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醫務衞生局局長和教育局局長會見傳媒談籌備新醫學院最新進度的答問內容(附短片)
**************************************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和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今日(十一月十八日)會見傳媒公布籌備新醫學院的最新進度。以下是盧寵茂教授和蔡若蓮博士會見傳媒的答問內容:

記者:兩條問題,首先是早前盧局長你提到,三間申請大學的財務安排的差異都比較大,可否談談最終提交的計劃書中,三間的分別在哪裏?相比其他兩間,科大比較欠缺一些醫護、醫療專科的課程,它最終勝出是否因為財務安排優勝?政府的資助最後會有多少?第二方面,剛才提到清水灣會建醫學院綜合大樓,想弄清楚第三間醫學院最終會落戶清水灣?有沒有牛潭尾用地的情況?如不在牛潭尾發展,會否影響整個北都計劃?亦想問工作組在票數上,究竟三間的票數是怎樣?

醫務衞生局局長:多謝這個問題。首先,整個評核不會用單一標準。我一開始已經說了,我們有十個準則,財務安排是其中一個。科技大學的方案,我們看到有一些很優秀的地方,特別是它的策略定位是非常清晰,而它的全球視野是相當廣闊,我們覺得它在競爭力,以至吸引力方面,對未來招聘教授人手,以至學生方面,都會有一定優勢。加上它在科研方面的優勢,而它的定位是融合醫療與科研於一體。最後,它的財務安排亦能配合《財政預算案》中提出,用一個配對形式來提供資助籌建這間新醫學院,這包括它在其清水灣院校內自己興建一幢醫學院的綜合大樓,以至在其他方面的營運過程,他們都提出配對安排。它現時的財務方案,在比率上,與政府出的資金,在未來25年間,包括一些基建項目,以至營運資金,與政府是相約的,差不多是一與一的比例。這符合政府在財政預算方面提出的配對政策,而我們亦看到它在財政方面的實力是比較雄厚。詳細的情況,科技大學很快會向大家安排一個介紹會,向大家介紹其方案。

  至於校舍,牛潭尾作爲醫學院,以至未來教學醫院的位置,現時的政策是沒有改變的,我們的目標仍然是以牛潭尾作爲我們未來新醫學院,以至教學醫院的校舍。但是,在這校舍未建成之前,科技大學提出了一個過渡期的校舍,以及教學培訓醫院的方案。其中,醫學院選址在它的清水灣校園內,以其現有的一些教學資源,特別是它會加建一幢醫學院的綜合大樓在清水灣校園中,由它自己全資負責,作為由二○二八年開始,如果招收第一批學生,直到牛潭尾醫學院的新校舍建好之前的教學用途。

  至於票數,其實工作組不是用一個這麽簡單「數票」方法,因爲我們都強調,整個過程要專業、全面、綜合,亦很公正地評核,基於十個標準,每一個標準都有自己的強項,我們沒有就每一個標準用一個「打分制」,但最終我們達至一個大多數支持科技大學的建議書。

記者:整體資助額為多少?

醫務衞生局局長:我們想等科技大學向大家詳細公布後,再進一步公布。詳細的財政安排會在諒解備忘錄中詳列。不過,現在給大家知道的是,我們是以一個配對模式,政府的出資是會與科技大學相約。

記者:關於招生學額,想問其實50位首階段招生的學生,非本地生的比例有多少?第二條問題,之前提及過第三間醫學院其實與另外兩間大學有錯位發展,以科大目前的發展計劃,其實跟另外兩間大學有何不同?

