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報

 

 

終審法院對居留權事宜的裁決:服務評估

******************

  以下為政府今日(星期四)提交立法會有關終審法院對居留權事宜的裁決服務評估的文件內容:

目的

--

  本文件旨在告知議員政府就1675000名合資格擁有居留權的內地人士來港對各服務的影鄋漯麭△估結果。

背景

--

2.終審法院在1999年1月29日就居留權事宜的裁決大大增加了合資格擁有居留權的內地人士的數目。統計處在由政務司司長主持的專責小組領導之下﹐在1999年3月展開了統計調查。根據統計處4月中的調查結果﹐發現合資格的內地人士達1675000﹐包括了第一代的692000人及第二代的

983000人。第二代人士須在第一代人士住滿7年後才享有居留權。

服務評估

----

3.就這些享有居留權的人士來港定居對各項服務的影響﹐各政策局已作出了初部的評估﹐範圍包括房屋、教育、職業訓練及再培訓、醫療壎耵A務、社會福利、就業情況及整體經濟的影響、就業輔導服務、交通、環境等。在進行有關評估時﹐我們作了以下的假設:

(a)第一代合共692000的合資格人士於未來3年內全數來港定居。我們以這個年限作一個假設﹐是基於終審法院的判詞指明我們不可無理拖延處理核實居留權的申請。3年時間可被視為合理。

(b)第二代為數983000人士可於第一代合資格人士在港住滿7年後享有居留權。因此﹐他們將由現在起計的第8年開始來港定居﹐我們同樣假定他們會在3年之內﹐即由現在起計的10年之內全數入境。

(c)現時每日150名單程証名額假定維持不變。這是供在終審法院裁決前已符合擁有居留權及按內地的出境法規可來港定居的5類人士(例如夫妻團聚、無依靠老人等)使用。這些人士來港的數目已反映在人口預測中﹐因此﹐為這些人士來港所須提供的服務及設施已經作出了安排﹐並不會計算在今次的評估中。

4.基於以上假設﹐我們估計政府為1675000合資格人士(包括第一代及第二代)提供房屋、教育、職業培訓及再培訓﹐醫療服務、社會福利、就業輔導、運輸等服務﹐須在第十年動用經常開支每年達330億元﹐而非經常開支在未來的10年總額將達7100億元(包括約3470億元用作建築用途、930億元用作開拓土地及2700億元用作提供運輸基礎設施)﹐我們另外須要額外使用1277公頃的土地及面積合共達500000平方米的樓房﹐去提供各類型的設施服務﹐詳細的情況列載於附件

5.若我們將以上的數據跟以往的情況作一個比較﹐所要承受由合資格人士來港所造成的財政負擔的嚴重性更為明顯。在1998-99財政年度﹐政府經常開支總額為1670億元﹐非經常開支則為550億元。除了財政負擔之外﹐龐大的建設計劃亦會令土地供應、環境質素、各項服務的供求、都市規劃、社區設施及服務各個範t出現重大問題。土地供應一直是我們主要的限制。我們粗略估計﹐為興建住宅及提供直接服務的設施須額外1277公頃的土地。連同這土地需求一起計算﹐我們約須額外的6000公頃土地興建必須的輔助及有關的基建。過去十年﹐儘管進行大型填海工程﹐每年只能開拓約200公頃土地。土地需求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顯易而見。在1998年﹐我們只是開拓了約150公頃土地。即是財政資源及土地充裕﹐由於興建設施需要很長的時間﹐在可見的將來會有一段長時間﹐我們的公共服務的質素會下降﹐而政府作出改善服務水準的承諾也不可能履行。要點詳述如下。

(A) 房屋

6.若要興建足夠房屋以應付終審法院裁決帶來的新需求,便要由准許內地人士來港的第一年起,每年平均興建13個大型屋h(每個屋h4000個單位以上)。在已物色並撥作建屋用途的土地上進行規劃並興建新的房屋,最少需時五年。不過,目前已物色的土地,最多只能應付本港在終審法院未作出裁決前的房屋需求。換言之,我們將要徵用新界的私人未發展土地(須進行收地)。不過,為這些土地提供基本建設(供水和污水處理設施)發展房屋,所需時間可多達15年。再者,除非輸入大批技術勞工,否則亦不能及時推行建屋計劃以應付額外需求。額外的房屋需求亦會導致公營和私營房屋的建築質素下降。

