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司副司長出席香港都會大學中國現代文學館暨「相知無遠近: 張愛玲與宋淇、宋鄺文美的跨地半生緣」展覽開幕典禮致辭(只有中文)(附圖)
**************************************************
林群聲校長(香港都會大學校長)、宋以朗博士(張愛玲遺產管理人)、宋元琳女士(張愛玲遺產管理人)、鄺志良教授(香港都會大學副校長(行政及機構發展))、各位嘉賓、各位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
大家好!今天,我很高興跟大家一起見證香港都會大學中國現代文學館暨「相知無遠近:張愛玲與宋淇、宋鄺文美的跨地半生緣」展覽的開幕。
首先,我感謝香港都會大學(都大)對政府推動專上教育發展的鼎力支持。從成立初期的遙距教育院校,逐漸發展成為一所全面綜合型大學,以至去年成為香港首間應用科學大學,以公開進修方式為市民提供高等教育機會。今天開幕的中國現代文學館及專題展覽,充分體現都大對培養學習風氣、提高知識水平和加強學術研究的理念和堅持。我期望文學館可以為都大進一步發展其藝術、文化及創意產業專精範疇打下堅固基礎,為建設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發揮積極貢獻。
張愛玲是中國當代文學的重要人物。她作品繁多,包括小說、中短篇小說、散文、劇本等,部分如《傾城之戀》、《半生緣》、《金鎖記》、《第一爐香》、《紅玫瑰與白玫瑰》、《色,戒》等,更被改編為電影及舞台劇。張愛玲的作品有強烈個人風格。她的小說揉合現代主義和現實主義。她觀察力極強,對女性心理和男女感情了解透徹,善於以細膩、帶調侃自嘲的筆觸,刻劃出人生的矛盾和衝突。她對色彩、線條、質地、服裝十分敏感,常利用這方面的細膩描寫及冷峻的語言風格,建構她的文學世界。她的作品既有濃濃的上海風情,但也跨越中西文化界線,是時代的見證,令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她筆下的女角,無論是《金鎖記》的曹七巧、《傾城之戀》的白流蘇、《第一爐香》的葛薇龍及《半生緣》的顧曼楨、顧曼璐,都是性格鮮明的女性,令人印象深刻。中國文學評論家夏志清在一九六一年出版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對張愛玲推崇備至,說她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之後「張學」大行其道,張愛玲被稱為「祖師奶奶」,成為一時佳話。
張愛玲與香港頗有淵源。她一生中曾三度到訪香港。第一次是在一九三九至一九四二年,張愛玲來港於香港大學文學院修讀中文和英文,因戰事被迫中斷學業返回上海。她親歷戰火洗禮的感受和體會,成為了她的寫作靈感,創作出《傾城之戀》、《心經》、《燼餘錄》等經典作品,在上海文壇迅速走紅。第二次是一九五二至一九五五年,張愛玲從上海前來香港,留港三年期間因翻譯海明威初發表的《老人與海》中篇小說,結識了終身摯友宋淇和宋鄺文美夫婦。第三次是在一九六一年重訪香港探索創作素材,住在我們都熟悉的旺角花墟,但因在美國的丈夫中風,幾個月後在一九六二年便回到美國。張愛玲在香港居住的時間雖然只有數年,但卻在香港結下一生中重要和長久的情誼:一九九五年去世後,其遺囑將所有遺物留予宋淇夫婦處理,便足見這段友情之深厚。
張愛玲很喜歡香港。在散文《重訪邊城》中,她直白表達了對香港的熱愛,稱「太喜歡這個城市,兼有西湖山水的緊湊,與青島的整潔」。喜愛張愛玲作品的讀者都一定知道,香港大學、西營盤高街、淺水灣酒店等地方,都在她筆下活靈活現地呈現出來。
今次都大獲得的捐贈,包含1萬7千件張愛玲的遺物,涵蓋張愛玲作品手稿、個人照片、與宋淇和宋鄺文美夫婦等人往來的書信等,是華語世界最大型的張愛玲展覽館藏。在此,我感謝張愛玲遺產管理人宋以朗博士和他姊姊宋元琳女士——也就是宋淇和宋鄺文美夫婦的子女——的慷慨捐贈,為香港帶來了非常珍貴的文學財產,讓大家可以更深入窺探張愛玲的創作歷程、個人生活及思想,和進一步了解她對華語文學的貢獻。我亦多謝都大的團隊,利用數碼科技將張愛玲和宋淇夫婦相知相交的情況,美好地展現出來。
剛才校長講到「無處不旅遊」,但際此時刻,香港是「無處不選舉」。第八屆立法會的換屆選舉將在十二月七日舉行。我呼籲大家積極參與投票,選出有能力、有幹勁、有擔當的立法會議員,以促進香港的社會經濟發展,為香港創造更美好的未來!多謝大家。
完
2025年11月20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5時13分
香港時間15時1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