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就科技人才入境計劃與傳媒答問全文
************************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聯同創新及科技局常任秘書長卓永興和創新科技署署長蔡淑嫻,今日(五月八日)在政府總部西翼地下大堂就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會見傳媒。以下是與傳媒的答問全文:
 
記者:局長,可否談談這計劃預計有多少人來自海外?多少來自內地?會否來自內地的佔多?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計劃適用於科技園公司和數碼港,現時科技園公司差不多七成二是本地公司,數碼港大多數也是一般國際公司,所以我相信這比例非常平均,不會側重某一方。
 
記者:現在香港科技人才短缺的情況達到甚麼地步?哪類型人才較短缺?如果首個運作年度是1 000名科技人才,數目是否足以夠填補缺口?第二,有些人覺得,輸入人才會影響本地勞工,甚至覺得與其輸入人才,不如增加資源培育本地人才,這方面你又如何回應?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首先我想講講,人才全球也短缺,不單是香港的問題。而且某些創科人才,我們剛剛提及的七個範疇,也是全世界爭奪的人才,所以我們要將目前的做法拆牆鬆綁,第一,可以令香港爭取到需要的人才;第二,可以有機會培育到本地人才。我剛剛說過,每聘用三名外地人才,本地公司需聘請一名本地全職人才和兩名實習生。
 
記者:輸入外地人才方面,會否最後由內地輸入的人才數量佔大比數?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我剛剛說過,以目前的比例來說,內地公司佔的比例應當不高,不過會否有較多內地人才輸入,這要靠每間公司自行評估。
 
記者:如果交齊文件,兩星期便可完成審批,文件包括甚麼文件?有沒有擔心如科技券計劃一般,比較複雜,較難處理,難以加快?另外,人才要求,其實你們也列出了數個,如職責、學歷要求、技能和薪酬福利,可否具體說明要求大概是怎樣?薪酬福利是怎樣?例如不可以低過巿價還是怎樣限制?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這是一個比較特定、聚焦的做法,所以我相信,所有申請模式、表格都很簡單,申請者易於了解。
 
記者:簡化的?如何簡化?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簡化的,意思是它聚焦於創新科技人才。或者署長補充一下。
 
創新科技署署長:我補充一下,基本上,公司只需填一份表格,只是三版紙,當中主要說明聘請甚麼人、屬於甚麼範疇、職位,以及需要證明在香港曾嘗試聘請但聘請不到,這其實很容易證明。其他方面,因為它本身是科技園或數碼港的租戶或培育公司,其實兩個園區對它們也很認識,所以審批方面其實可以快很多。所以沒有其科技範疇究竟是甚麼等疑問,因為我們創新科技署知道它們從事甚麼工作、聘請的是否我們需要旳人才、是否屬於該七個範疇的工種等,所以審批配額可以加快很多。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還有一個問題未回答,關於薪酬,我剛才說過全球都有人才荒,本地公司為了聘請這些人,提出的條件和薪酬都必需很具競爭性,所以不會特別高或特別低,一定是合適的才能吸引人才來港。
 
記者:有優才計劃和補充勞工計劃,為何局方依然推出新計劃,是否嫌這兩個計劃審批比較慢,所以你們推出新計劃以簡化程序、加快審批?另外,要證明招聘困難,會否倣效補充勞工計劃,要進行本地招聘,即最少四個星期才可以?
 
創新及科技局常任秘書長:可能剛才你有少許混淆。我們輸入的科技人才,以往也不會通過補充勞工計劃輸入,那個是SLS,是勞工處執行的。你剛才說的優才計劃其實又有些不同,英文叫QMAS,優才計劃不是單純來就業的計劃,其實有如移民計劃。以優才計劃赴港的人不需要有本地公司提供工作才可以來,優才計劃的門檻相當高,即使是科技人也必需是非常高端的科技人才。但我們現在發展創科,對學士、碩士、博士也有需求,我們這計劃,就正如我剛才所說,現時也有計劃輸入人才,入境處有一個一般就業政策,General Employment Policy,也有一個叫Admission Scheme for Mainland Talents and Professionals (ASMTP),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如果你以這兩個計劃,每次輸入人才都需向入境處證明你曾登報、進行招聘,都聘請不到,才可輸入人才,所以時間比較長。
 
  但我們面對的全球人才競爭需要很快,現在這計劃只是一次過,例如一間公司配額最多達100名,要輸入100人到香港發展新業務去研發,你一次過向我們證明。視乎是數碼港的公司或科技園的公司,申請公司先提交資料予數碼港或科技園,提出需要輸入的人才,及證明這類人才是香港缺乏或聘請不到的,那我們便會一次過批出配額。例如它申請100名,我們批出80名,它便可以憑這配額開始在內地或海外進行招聘。
 
