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館展出黃永玉八十作品
國際知名的藝壇大師黃永玉約八十件近作,包括水墨畫、雕塑和陶瓷,將由明日(十二月二十四日)起至明年三月二十八日在香港藝術館展出,其中不少為大幅巨作,與觀眾分享他在藝術創作上的最新成果。
是次展覽名為「黃永玉八十藝展」,已由本年初開始,分別於北京、長沙及廣州巡迴展出,而香港是黃永玉巡迴展的最後一站。
展覽於今日(十二月二十三日)在藝術館揭幕,主禮嘉賓包括律政司司長梁愛詩、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王倩儀,以及黃永玉。
律政司司長梁愛詩在開幕禮上致辭時稱讚黃永玉於藝術創作上的不休精神,今年雖已屆八十,但仍堅持辛勤不懈。
梁愛詩說﹕「說黃永玉是個百變的藝術家實在並不為過,他往往能在不同的時候給人不同的驚喜。在藝術上不斷地勇於嘗試和鑽探,開掘出豐富多變以及不拘一格的藝術形式。他早年有很長的時間是以木刻版畫的創作聞名,到了六十年代末才轉向發展水墨畫,由黑白的線條領域走向斑斕的色彩世界。」
「此外,他那種敢於推向極限的氣魄讓他近年創作了為數不少的大畫,在這次展覽之中便可看得到,這方面確是很少人能與之匹敵。」
「除了繪畫之外,黃永玉的文章同樣充份流露出他的才華。在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到有機智,有幽默,有深情,也有敏銳的觀察。配合他的繪畫作品,可說是相得益彰,增加了我們閱讀他的畫作的層次。」梁愛詩說。
黃永玉於一九二四年在湖南省鳳凰縣出生,十三歲那年,他離開鳳凰,入讀福建廈門集美中學,並開始依照鄭野夫(一九○九至一九七四)撰寫的《怎樣學習木刻》進行他的木刻創作。在福建泉州及江西上饒一帶謀生時,黃氏曾在德化瓷場當小工。一九四二年,他於福建執教席,從事木刻創作,從此作品不斷在各類刊物中發表。
一九四三年,黃氏在上海參加中華全國木刻協會,從事木刻運動與創作活動,其中包括有反饑餓、反內戰的木刻傳單,亦有其他題材作品,當中並配合不少新文學作品。
一九四八年,二十四歲的黃氏與夫人張梅溪由上海經台灣移居香港,曾任職《大公報》和《新晚報》,認識很多文化人和左傾人士,如漫畫家廖冰兄(一九一五)、作家樓適夷(一九○五至二○○一)、嚴慶樹、羅孚(一九二一)等。多才多藝的黃永玉,曾任電影編導,創作《海上故事》,為電影製作人物造型,亦創作劇本。一九四八年,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為他舉辦第一次個人畫展,這時期他的作品很多都是針對時弊,揭發社會種種不公義的現象。
一九五三年,受到表叔沈從文(一九○二至一九八八)的鼓勵,黃氏和夫人返回北京,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任教。往後的幾年,他的作品數量、樣式、媒體、風格、題材均十分驚人,以一九五六年所作《阿詩瑪》插圖最為人所熟知。
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文化大革命席捲全國,黃氏被打成「牛鬼蛇神」,其於一九七三年完成的一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水墨畫《貓頭鷹》作品,於翌年被列在中國美術館和人民大會堂中央文革文化組舉辦的「黑畫展覽」中展出。
文革結束,一個彩色斑斕的世界開始在黃氏的圖畫中呈示出來。此時,他專注水墨畫的創作,並與荷花結緣,繪畫了大量以荷花為題的作品。
是次展覽展出多件黃氏以荷花為題材的畫作,全面展示這位藝壇大師在繪畫上的造詣。從工筆重彩到大寫意水墨淋漓,識者都會驚嘆他對中國畫道認識之深,駕馭筆、墨、紙、絹等媒材技法之嫻熟灑脫,以及他寄寓於畫上的情。
為配合展覽,黃永玉將於明年一月八日(星期六)下午二時三十分至四時三十分於藝術館地庫演講廳主持「黃永玉和你談天說地」講座,讓參加者進入他的藝術世界。講座以粵語進行,名額一百五十個,先到先得,費用全免。
此外,一輯介紹黃永玉生平及藝術成就的錄像專輯安排於展場內播放,而藝術館更為展覽印製一冊彩色圖錄,於該館書店發售。
藝術館位於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十號。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聖誕節前夕及農曆年除夕上午十時至下午五時,逢星期四(公眾假期除外)及農曆年初一、初二休息。入場費十元,全日制學生、高齡人士及殘疾人士半價優惠,逢星期三免費入場。
有關展覽及相關活動資料,歡迎瀏覽藝術館網頁﹕http://hk.art.museum/,或致電二七二一 ○一一六查詢。
完
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星期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