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曾蔭權
出席計量經濟學會遠東會議
「邁向二十一世紀: 香 港、中國與亞太地區」
研討會開幕典禮致辭

一九九七年七月二十五日(星期五)


廖教授、各位學者、各位先生、女士:

引言

我獲邀在今天這個研討會上致辭,感到異常榮幸。計量經濟學 會遠東會議是一項備受世界各地經濟學者推重的活動。在回歸祖國 成為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後僅數周之際,香港能夠主辦這個有如此 眾多傑出人士參加的盛會,實是一項殊榮。我熱烈歡迎各位在香港 這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歷史時刻臨。

香港 - 一個有趣的個案研究

相信很多人都同意,香港一向都是饒有趣味的經濟研究對象, 現在更是如此。香港不停在前進,在亞洲時常起帶頭作用。按照「一 國兩制」的構想,香港的經濟制度、政策和常規均與內地分開,獨 立自主,但都在中國主權之下,這個構想必定是使制度經濟學者很 感興趣的研究課題。同樣會使他們感興趣的是《基本法》的內容, 因為除其他重要條文外,《基本法》訂明,香港會繼續實行自由市 場經濟、自由企業、開放經濟及審慎財政計劃,市民仍可自由遷徙, 資金仍可自由流動。把經濟自由的各項要素如此清晰詳盡地列入一 個地方的憲法內,實在是很少見的。

香港和內地的人都深信,這項具有創造性的安排在香港會行之 有效。對我們和祖國來說,除此之外根本沒有一個更佳的實際可行 安排。由現在起,香港市民本身就應該善用這項安排及抓緊機會去 促進區內經濟增長及繁榮。

對於發展經濟學家來說,香港是很不尋常的,因為香港在過去 十年經歷了重大的結構轉型,步伐雖然十分迅速,但卻沒有帶來很 大壓力和混亂。基本上,香港經濟的結構轉型不但大力促進增長, 而且是經濟增長的必然結果。究竟有甚麼因素使香港在結構轉型中 遇到這樣少問題而得到這麼多好處呢?香港該如何定位才能使結構 轉型所帶來的好處維持下去呢?這些問題當然是我所感興趣的,我 希望這些問題也會令你們的研究工作變得有意義。

香港是一個奉行自由市場原則的經濟體系,因此有許多地方值 得觀察研究。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教授曾說過:「那些想知道自由市 場如何運作的人,應研究香港的情況。」他數年前所說的這番話同 樣適用於今天,而我相信在日後也一樣適用。我們會毫不猶疑地贊 同的是,當引導經濟的是私人企業家而非政府官員,而當市場力量 不受阻礙及限制時,亞當(史密斯所說的無形之手就能更有效地發揮 作用。我推行的方便營商計劃,目的正是要免除繁瑣規則及不必要 的規管,以方便營商。

現代政府在其經濟體系中有一個必要角色要擔當,這一點沒有 人會否認。在香港,我們一般都認為,政府擔當這個角色的方式, 最好是支援市場,而不是引導市場,以及維持一個很有利於商業蓬 勃發展的環境。這個環境包括健全的法律制度、稅率低的簡單稅制、 穩健的金融體系、精簡廉潔的行政機制,以及有效率而能切合需要 的基礎設施及人力資源供應。這些都為本港經濟持續蓬勃發展奠定 穩固基礎。

四項時下關注的香港經濟問題

在座多位都是研究東亞經濟發展的專家,因此,我不打算探討 這個題目。在這個場合,我應該向他們請教。不過,我想談論幾項 最近在本港引起廣泛關注的問題。這些問題是:香港應以製造業還 是服務業作為經濟命脈;提供退休保障;工會制度及集體談判;以 及區內貨幣的狀況。

製造業還是服務業

可以理解的是,由於香港的製造商把生產工序移往內地進行, 導致本港製造業的就業人數急劇縮減,許多評論者一直都憂慮,香 港的製造業正在衰退。他們對香港日益專注於服務業不表樂觀,並 認為香港作為很可能是世界上最茩囿A務業的經濟體系,是一個危 險的信號。依他們的論點,我們應採取的政策,是振興香港的製造 業。不過,倘若我們跟隨這個方針,就會與市場的發展方向背道而 馳。事實上,製造工序轉移完全由私營機構帶動。究竟這些憂慮是 否合理呢?這些論點又能否成立呢?

