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二十一題:地區康健中心
**************
  以下是今日(十月二十二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陳凱欣議員的提問和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的書面答覆︰

問題:

  政府於二○一九年起開始在全港18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和地區康健站(統稱「康健中心」),提供慢性疾病篩查和管理,以及精神健康評估等服務。據悉部分康健中心的營運服務合約已陸續約滿,而基層醫療署亦已重新招標。政府於今年三月二十六日回覆本會議員質詢時表示,基層醫療署已調整康健中心的營運服務合約,包括調整服務目標分類,並在與營運機構簽訂新營運服務合約或續約時,加入新的表現評估指標,並正逐步加強康健中心的表現監察機制,以評估各所康健中心的表現。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過去五年,每所康健中心在調整其營運服務合約前落實服務目標的情況分別為何,以及政府為未達標的康健中心提供何等協助或跟進;

(二)根據調整後的營運服務合約及表現監察機制,現時每所康健中心落實(i)服務目標、(ii)表現評估指標及(iii)表現監察機制下不同監察範疇的情況分別為何;政府有否制訂時間表定期檢視康健中心落實第(i)至(iii)項的情況,並按相關檢視結果向康健中心提供適切協助或跟進;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三)自第一所康健中心成立至今,曾約滿的康健中心名單為何,包括其中(i)獲得續約,以及(ii)須重新公開招標的康健中心名單,以及相關康健中心未獲續約的原因;

(四)自第一所康健中心成立至今,每所康健中心每年(i)物理治療、(ii)職業治療、(iii)營養服務,以及(iv)藥劑服務的使用人次分別為何;自政府於今年一月起新增專屬護士診所及專職醫療服務以來,有關服務的每月平均使用人次分別為何;

(五)鑑於三所康健中心於去年八月十五日起推行「健康心靈先導計劃」(該計劃),至今共為多少名市民進行精神健康初步評估,當中有多少名參加者分別獲轉介接受低密度心理治療和轉介至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進行跟進;有否統計,在完成該心理治療的參加者中,有多少名再度透過該計劃接受心理治療,或尋求其他公營心理治療服務;

(六)鑑於該計劃是以試行性質由去年八月至明年一月運作18個月,現距離該計劃結束尚餘不足半年,政府有否就該計劃進行階段性評估;如有,詳情為何;及

(七)政府會否考慮在康健中心的營運服務合約中,加入更多服務目標分類,例如提供社區藥房、驗眼服務,以及情緒健康支援等;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及所涉的困難為何?

答覆:

主席:

  作為基層醫療健康資源樞紐,地區康健中心和地區康健站(統稱為康健中心)提供包括慢性疾病篩查及管理、家庭醫生配對、健康推廣、健康風險評估和社區復康等服務。

  就陳凱欣議員提問的各部分,經諮詢基層醫療署後,現回覆如下:

(一)、(二)、(三)及(七)基層醫療署對每間康健中心均設有設施和服務要求,載列於營運服務合約中,包括主要人員的資歷和相關經驗、設立附屬中心/服務點的地區和數目、中心人手編制,以及服務量目標等。康健中心營運機構須根據營運服務合約提供服務。基層醫療署一直監察、評核營運機構的工作,並適時向營運機構提出改善建議,如建議增加外展服務、加強社區宣傳與推廣等。基層醫療署會在考慮續約時將相關評核結果納入考慮,以鼓勵營運機構持續提升服務水平。如營運機構未能履行合約要求,政府亦有權終止營運服務合約。

  三年新冠疫情無可避免影響康健中心的籌備和開展,以及啓用後招募會員和提供服務的進度,而在起步階段的康健中心亦需要營運一定時間方能提升會員數目及服務量。隨着新冠疫後復常,以及康健中心達到「18區全覆蓋」後,康健中心已逐漸在社區建立初具規模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網絡。康健中心協助推廣「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慢病共治計劃」)以強化「一人一家庭醫生」概念,並透過今年新設立的三間「樂妍站」加強婦女健康相關的推廣和教育,進一步擴闊社區基層醫療網絡。政府正分階段擴展《基層醫療指南》以涵蓋更多專職醫療人員(現時西醫、牙醫、執業中醫師、職業治療師和物理治療師已有分支名冊),以推動跨專業團隊為市民提供全面的基層醫療服務。