  有了這配額的好處是:第一,大大縮短時間,剛才署長說過,需要填寫的只有三版紙,即使它要附加,最多也是幾版紙,這個當然隨它。但在時間方面,我們,即科技園或數碼港,包括政府即創新科技署要處理的部分,預計大概兩個星期,之前有關公司也需準備資料。然後,它取得配額,又聘請到人,便可到入境處贊助他來申請香港工作簽證。入境處一般的處理時間都比現時快,答應了大約兩星期便能完成。又譬如配額是80名,先聘請20名,以後的60名可以憑配額直接到入境處申請工作簽證,不需再申請批准60人進來,這方面是快很多的。
 
  我們預期起初操作時,無論政府或申請機構,大家也要摸熟程序,但應該會越做越快。
 
記者:在計劃下一年大概會批人才來港多久?怕不怕被詬病投放了那麼多資源予香港的大學生和機構,為何好像還未培育到人才?另外,為何不可以讓香港的學生或人才到外地學習,再回香港?為何一定要輸入外勞?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這方面「兩睇」,其實香港的學生任何時候都可以到海外學習,香港在這方面是很自由的,但最需要考慮本地有很多很優秀的企業,想在香港建立好的品牌、成功的創科公司,而其困難是聘請不到人,我們這計劃是針對其需要,針對其需求,以及在現有制度下,想辦法拆牆鬆綁,做得更好,剛才常秘說得很清楚,所以這方面我認為是政府應當做的事。
 
記者:未回答計劃一年大概會批多少人才來港多久?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第一年1 000名人才,來港兩年。
 
創新及科技局常任秘書長:我補充一下你剛才的提問。一個工作簽證一般批予兩年。至於本地人才,行內人都知道是非常缺人,為何缺人?是因為行業發展得很快。我們其實推出了很多培育本地人才的計劃,例如有一個博士專才庫計劃,每個持有博士學位的人士,每間科技園或數碼港的公司可以聘請他兩年,月薪是$32,000,這其實也是不錯的待遇。
 
  這計劃本身也照顧到本地人才的出路,所以每輸入三名非本地人士,便須聘用一名本地全職同事,而且這並非學術性的學習,是有實戰經驗及在好的公司工作,是非常難得的培訓機會。
 
創新科技署署長:還須聘用兩名本地實習生。
 
創新及科技局常任秘書長:另外,學士和碩士也有另一個計劃,但詳情我不談了。
 
記者:關於3+2+1,你指是全職僱員,但並無規定必須是科技方面的人才……
 
創新科技署署長:有的,科技工作。
 
記者:實習生也必須從事相關的……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創新及科技局常任秘書長、創新科技署署長:是。
 
記者:這計劃針對科技園和數碼港,其實這兩個園區以外的本地初創公司可能也有人才需求,對它們會否很不公平?另外,第一期1 000人,預計有多少間創科公司可以受惠?
 
創新及科技局常任秘書長:制定第一年最多輸入1 000名人才這名額時,創新科技署有徵詢過數碼港和科技園的意見,計算了已知的需求和我們預計的需求。你另外一個問題是甚麼?
 
記者:這兩個園區以外的本地初創公司也有人才需求……
 
創新及科技局常任秘書長:這方面我們理解的,但科技園和數碼港也有700多間的科技公司,可以說香港大部分的研發工作都在這兩個基地或大學進行。至於你提及在這兩個園區以外的公司,我們亦會視乎反應和使用情況,檢討是否需要調整。這是一個三年的先導計劃,相信我們很快,在運作半年至九個月後,我們會檢討是否需要調校。我們起初限於這兩個園區,因為無論是創新科技署或兩個園區的管理都熟悉這些公司,我們希望在可操作性方面做得好。我們知道本地人士擔心計劃會否被濫用,所以我們希望以這方法推出計劃,然後再檢討,令其優化,再適應業界需要。
 
記者:剛才提及今次輸入人才,是否因為這類人才香港很缺乏所以要需要輸入?是否存在疑慮是搶香港人飯碗?第二,程序方面,雖然以往已經做過,但兩星期是否能平衡,進行快捷全面的審批?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剛剛署長及常秘亦提過,第一,這是一個先導計劃,先導計劃即是我們先做最有把握的事情,這兩個園區的公司,我們對他們的了解非常非常透徹,兩星期應當比較穩妥。
 
  第二,你說會否搶香港人飯碗。我們對此亦考慮得很清楚。第一,現在全球都需要人才,不單是香港,所以現在我們爭奪的人才是全球的人才,如果香港有當然好,但香港沒有。爭取人才的同時,我們亦思考如何培育本地人才,所以我們才有3拖1+2的想法,令本地的人才可以得益。
 
記者:局長,常秘提到大概一個月時間就可以完成整個審批,取得簽證,這是否你們預計的審批時間?對比優才計劃,你說希望通過這計劃簡化一些優才計劃的門檻,請問優才計劃的審批時間大概多久?
 
創新及科技局常任秘書長:首先,不可以跟優才計劃比較,因為優才計劃的門檻很高,需要提交的文件亦很不同,所以兩者不能比較。事實上,我亦不知道入境處需時多久去處理優才計劃的申請。
 
(請同時參閱答問全文的英文部分)
 
2018年5月8日(星期二)
香港時間21時11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