簡言之,上述論點就是說,製造業基礎穩固,而服務業卻變幻 不定。製造工序大多需要有形固定資產,並製成有形產品。另一方 面,服務則是無形而到處流動的,因此,以此作為經濟命脈,並不 可靠。不過,事實是否如此?微觀生產理論指出,如生產資源用來 獲取最高的增值,便達到最高的經濟效益。這句格言對製造業和服 務業都適用。按照這個道理,製造業並不一定較服務業為優勝,因 為這須視乎有關經濟體系的資源特點和比較利益而定。能證明最具 競爭力以及獲得最高增值的,才是實際上較為優勝的行業。換句話 說,為公司賺取更多利潤,以及為所有市民提供薪酬較佳的工作的 行業,就是較為優勝的。

我想借用已故元老鄧小平先生的比喻,就是不論黑貓白貓,只 要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按照同一道理,我們不應規定香港最少須 保留多少製造業才可達致「平衡發展」,而應該選擇發展一種為本 地經濟帶來最高增長及為本地勞動人口帶來最高報酬的行業,不論 是製造業或服務業。我們制訂香港較長遠的經濟策略時,必須把眼 界擴隋鳦S別行政區的地理界限以外,放眼全國,特別要顧及在國 內鄰近我們的省份和地區。把香港視作一個農業、製造業、服務業 都經精心策劃,完全自給自足、不假外求的個體,以此為基礎來計 劃香港未來的實質及經濟發展,是不切實際的。我認為香港未來的 角色,會好像德國的法蘭克福、英國的倫敦或美國的曼克頓。

我們依這個論點繼續探討,也會清楚看到,除非那些實物資產 具有生產力,而且是可以發展的,否則擁有實物資產不會帶來甚麼 好處。換句話說,只有在人們對需要這種基本資產的行業有需求, 這種資產才有價值。如沒有這個需求,則這些資產縱使是高度有形 的,但從經濟角度來看,也是多餘的,結果造成負擔,而不能創造 力量。另一方面,我們不應忽略無形的人力資本所蘊含的巨大生產 能力,這種資本現已視為經濟增長的必要元素。在服務業方面,服 務能力、靈活變通及改革創新都是獲取競爭力和成功的關鍵因素; 事實上,在製造業來說,這些因素也越來越顯得重要。香港在過去 多年所發展的超卓服務能力,以及香港企業家和工人所具備的靈活 性和創新精神,都是我們的真正資產。這些資產使本港能維持全面 就業,並為更多本地工人提供較高薪酬的職業。

香港的服務業主要倚賴經整頓及擴大的製造業基地。在香港提 供的服務,有很大部分是用作支援香港公司在本港和內地所經營的 製造業。由此可見,本港的製造業並未衰落,而是移向內地作多方 面的發展。由於製造業基地向外伸延,本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導是 完全合乎情理的。此外,這也具有經濟效益,因為本港供應有限但 受過較良好技術訓練的人力資源,越來越多轉為負責本港製造業網 絡的極重要管理和革新工作;他們不再負責工廠內的工作,因為利 用這些資源從事這類工作,已沒有成本效益。這就是高增值的所在。 簡言之,與亞洲的競爭對手比較,本港的製造業表現十分優異。它 不但轉變了形式,而且擴大了規模,以及向我國其他地方深入發展。 如試圖逆轉這個趨勢,則會減弱生產力。

退休保障

現在我轉談另一個問題,就是退休保障。隨茈輕鉹H口老化, 站在社會立場,我們逼切要求得到某種形式的法定退休保障。我們 花了近30年時間,盡力解決這個問題,最後一致同意設立強制性 公積金制度。該制度以個人供款為基礎,供款主要由私營機構的基 金經理管理,而該制度會在一個法定架構中施行。有關的主要法例 已獲通過,而我們現正深入研究有關規例的細節,並會在本年內推 行該制度。