7.我們在房屋方面的主要政策目標,會因合資格人士陸續來港而無法達到。到2009年年底,輪候公屋的平均時間會增加至10年,其後還會繼續增加。在鼓勵自置居所方面,更無法定出任何有意義而可行的目標。由於不能達到我們的房屋目標,公營和私營房屋都會出現過分擠迫的問題。目前,本港的670萬人口分別居住在190萬個住宅單位內。由於很多新來港人士是成人(78%),部分不會與在港家人同住,在寮屋區、小室和天台居住的家庭數目將會增加。此外,原有家庭的居住環境亦會更擠迫。擠迫問題會使本港所有居民的生活質素顯著下降。與國際主要城市的生活質素比較時,香港的細小平均住宅面積,一直是最不利的因素。

(B)教育

8.我們面對的挑戰,遠遠超乎所需資源的數量。有關情況分析如下:

(a)根據政府統計處提供有關年齡的資料,在首三年內,將有692000名合資格人士(第一代)來港,當中有170000人年齡在20歲以下,並須接受教育,即等於現時全港學生人數(931000名)的18%。

(b)估計在第八至第十年,將會有983000名合資格人士(第二代)來港,當中有400000人年齡在20歲以下,並須接受教育,即等於現時全港學生人數的43%。

(c)估計在未來十年須接受教育的總人數為570000人,即約等於現時全港學生總人數的60%以上。

(d)在第四至第七年間,須興建和落成啟用81所學校(47所小學和34所中學)。在第八至第十年,須興建和落成啟用161所學校(89所小學和72所中學)。此外,在第十一及第十二年,須多建24所中學,以滿足合資格兒童逐漸長大,因而需要額外中學學額的需求。因此,在未來12年內,我們須興建共266所學校(136所小學和130所中學)。與現有的1143所公營學校(732所小學和411所中學)比較,這表示我們必須在12年內把學校的總數增加約23%。以校舍數目計算,266所學校相等於現有880間校舍的30%。面對房屋和其他社會服務對土地的需求,要及時找到所需的用地興建學校,即使並非沒有可能,也是非常困難的。

(e)上述額外的學校需求,將會令我們已承諾並持續進行的龐大建校計劃百上加斤。目前,我們已計劃在第八年(二零零七年)或之前興建共145所學校

(110所小學和35所中學),以滿足本地的需求,即因本港人口增長而出現的學額需求。換言之,我們必須將建校率由現時的每年18所,提高至每年約

34所。

(f)由於實在無法在三年內興建大量學校,我們至少須在首三年內採取一系列將會影響教育質素的應急措施,包括:

(i)將小一派位的現行做法,由按分區派位改為全港性派位。我們估計會有大約18000名小學生須越區前往較遠的地方上學;

(ii)將中學的學生人數由每班40人增加至每班45人;我們估計將會有

234所中學受到影響(現時,本港共有411所中學);以及

(iii)此外,由於小學生的人數大大增加,我們計劃在二零零二至零三年度讓60%小學生接受全日制教育的目標,將無法達到。

(g)這些應急措施要實行多久,須視乎我們能否找到用地興建多達266所學校而定。不過,由於土地資源有限,而學生人數將持續增加(因來港時年齡在5歲或以下的兒童在長大後,也需要入學就讀),我們除可能要繼續實行上述措施外,還要採取其他更激烈的措施,例如將現時的全日制小學,改為上下午班制及/或進一步增加小學的每班學生人數。

(h)在12年內所需的教師人數約為15300名,而現時每年有1620個職前培訓名額和1100個在職培訓名額。這表示本港將有很多教師會未受訓練便須加入教育行列,他們起碼在入職多年後,才有機會接受訓練。教育質素將會進一步受到影響,而政府計劃規定所有新入職教師必須持有大學學位和受過師資訓練的長遠政策目標,幾乎肯定要無限期延遲實施。

(C)職業訓練和再培訓

9.160萬新來港定居人士將會為本港增添876500勞動人口。職業訓練局(職訓局)估計在首七年內,平均每年須額外提供5300個基本技能訓練名額、5000個職前訓練名額及2300個技術員訓練名額,而在最後三年,則平均每年須額外提供12200個基本技能訓練名額、5000個職前訓練名額及4500個技術員訓練名額。

10.職訓局需要租用場地作為基本技能及職前訓練場所,以靈活地配合需要。至於技術員訓練方面,職訓局需要興建額外兩間學院。可是,要在短時間內尋找合適的地方以興建學院會有困難。

