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英文版 寄給朋友 政府新聞網
尋覓數代人的香港故事、趣味地重組文化拼圖 「2011年度與作家會面」各公共圖書館舉行
******************************

  沒有電腦、電子遊戲機,昔日小孩有何創意的玩意?「大撈便、細撈便」在水上人家代表甚麼?黃霑、許冠傑、羅文怎樣影響本地流行文化?香港何以是辛亥革命起義的策源地,亦同時是晚清遺老的安樂窩?多位作家將從個人的經驗、照片、舊街道、舊建築及古蹟,尋覓幾代人的歷史故事,重組塵封的文化面貌。歷史不一定是冰冷和遙遠,可以是幾百萬人親近又情意綿綿的共同故事。

  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主辦的「與作家會面」一直深受讀者歡迎,本年度的活動以「香港事•香港情」為主題,由現在起至十一月期間在不同的公共圖書館內舉行。講座分為三個系列,包括:「這些人,那些事──香江記憶」、「那麼遠,這麼近──東方之珠望後鏡」及「這些物,那些情──香港文化拼圖」。講座將以粵語進行,免費入場,歡迎年青人及有興趣人士參加。

  九個講座將於四月至八月期間舉行,講者包括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吳俊雄、民間歷史愛好者吳鑑雄和黃鳳儀、前古物古蹟辦事處研究主任周家建、香港史及香港歷史照片研究者高添強、立體書創作人劉斯傑、香港歷史研究者鄭寶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丁新豹及民間歷史研究者莊玉惜。

  「2011年度與作家會面」系列一「這些人,那些事──香江記憶」,由多位作家訴說不同背景、不同年代香港人的生活點滴和故事,當中更有讓人驚喜的生活趣味、讓人醒悟的人生智慧,以及依依不捨的歲月情懷。吳俊雄訴說黃霑、許冠傑、羅文等香港流行文化代表人物的故事;吳鑑雄分享香港當時社會的純真、充滿創意的兒童遊戲和玩具;黃鳳儀細說昔日漁民的生活趣事及特殊用語;周家建則透過香港渠務的發展及幕後英雄的工作與貢獻,闡述香港壎芡藿狻M建築設施的演變。

  系列二「那麼遠,這麼近──東方之珠望後鏡」由熟悉香港歷史和建築的高添強和鄭寶鴻,通過舊照片、明信片、地圖、舊建築等介紹西九龍舊區百多年來的發展歷程,從街道和舊建築物重塑昔日的香港;不容錯過的還有劉斯傑在流逝的建築物,如唐樓、木屋、城寨中與眾發掘有趣的香港歷史和成就。

  立新不一定要破舊,急速的社會發展令人們忽略了許多珍貴的古物和傳統,系列三「這些物,那些情──香港文化拼圖」將喚起年青人的保育意識和引發他們對香港古蹟文物的興趣。丁新豹將分析香港在晚清時期的獨特背景、它成為革命起義策源地及清朝遺老避難所的原因;莊玉惜則從小販攤檔和街頭文物探究香港歷史。

  九月至十一月將有其他研究香港歷史文化的學者和作家在九個講座中,分享他們筆下的香港故事,包括前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電影系系主任吳昊、珠海學院中國文學系教授蕭國健、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教授鍾寶賢、嶺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劉智鵬及新聞工作者梁家權等。

  「2011年度與作家會面」活動詳情可留意各公共圖書館的宣傳海報,或瀏覽圖書館網頁www.hkpl.gov.hk。查詢及報名詳情,請致電二九二一 二六六○。



2011年4月7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7時23分

列印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