我們認為強制性公積金制度較「隨收隨付」制度可取。「隨收 隨付」制度破壞個人供款與個人最終所得利益之間的重要連繫,因 而損及社會道德和財政。我們必須避免為下一代帶來負擔。善意和 政治壓力往往令人在制訂退休計劃時理財失當。我們必須緊記,如 果沒有供款連鎖關係方面的規章制度,便會有不負責的政治壓力要 求增加支出和削減供款。其他地方的經驗告訴我們,一經確定後, 任何已承諾的付款都很難削減,而經協定的供款也很難增加,即使 預計的人口趨勢顯示整個制度的財政狀況會持續惡化,情況也不會 改變。在一些其他地方,「隨收隨付」制度正逐漸陷於無力償債的 境況,要由整個社會來收拾殘局。我們當然不想墮進同一深淵。

我們亦不想設立中央公積金制度,因為這種制度會產生一個新 的龐大官僚架構。此外,在這制度下,供款人和僱主都沒有選擇; 而在基金管理這個環節中,就投資策略和投資組合管理技巧來說, 亦缺乏競爭。結果,供款人很可能得不到最高的投資回報。事實上, 很多以中央公積金制度為主流的地方,現正放寬管制,讓私營機構 有更多機會參與管理,這點可凸顯由私營機構管理公積金的好處。

強制性公積金制度帶來的一個可喜現象,是本港資金市場會大 大壯旺。一個強制性公積金計劃所帶來的龐大儲蓄,將提供大量新 的長期投資資金,供本港的大公司透過長期債務票據而調動。因此, 我預期本港的債務市場會更為活躍,提供更多的投資資源和途徑。 在成熟的銀行業和股票市場支持下,強制性公積金會使本地資金市 場有重大的發展,從而令本港的金融服務業更蓬勃壯旺。

我們正發展一個提供退休保障和老人福利的三層架構,這個架 構與世界銀行所主張的非常相近。基本上,世界銀行建議在架構的 最低層為有需要的老人設立一個社會安全網,在第二層設立一個以 供款為基礎的法定退休計劃,以提供若干程度的退休保障,以及由 私人機構提供的多項自願儲蓄或保險計劃,以滿足其他的退休保障 需要。在推行強制性公積金的同時,我們亦正檢討在最低層為老人 提供的福利是否足夠,因為老人福利是行政長官最近公布的三個主 要政策方針之一。

勞資關係

接著,我想轉談勞工法例,尤其是最近制定有關工會權力和集 體談判的法例。這些法例最使我憂慮的是,一直以來根據市場力量 訂定工資的做法可能會被集體訂定工資的做法取代,而過程中工會 的談判權力可能會過大。這樣的話,強制性集體談判便會影響勞工 市場的工資結構,並會降低調整工資的靈活性,在經濟週期處於低 潮時,問題更大。此外,這亦會削弱香港經濟在面對外來衝擊時作 出調節的能力。香港的經濟力量,也就是香港政治穩定的根源,在 於市場穩健靈活。若有任何措施,諸如強制性集體談判,可能會令 本港非常重要的勞工市場需要更長時間才能適應經濟狀況的轉變, 我認為這些措施實在惹人反感。

香港擁有優秀的勞動人口。每個工作人士都希望得到職業保 障,並期望有更佳的工作條件,包括薪酬。因此,我們的主要工作 應該是提供一個能締造大量各式各樣就業機會的環境,尤其是報酬 較理想的就業機會。我很高興香港社會已能做到這一點。也就是說, 工人若因為薪酬或其他因素而不滿意現有的工作,仍可另謀高就。 香港現時的失業率低、勞工市場緊張,只有短視的僱主才會給予僱 員不合理的薪酬。要與這類僱主周旋,我認為立法制定集體談判制 度並不能解決問題。當經濟放緩時,集體談判可能會令僱主提早結 業,對所有僱員都不利。我相信像香港這樣一個經濟發展蓬勃、效 率超卓的地方,絕無理由成立集體談判的制度,這樣做可能會變成 合法地迫使僱主陷入困局。