11.在再培訓方面,僱員再培訓局(再訓局)估計在首七年內,平均每年須提供46300個額外名額,而在最後三年,則須提供平均166300個額外名額。

12.不過,以現有的人力資源和基礎設施,要增加職業訓練和再培訓名額,實在非常困難。我們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找到新的培訓場地、設計某些需求較為殷切的課程,以及聘請合適的培訓人員和行政人員。由於需求突然增加,培訓質素很可能會受到影響。此外,市場上是否有足夠的職位空缺,吸納所有完成培訓或再培訓課程的學員,也成疑問。

(D)醫療壎耵A務

壎芵p

---

13.在新設施落成前,壎芵p必須增加夜間/周日/公眾假期的普通科門診服務,並須延長學童牙科診所、學生健康服務中心和母嬰健康院的服務時間,才能應付新增的求診個案。由於輪候醫護服務的人數增多,輪候時間會更長,而無法獲得醫護服務的人數亦會隨之而增加,醫護服務的質素將受影響。

醫院管理局

-----

14.在新醫院未落成前,港人在內地所生的第一代子女所需要的醫護服務,必須由現有的醫療設施提供。在首四年內,醫院每日須開設約900至2700張帆布病H。到了第十年年底,假設沒有新設施落成,急症服務的需求會增加約

25%,使現時已經非常繁忙的急症室更加百上加斤。到了二零零九年,專科門診首次求診的估計輪候時間會由現時的11個星期增至約25個星期。

(E)社會福利

15.在福利服務方面,新來港定居人士如有需要,可使用我們為香港居民提供的各類服務,包括家庭及幼兒照顧、青少年、安老、康復等服務,以及經濟援助。終審法院的裁決所引致的本港人口增加問題,必然會加重福利服務的負擔,特別是協助新來港定居人士順利融入社會所需的服務,例如家庭個案服務等。假定港人在內地所生的第一代子女有692000人合資格來港定居,而他們會在未來三年內全數來港,我們預期在首七年中,每年平均會增加35億元的經常和非經常開支(包括社會保障),以提供所需服務。除了須取得財政資源外,我們還須為有關的新設施和服務單位提供人手。

16.此外,土地資源供應也是重要問題。在最初的7年內,我們須興建足以容納大約120個福利單位的設施;在第8至第10年,我們需要地方設立另外超過200個福利單位。不少這些福利單位需要在特定地區的專用設施內開設,在多方面需求互相競爭之下,我們有限的土地供應會更形緊絀。

17.由於專用設施(例如安老院舍、殘疾人士宿舍等)不可能一朝建成,因此,輪候服務的時間亦難免會增加。

對安老服務的影響

--------

18.在新來港人士開始抵港的初期,60歲或以上的長者所佔的比例不會太高。但我們必須留意在這批人士中,不少是50歲或以上,即將步入老年的人士。他們在10年間將會達到60歲,而合資格申請各類型的安老服務。我們估計在二零零零年,60歲及以上的新來港長者數目若為9000人。但隨虓s來港人士人口老化,達到60歲或以上的人士的數目將在二零零六年增加至54000人,並在二零零九年增至74000人。這個增幅將會對長者綜合服務中心、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家務助理服務及安老院舍等安老服務的供應,構成重大的壓力。除非得到充足的財政及土地資源,否則服務需求的大量增加很有可能會增加輪候服務的人數及所需時間。

社會保障

----

19.預計在未來10年,社會保障的開支將會大幅上升。平均每年在這方面的額外開支約為40億元。社會保障開支增長中的大部份,將集中在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方面。社署的記錄顯示約有百分之14新從內地抵港人士正在申領綜援。若這情況持續下去,到了這10年期滿後,每年的額外綜援開支將達80億元。

(F)失業情況/對整體經濟的影響

20.隨茞臚@代內地人士陸續來港,失業率會從二零零零年開始遽升,到二零零二年年底,失業率會較沒有第一輪來港人潮的情況高約10個百分點。其後數年,由於經濟發展應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失業率可能因而有所回落。不過,隨茞臚G代內地人士來港,失業率會由二零零七年開始再次急升,到二零零九年年底,失業率會比沒有第二輪來港人潮的情況高約12個百分點。

21.大量人口湧入本港所帶來的龐大勞動資源會減低僱主的工資成本,特別是較低職位人士的工資,因為他們與這些額外的勞動人口有很多相似之處。另一方面,這些額外的勞動人口亦會使本港同業工人的工資受到壓抑。對整個社會來說,按人口平均計算的本地生產總值亦會因而降低。在消費方面,雖然消費者的整體數目會明顯上升,但個人消費很可能會因入息較低人士的人均收入降低而減少。失業率急升亦會影響消費意欲。在投資方面,最令人關注的,是由於需要撥出龐大資源以應付來港人潮的重擔,可用於投資經濟發展的資源因而減少,這會影響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從而影響到其產生足夠資源的能力以應付這些及其他社會需求。

