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局長在重慶出席2025年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活動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市長論壇致辭(只有中文)(附圖)
**************************************************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很高興來到重慶,出席今年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活動。今年的活動主題「人民城市 智繪未來」,展示出中國城市發展的任務,是以人為本,建設創新、宜居、智慧、安全和包容的現代化城市。去年,我在美麗的臨海城市威海,與大家分享了香港建造新開發區的經驗。今年來到充滿魅力的山城重慶,我希望與大家分享香港城市裏面「舊」的部分。我會利用三個案例與各位分享我們把「舊」的部分現代化的進程中的三個「新」。
(一)新思維推動市區更新
第一個「新」,是新思維。跟許多已發展的城市一樣,香港老舊樓宇增長的速度遠比重建快。目前我們的私人樓宇年齡達到50年或以上的大概有一萬幢,佔所有私人樓宇總數的百分之二十,主要集中在人煙稠密的巿區地段。一直以來,特區政府透過法例及行政措施採取重建和復修雙軌並行的市區更新政策。在重建方面,我們透過一個由政府利用法例成立的市區重建局,由二○○一年到今天,開展了超過80個市區更新項目,當中包括重建、保育、活化和改造等。但是面對香港樓宇老化的問題,我們需要突破思維,打破限制。
首先,我們不再局限於在市區中心地帶的重建和原區調遷,而是利用我們正在着力推動的新發展區的土地來鼓勵推動香港老區的重建工作。我們現正在香港打造一個佔香港面積三分之一的新發展區,我們稱它為北部都會區。在裏面我們會預留部分住宅用地,讓市區重建局籌劃重建項目時,為受影響的業主提供替代單位,作為其中一個補償方案。當然,怎麼吸引習慣於老舊社區生活的老百姓到新的區域生活,為他們重塑一個他們熟悉的社區環境,是一個挑戰。我們期待向內地城市,以及世界的其他城市學習。
另一方面,我們要加大力度鼓勵市場上的企業進行併購及重建項目。老舊區域早年容許的容積率一般比較高,隨着時代進步,我們對宜居度也有提高要求。如果老舊樓宇要重建的話,在原址未必可以容許從前這麼高的容積率,所以我們最近提出為了吸引開發商進行重建工作,我們容許他們把原有的土地,在重建的時候還沒有盡用的容積率,可以轉移到其他地區使用。我們甚至提出加送百分之二十的容積率,也容許他們把這個加送的部分轉換成資金使用。
這些新措施打破了我們從前的政策思維與限制,更好推動我們的市場參與重建。
(二)新舊融合推動九龍東轉型
第二個「新」,是新舊融合推動城市轉型。舉個例子,香港九龍東地區本來是一個工業基地。隨着香港製造業的基地北移,這區域的功能大為不同,加上舊啟德機場的搬遷,為九龍東締造新發展的機遇。透過重新規劃、政策導引和社區營造,九龍東現在已經從傳統工業區蛻變成為優越的核心商業區。
區內的商業樓面面積在過去十多年翻了一翻,新的樓面面積主要來自私人市場的工業大廈活化及重建。作為第二個核心商業區,這裏的租金也比較相宜,為進駐香港的企業提供多元的選擇。我們也把握了轉型的機遇,為這個九龍東區域建設多項文化、藝術、體育及旅遊的項目,包括在今年三月開幕,現已成為香港另一個地標,吸引源源不絕的各項盛事活動的啟德體育園,以及很快就會正式啟用的東九文化中心。我們現在看到老百姓及訪客來到這個地區的時候,除了感受這個地區的「新」,他們也喜歡發掘這個地區裏面的「舊」,走進老街的歷史,品嚐老店的風味。
(三)香港新海濱發展
而第三個「新」,是為香港的海濱注入新的動力。我們美麗的維多利亞港是香港標誌性的資產。香港城市演變的過程中,聯繫着過去、現在與未來,這個港都一直在見證我們的變遷。濱海長廊的建設與變化是城市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實踐,我們強調先駁通、後優化,讓老百姓可以早日享受使用維港兩岸的濱海。我們估計到二○二八年,維港兩旁的濱海長廊長度將延長至34公里。除了臨海的貨運碼頭、私人房產的部分,其他的維港濱海基本駁通。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強調依法依規。我們嚴格規管在維港推行大型的填海工程,同時我們為有利於市民享受海濱的小規模填海工程,比方碼頭、長廊,我們拆牆鬆綁。
第二方面,我們也重視與公眾的討論,達成共識。我們在部分濱海長廊採用開放式的公共空間管理模式,打造以人為本的海濱共享空間。我們突破傳統管理框架,設有共享徑的海濱,讓跑步、自行車、滑板、閒坐、寵物同樂等活動在同一個賽道各適其適,展現現代化治理中包容共融的價值追求。
最後,我希望以一段短視頻總結今天的分享,請大家觀看。
再次感謝大家,也感謝各位嘉賓。我在此祝願今天的研討會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完
2025年10月28日(星期二)
香港時間18時06分
香港時間18時0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