我們不要給倡議強制性集體談判制度的人士誤導。這個制度對 香港並無好處,也不符合香港一貫的辦事方式。然而,這並不表示 我們反對一切形式的集體談判。事實上,我們早於一九七五年已確 認了關乎組織權和集體談判權的第98號國際勞工公約。我們履行 了根據這條公約所作的承諾,一直致力促進勞資雙方自願談判,並 加強雙方的溝通。我們無法同意的是,在工廠或整個行業的層面上, 就規管僱傭條款及僱傭事宜方面,強制性地加入集體談判這項規 定。

我們已在立法方面採取行動,暫停實施有關法例。有人批評我 們這樣做不民主,這個說法,我無法同意。正好相反,我們這樣做 是為達致真正民主。問題在於制定那些法例前,未有按正式的程序 諮詢勞工顧問委員會,這些法例所帶來的影響並未經過各有關方面 詳細審議。其實各方面都需要更多時間考慮。我們暫停實施這些法 例,純粹是要重新循正式的程序加以辯論和審議。

我完全支持工會的合法職能,也很欣賞他們為本地工人提供的 服務,但我同時認為若工會權力過大,會妨礙整體經濟的有效運作, 最終對工人本身亦無益處。其他地方的實例證明,工會勢力大的地 方,失業率通常較高,經濟增長亦可能較慢。世界銀行對多個經濟 體系進行的研究顯示,工會活躍的地方,工資偏離市場結算水平的 情況較為顯著。在微觀的層面,假如以勞動生產力計算,工資提高 至公司無法負擔的水平,又或公司在業務欠佳時不能自行酌情決定 裁員,自然會不願多聘員工,結果便難以為勞動人口創造更多就業 機會。

勞工法例所引起的關注,與我先前提及的一點有關。對市場運 作加添人為的規限,會損害經濟體系的活力和競爭力,因此,我們 應該盡量消除這些規限。在香港,我們擁有一套運作暢順的經濟制 度。如果政府加以干預和施行不必要的規管,妨礙這套制度的運作, 實屬不智。在勞工市場方面,正當其他先進經濟體系,包括我們的 競爭對手,都在致力減少約束的時候,我們更不應倒行逆施,添加 限制。我們應緊記亞當(史密斯的金科玉律,繼續擁護無形之手,實 行自由放任政策。

匯率

最後,我想談談區內匯率情況。最近貨幣市場接連出現大幅波 動,令多種亞洲貨幣貶值,使市場人士大為焦慮。有人把問題歸咎 於投機人士,亦有人憂慮這種波動可能會產生連鎖反應,影響整個 區內貨幣網絡的穩定。香港作為區內金融市場的重要一員,難免受 到牽連。

儘管如此,我們深信香港的匯率制度能夠經得起種種震盪和投 機活動的衝擊。我們有一套穩健的貨幣制度,這套制度曾屢次化解 一些突發的危機。我們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貨幣措施,當香港的聯繫 匯率面對不必要的壓力時,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應用。我們擁有龐 大的外匯儲備,可用來維持匯率穩定。此外,香港銀行業的財政狀 況良好,且受到適當的監管。不過,還有更重要的一點 - 穩健的基 本經濟原則。我認為這些原則才是維持香港經濟實力的首要因素。

構成這些穩健的基本原則的主要成分,除了良好的經濟增長、 溫和的通脹、平衡的對外帳目、低失業率、靈活有彈性的勞工市場, 以及盡量減少對商業活動的人為限制之外,就是制定審慎的財政預 算案及嚴格遵守審慎理財原則。從其他地方的危機中汲取經驗所 得,財政預算若不加以控制,會導致開支失控、長期出現赤字及龐 大公債,這些都是結構性疲弱的明顯徵兆,久而久之會導致財政易 出問題。對於香港來說,制定審慎、保守的財政預算案是我們一貫 的方針,現在《基本法》對這一點也有明文規定。要特別指出的是, 一直以來,公共開支增長並無超越經濟趨勢增長率,而多年來的財 政預算盈餘,更累積了大量財政儲備,使我們無需借貸。我想強調 的是,基本原則務須正確。相比於在貨幣出現問題時,才制定有效 的應變措施,這一點實在重要得多。要確保恆久的財政穩定,持守 基本原則實為要訣。

結束之前,容我再說一次,我很榮幸能夠出席這個盛會,與各 位傑出人士共聚一堂。

在此謹祝研討會一切順利,成績美滿。

多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