(G)就業輔導服務

22.由於本港的總勞動人口將增加876500人,我們須在未來10年,分階段增設20間新來港定居人士就業輔導中心和兩間本港就業輔導中心,即十年間的增幅為200%。中心數目突然激增,部分中心難免需由經驗較淺的人員管理。這樣,我們在履行向公眾作出的服務承諾時,將會遇到困難,例如在收到求職者提出的就業選配計劃登記申請後一星期內,為求職者安排深入的就業輔導面談,以及在約定時間30分鐘內接見求職者。

23.此外,由於儲存求職人士和職位空缺記錄的資料庫突然擴張,現有的電腦系統固然無法應付,即使提升電腦系統的功能,亦不能及時投入運作。整體而言,預期現有的服務水平將會下降。

(H)運輸

24.新增人口所需的運輸基礎設施在很大程度上要視乎該等人口在地理的分布情況。舉例來說,如該等人口沿現有或策劃興建的道路或鐵路走廊居住,則可能需要增加有關走廊的容車量/載客量。另一方面,如該等人口在未發展的地區居住,則相對來說,運輸基礎設施的額外需求便會較大。

25.大型運輸基礎設施項目由策劃至建成一般需要很長時間。主要道路由構思到調查、籌劃、設計、立法程序、興建以至通車,一般需時大約十年;而鐵路項目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建成。因此,視乎所需的運輸基礎設施能否及時建成,要在某些地區容納新增的人口可能根本不可行。

26.基於上述限制,首十年需要的額外開支估計約為2700億元(按

1997年價格計算)﹐以建設額外的策略性道路和鐵路網絡。

27.關於首批為數692000名的人口,合適的現有運輸走廊或已計劃在

2003年年底前建成提供額外運輸基礎設施的走廊沿途或許可容納部分人口﹔這可行性有待研究。在有需要為其餘人口提供額外運輸設施的地區,預期會面對嚴重問題,原因是現時根本不可能計劃興建更多在2003年年底前建成的新運輸基礎設施。

(I)環境

28.在10年內有160萬額外人口湧入本港,人口激增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將要視乎我們如何安排這些人口對住屋及運輸方面的需求,以及經濟的表現而定。

29.假如他們將會居住在現時已設有公用設施的地方,則目前正在興建中的污水收集基礎設施,亦應能夠應付短期的需求;不過我們現時便需要著手制定計劃,以便可以在2006年以後加快擴展該設施;因為屆時該設施再沒有剩餘的容量可用。而當局亦須大幅增加資源,以便為容納額外人口的新發展區,提供污水處理服務。不過,由於計劃及興建需時,除已計劃提供的用地外,當局在5年內將無法提供更多已設有公用設施的土地。

30.都市固體廢物很可能會從現在每天約8000公噸增至10000公噸。我們的設施仍有足夠容量去收集上述的廢物。不過,若果要在未來五年內避免處置廢物所產生的問題,我們有需要增加處置廢物設施的容量,以及改善減少廢物的基礎設施。新的堆填區每一個的成本約20億元﹐屬非經常開支﹐其經常開支則達1億2千萬元。每一組廢物焚化能源回收設施的非經常開支需約50億元﹐經常開支則達3億元。

31.增加建築工程以應付房屋及基建的需要將在噪音、塵埃及需要處置的拆建物料的數量方面造成重大的影響。不論需要土地是從填海或收地得來﹐都會影響生態環境。適合發展用途的重要低地棲息地點會受到最大威脅。

32.至於空氣污染方面,額外增加的人口會令運輸的需求大幅上升。第三次整體運輸研究的策略性環境影響評估已進行基線方案測試,其結果顯示,即使採取了一切紓緩措施,到了2011年,對健康有害的空氣污染物水平將比現時為高,增幅分別為6%(可吸入懸浮粒子) 及26%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如假設人口和路面車輛持續大幅增加,到了2016年,可吸入懸浮粒子會增加多達27%,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則可增達73%。短期來說,鐵路和低污染的運輸系統不大可能完全應付額外增加的運輸需求。因此,現有減低v染的措施的效用會被路上增加的車輛所造成的v染所抵銷,而預期交通噪音亦會大為增加。

33.如有搭建寮屋的情況出現﹐亦會對綠化地帶的生態造成嚴重影響﹐同時也會污染水道。

一九九九年五月六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