  截至二○二五年六月三十日,康健中心的累計會員人數已經超過42萬名。為強化康健中心統籌社區基層醫療服務及個案經理的角色,基層醫療署已調整康健中心的營運服務合約,包括調整服務目標分類,如為市民配對家庭醫生和提供護士診所服務,以配合康健中心服務優化。經過調整合約要求及康健中心運作累積經驗後,各康健中心的服務人次亦持續增加(見附件一)。所有康健中心於二○二四至二五年度均符合服務量目標要求。 

  地區康健中心營運服務合約的首營運期為營運日起計三年及另附帶可續約三年條款;而地區康健站營運服務合約的首營運期為三年及另附帶可多次延長營運期限的條款。基層醫療署會按合約條款,於首營運期完結前並視乎營運機構的表現,安排續約或進行公開招標物色營運機構。自第一間康健中心開始營運至今,所有首營運期已完結的康健中心均已獲續約或延長營運期限。其中,葵青地區康健中心獲續約後,其共六年(三年首營運期加三年續約期)的合約期限已屆滿,因此基層醫療署已經重新公開招標,並已批出營運服務合約。另外,為擴充個別地區康健站(包括中西區、油尖旺、東區)為地區康健中心,基層醫療署已經公開招標,並已批出營運服務合約。

  由於過往營運服務合約所定的目標主要着重服務量,隨基層醫療服務模式和規模持續發展和演進,基層醫療署已在訂立新營運服務合約或續約時,更新服務目標分類,涵蓋藥物諮詢服務、新會員參加「慢病共治計劃」的指標、精神健康推廣及教育等,並會就主要服務目標進行重點監察。基層醫療署會因應各區新建地區康健中心工程進度或現有營運服務合約期限,與營運機構簽訂新營運服務合約或續約。現時,九間地區康健中心(包括中西區、油尖旺、東區、葵青、深水埗、屯門、黃大仙、元朗及南區)的營運機構已簽訂新營運服務合約或續約。

(四)基層醫療署對每間康健中心均設有第一類和第二類服務目標要求(註一),當中已包括不同專職醫療服務人次(物理治療、職業治療、營養服務,及藥劑服務的服務人次)。各康健中心的服務模式視乎各區的服務需求亦會有所不同,因此,基層醫療署會根據服務合約條款內的第一類及第二類服務目標,監察各康健中心營運機構的表現及達標情況。有關各康健中心的第一類及第二類服務截至二○二四至二五年度的累計服務人次見附件二。

  政府在二○二五年一月二十日透過策略採購,增設「慢病共治計劃」專屬護士診所及專職醫療服務,為「慢病共治計劃」的參加者提供涵蓋範圍更廣、連貫性更好的醫療服務。截至二○二五年九月三十日(臨時數據),約有11 800人次已接受相關專屬護士診所及專職醫療服務。
 
服務 已接受服務人次
護士診所 8 400
視光師 2 500
物理治療師 100
營養師 700
總數 11 800
註二:數字調整至最接近的百位數,因此單項總和未必與總計相同。

(五)及(六)現時三間康健中心(屯門地區康健中心、油尖旺地區康健站和東區地區康健站)自二○二四年八月推出「健康心靈先導計劃」,試行在社區層面為市民提供免費精神健康評估和安排跟進。

  「健康心靈先導計劃」目前成效良好。截至二○二五年九月三十日,三間指定的康健中心已為約30 500名市民進行先導計劃的精神健康初步評估。經初步評估後,有輕微抑鬱或焦慮症狀的會員會獲建議到與先導計劃同區的服務提供機構(服務機構),由曾接受精神健康培訓的心理健康主任跟進。加上透過服務機構舉辦的活動參與先導計劃的市民,共有約4 900位完成進一步評估。適合和同意接受治療的參加者中,約有1 700位正接受/已完成低密度心理治療,當中約有180位需轉介至專科或高密度精神健康服務(例如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跟進。另外,在完成低密度心理治療的參加者中,按服務數據顯示並沒有參加者再度透過計劃接受治療。

  如《行政長官2025年施政報告》所述,政府會於二○二六年增加六個康健中心作為試點(即共於九間康健中心),由具備心理學或輔導學等學歷背景及訓練的人員提供跟進服務。為確保「健康心靈先導計劃」順利進行,基層醫療署已成立工作小組,負責持續推行有關計劃。

註一:第一類服務包括健康推廣/教育。第二類服務包括健康風險因素評估、糖尿病及高血壓篩查、慢性疾病管理、社區復康及婦女健康服務。
 
2025年10月22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9時20分
即日新聞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