教育局局長:就非本地招生學額(比例),UGC(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現時(已放寬)對非本地學生設有以超額收生形式(相當於本地學額數目)百分之五十的上限,(供新醫學院參照)。醫學教育是特殊人力規劃的學科,我們會密切留意收生情況,以及本地生與非本地生的比例。就錯位發展,最基本他們(就讀學生)是second degree entry,即第二學位入學。醫學教學方面,我請盧局長補充。

醫務衞生局局長:沒錯,錯位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這次在籌建第三間醫學院時,一開始已經提出,亦要求所有建議書都要做到這一點。原因是我們有兩所非常優秀的醫學院──港大醫學院和中大醫學院,我們希望在建立第三間醫學院的時候真正做到良性競爭,而不是惡性競爭,其中包括新醫學院本身的策略定位。剛才我提到,它是以結合醫療服務和科研,希望培養出一些醫生的科學家。在招收學生方面,它是第二學位課程,即是所有畢業生並不是中學畢業生,這會擴大我們招攬人才到香港讀醫。全世界最知名的大學,它們的第一學位本科的畢業生,特別是修讀與生物醫學學科有關的,都是我們招攬人才的其中一個途徑。而在招聘教職員、教授方面,我們強調它會有多途徑招聘,特別是向全世界招攬人才,這方面我們看到科技大學過往有很多優勢。

  另外,在科研方面我們亦看到科技大學的科研成果,雖然它現時未有醫療方面的教學,但它在生命科學方面、人工智能、大數據方面都有很多強項,科技大學在人工智能以至大數據,或在某些生命科學,例如腦神經科學的發展,亦有相當高的成就,我們希望能夠在這方面幫助它,醫學院的發展會有助它將這些優勢應用至生命醫學臨床方面。

記者:做這個決定的時候,當中有沒有分歧?剛才說到不是按「打分制」或者不是簡單用票數去決定,但其實當中專家之間會不會有分歧?可能有其他選擇?可否交代一下其實在決定、決策過程有沒有爭議?另外,關於收生安排,說到有機會收到非本地生,其實早前說過不會為非本地生定居港年期,即居港工作年期,但外界有聲音擔心有些學生如果是非本地生,他們畢業後未必懂得說廣東話,或者可能跟病人交流上有些阻礙,推出課程之後會不會要求畢業生要懂得說廣東話?

教育局局長:就非本地生收生要求或醫學院課程,剛才盧醫生已提到,院校除培育醫療人才,同時也進行科研。來港的非本地生亦明白,我們希望培養能服務香港醫療系統,以及貢獻香港醫學教育創新(的人才),因此在語言方面,我相信大學安排課程時會考慮這一點。至於畢業生留港,現時無論甚麼學科,我們均鼓勵非本地學生留港工作,因此我們設有IANG計劃,即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提供24個月簽證,這安排亦適用於這個新學科。

醫務衞生局局長:我補充一下,我在醫學院工作相當長的時間,其實醫學教育有其獨特地方,因爲醫學很多時我們要面對病人,所以語言的溝通能力絕對是有需要的。我們明白香港大部分人說廣東話,我們亦要知道也有很多人說其他語言,包括普通話、英文,特別是以香港這麽國際化的城市,其實在很多方面我都希望我們的專業人員,特別是醫療人員能夠做到兩文三語。現有兩間醫學院在收生方面對語言都有一個要求,而第三間醫學院亦會在這方面作出一些適應,在入學時可能會有一定的要求,在課程內亦會有針對語言溝通能力,因爲溝通其實在醫學課程中是一個重要的元素。

  至於你提到在評審過程中專家組有沒有分歧,我再次重申強調,三間大學提出的方案都是非常精細,也有很多創新的地方,有些我們也未曾想過。不只是專家有分歧,我自己也曾經「腦交戰」。在看三間大學提出的方案時,特別是十個準則,一定會出現某些準則是A大學優勝,有些是B大學優勝,有些是C大學優勝,這是無可避免的。但通過大家討論,更加重要的是我們要跟三間大學作實際溝通,它們提出文字上的建議書,是需要進一步跟它們細化和了解實際情況,所以整個討論是基於專業和總體全面而作出最後的判斷。

(請同時參閱談話內容的英文部分。)
 
2025年11月18日(星期二)
香港時間18時54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