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衞生署呼籲市民響應「世界抗菌素耐藥性關注周」善用抗生素
***************************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中心)今日(十一月十八日)呼籲醫護人員及市民共同採取行動,對抗抗菌素耐藥性,以響應二○二五年「世界抗菌素耐藥性關注周」。抗菌素是用於治療感染的藥物,其中包括專用於對抗細菌感染的抗生素。抗菌素耐藥性,是指微生物(如細菌、病毒)適應了在有抗菌素的環境下生長,對過去有效的藥物不再有反應。濫用和不當使用抗生素的行為是導致耐藥性問題的主因。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應對抗菌素耐藥性,於二○二二年發表第二份《香港抗菌素耐藥性策略及行動計劃》(《行動計劃》),為二○二三年至二○二七年制訂應對抗菌素耐藥性威脅而採取的策略,工作措施包括檢討和更新名為《效果》的抗菌素指引,並推廣該指引以供醫生基於實證為病人處方抗菌素。
世界衞生組織(世衞)將每年十一月十八日至二十四日定為「世界抗菌素耐藥性關注周」,今年的主題為「立即行動:守護當下,保障未來」。
中心顧問醫生(抗菌素耐藥性)馬紹強醫生說:「抗菌素耐藥性是全球最嚴峻的公共衞生挑戰之一。當細菌或病毒產生耐藥性,將導致感染變得更難甚至無法治愈。於二○二一年,全球約有471萬人的死亡與抗菌素耐藥性細菌有關。若不採取行動,預計到二○五○年,每年相關死亡人數將達822萬。而世衞估算二○二○至二○三○年間,本港將有18 433宗死亡個案與抗菌素耐藥性相關。為了讓市民更具體感受這些統計數字背後反映的是受影響的生命,中心製作了影片,邀請一位本地的倖存者現身說法,親述抗菌素耐藥性如何讓他險些喪命,突顯了這並非遙不可及的全球議題,而是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的威脅。」
更新抗菌素指引供醫生參考
————————————
政府將繼續全面推動《行動計劃》,以「一體化」方針整合人類、動物及環境衞生的工作。
馬紹強醫生說:「今年六月,中心推出第六版《效果》,就不同感染情況提供用藥建議,讓全港醫生為住院病人處方抗菌藥物時作為參考。中心並透過專業論壇及發信,向醫生推廣參考《效果》適切處方。同步更新的流動應用程式(二○二五年九月版)已於iOS及Android平台上架,方便醫護查閱。」
他指出,不論公營或私營的醫院亦已推行「抗生素導向計劃」,最新監測數據顯示抗菌素處方模式有所改善:本港「謹慎使用類」抗菌素(世衞認定為較大機會引發耐藥性的抗菌素)佔全港抗菌素的供應量,從二○一六年的40.3%降至二○二四年的34.6%,顯示醫生相對較少處方廣譜抗生素,有助應對抗菌素耐藥性的問題。
加強打擊非法銷售抗菌素
———————————
為保障抗菌素的效用,衞生署積極加強打擊非法銷售抗菌素。監測數據顯示社區藥房抗菌素批發供應量從二○一六年的18.5%持續下降至二○二四年的3.4%。此外,在中心不斷加強公眾教育,市民對耐藥性認知有所提升。根據中心於二○二四年進行的調查顯示,市民對「抗生素耐藥性」的認知度達70.9%;絕大部分(96.3%)市民表示,最近使用的抗生素經醫生處方,反映正確用藥意識提升。此外,長者群組對耐藥性的認知度亦有所進步,充分彰顯宣傳的成效。
然而,調查亦發現約四分之一受訪者(25.6%)不知道進食生或未經煮熟食物會增加微生物感染風險(包括耐藥性細菌)。此外,即食食品中的耐藥性細菌呈上升趨勢。根據中心委託機構進行檢測所得的數據,超廣譜β-內酰胺酶耐藥性腸道桿菌(一種耐藥性細菌)在即食食品樣本中的檢出率從二○一八/一九年度的5.9%上升至二○二三/二四年度的13.3%,其中供生吃的即食蔬菜(36.7%)、滷味(20.0%)、預先切開的水果(16.3%)及燒味(14.3%)的上升尤其顯著。
中心呼籲市民遵照以下建議,與醫護人員合力消弭抗菌素耐藥性的問題:
• 抗生素僅對細菌感染有效,而對病毒性感染(如流感、2019冠狀病毒病)則無效。若有上呼吸道感染,應就醫,切勿自行到藥房購買抗生素服用;
• 不要向醫生要求抗生素。只有在醫生建議下,才服用抗生素,並須完成整個療程。即使症狀有所改善,也不應自行停用抗生素;
• 留意和遵循藥物袋上註明的注意事項,採取適當的感染控制措施,例如經常保持手部衞生、出現呼吸道症狀時佩戴外科口罩、妥善消毒和覆蓋所有傷口,以防止服用抗生素時耐藥菌以「人傳人」方式傳播;
• 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和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以預防繼發性細菌感染,從而減少使用抗生素,避免出現抗菌素耐藥性;
• 注意從即食食品中感染抗藥性細菌的風險。服用抗生素或抗酸劑的人,以及高危人士(例如孕婦、嬰幼兒、長者和免疫力弱的人),應避免食用生或未經徹底煮熟的即食食品;及
• 在廚房處理食物時,應保持良好的衞生習慣,減少耐藥性細菌交叉感染的風險。
觀賞耐藥性感染倖存者故事影片,請瀏覽網頁。有關抗菌素耐藥性詳情,請瀏覽衞生防護中心專題網站和Facebook專頁。
完
2025年11月18日(星期二)
香港時間11時2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