否促進中醫藥在健康城市計劃中的角色,包括(i)廣泛應用中醫「治未病」的醫療概念和治療方法;(ii)向地區康健中心到診病人教授中醫養生知識以提升他們管理自身健康的能力;(iii)普及中醫醫療服務,讓長期及末期病患者更容易獲得該服務;(iv)採用中醫「情志養生」的理論紓緩精神病病人的情緒及其家庭成員面對的精神壓力,以及(v)加強向中醫師提供社區健康和家庭醫學的培訓以促進中西醫協作;如會,時間表及其他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七)會否從制度層面提升市民管理自身健康的能力及參與,解決現時病人缺乏參與、健康自主及健康知識水平較低所造成的問題;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及
(八)會否制訂常設的意見調查及諮詢機制,以了解市民所關注的健康問題及鼓勵他們參與策劃有關的政策及措施,從而完善健康城市計劃的推行;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就葛珮帆議員的提問,我回答如下:
設立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互通系統)的主要目的,旨在提供一個全港性的資訊基建平台,讓獲授權的公私營醫護提供者在取得病人的知情同意後,按「有需要知道」及「病人正接受其護理」的原則,在提供醫護服務的過程中,取覽和互通病人的電子健康紀錄,以達至促進公私營協作、利便持續護理,以及提升醫護服務質素及效益的目標。考慮到設立互通系統的目的和以上的願景,以及互通系統載有大量需要臨床專業知識處理的病歷和電子健康紀錄,現階段我們並沒有計劃將可取覽和互通電子健康紀錄的人員的範圍擴展至非醫護專業人員。另一方面,為了方便病人更主動地管理自己的健康,配合基層醫療的發展,我們正在研究設立病人平台,以便病人自行取覽互通系統上的部分病歷、收取健康資訊,以及進行登記及設定等。視乎研究的結果,病人平台的不同功能可望在未來數年分階段推出。
行政長官在其《2017年施政報告》中提出,在葵青區設立嶄新運作模式的先導地區康健中心,透過加強基層醫療,從而鼓勵市民採取措施預防疾病,提高他們的自顧和家居照顧能力,減低住院的需求。地區康健中心將會提供一個包括臨床及跨專業的服務網絡,以加強醫社合作及護理協調。
葵青區地區康健中心預計於二○一九年第三季投入服務。因應試點計劃的經驗,我們會逐步於各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同時,我們已成立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督導委員會),全面檢視現時基層醫療服務的規劃,制定發展藍圖。督導委員會將檢討提供基層醫療健康護理服務的軟件和硬件(包括提供服務的架構)的效率及效能,並作出建議。
督導委員會亦會研究借助大數據規劃最切合社區健康需要的策略。目前,督導委員會正商討葵青區地區康健中心的運作模式,包括參考互通系統,建立電子平台以方便中心及其網絡的服務提供者提供基層醫療健康服務,以及利用電子平台所收集到的數據,用於服務規劃及評估。互通系統作為一個全港性的電子健康紀錄互通平台,除了實踐「病歷跟病人走」的理念,方便不同公私營醫護機構向病人提供持續護理外,其載有的電子健康紀錄亦可以從公眾衞生或公眾安全的角度,用作研究及統計的用途。我們會在互通系統累積一定數量、對研究和統計用途有意義的資料後,考慮如何推出有關機制。
就目前威脅本港人口健康的主要非傳染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痛症等)以及共通的行為風險因素(即不健康飲食、缺乏體能活動、吸煙和酒精傷害),我們會檢視相關的科學證據及統計數據,有系統地推行疾病預防、篩查和疾病辨識的工作,並評估預計的成效。地區康健中心也可發揮積極的公眾教育及疾病預防角色。在考慮葵青區地區康健中心的服務範圍時,督導委員會參考了不同渠道的數據資料,包括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慢性疾病患者的統計數字、衞生署人口健康調查、政府統計處主題性住戶調查,以及香港賽馬會及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合作推行「愛+人:賽馬會和諧社會計劃」下一項大規模的全港住戶調查。督導委員會認為葵青區地區康健中心應集中資源處理葵青區最普遍及佔用大量醫療資源的慢性疾病,並研究如何透過風險管理和及早介入的模式,控制病情,減少不必要使用醫院的服務。
就促進中醫藥發展方面,現屆政府亦積極檢視中醫中藥界的未來發展需要,使廣受市民認同的傳統中醫藥為促進市民健康發揮更大的作用。
為汲取中西醫協作和中醫住院服務營運的經驗,醫管局受政府委託在二○一四年九月推行「中西醫協作項目先導計劃」(先導計劃),而第二階段則於二○一五年十二月展開。先導計劃在醫管局轄下七間醫院為三個選定病種(包括中風、下腰背痛症及癌症紓緩治療)的住院病人提供中西醫協作治療的住院服務和跟進的中醫門診服務。計劃在二○一八年四月進入第三階段,並新增肩頸痛的病種。另外,醫管局每年為獲受聘於三方夥伴協作中醫教研中心的中醫師提供以下社區健康和家庭醫學相關培訓,包括:
(i)進修中醫師職前培訓:讓他們了解各醫療專業於社區健康的角色。內容涵蓋醫療專業服務介紹、參觀和交流;及
(ii)委託培訓:課程內容涵蓋「社區精神醫學」、「身心健康」及「綜合康復治療」,以加強中醫師對社區健康和家庭醫學的認識。曾合作的院校包括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香港大學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以及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
政府一直通過區議會了解社區的需要。各部門派代表出席區議會會議聽取意見、向區議會介紹關於政府的政策和計劃,並對地區的需要及問題作出回應,完善健康城市計劃的推行。
完
2018年5月16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9時03分
香港時間19時0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