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十二題:精神健康的支援
**************
問題:
有意見認為,近年來學業、家庭及人際關係等壓力,加上不斷改變的社會環境,令青年出現精神健康的問題越來越普遍。據報有研究更指出,在15歲至24歲人口中,有多達16.6%的受訪者出現精神健康問題,但他們大多並未尋求協助。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過去三年,每年公營醫院的精神科專科門診的兒童及青年新症及覆診個案數目,以及佔整體個案數目的百分比分別為何,並按涉及青少年的年齡組別(即六歲以下、六歲至12歲以下、12歲至18歲以下、19歲至24歲以下,以及25歲至29歲);有關新症個案的平均輪候時間為何;
(二)自「情緒通」18111精神健康支援熱線啓用至今,每年共接獲多少宗求助個案,其中透過該熱線作出轉介及獲支援的個案中,有多少宗涉及30歲或以下的青年;
(三)現時全港共有多少名具備精神健康資歷及曾接受相關培訓的基層醫生、輔助醫療人員及相關人士能在社區層面為青年提供識別、介入及初步提供心理治療的工作;當局現時在社區層面向在校及在職青年提供的精神健康支援措施,以及其成效分別為何;
(四)鑑於有意見指出,儘管近年學校和社區增加了青年在精神健康上的預防、評估及介入服務,惟有關服務很多時透過不同計劃及平台推出,青年要認識有關計劃並作出求助並不容易,當局會否考慮為青年提供一個結合地區支援的一站式服務平台,令青年更易作出諮詢、求助及獲得支援;及
(五)當局有何針對青年群體的措施,以減少有精神健康問題的青年因精神病患者被污名化而未有向外求助的問題?
答覆:
主席:
政府非常重視市民的精神健康。政府透過教育局、醫務衞生局(醫衞局)、衞生署、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勞工及福利局(勞福局)、社會福利署(社署)、非政府組織和社區內其他持份者之間的協調和合作,採用一個綜合模式推廣精神健康,為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包括兒童及青少年)提供跨專業及跨界別的服務,包括精神健康的促進、預防、及早識別、介入、治療和康復服務,以及社區支援。
就梁毓偉議員的提問,經諮詢衞生署、教育局、醫管局、勞福局和社署後,現綜合回覆如下︰
(一)醫管局的精神科專科門診診所實施設有既定的新症分流制度,以確保病情緊急並需要及早診治的病人獲得優先跟進及治療。新轉介個案通常先由護士甄別,再經有關專科醫生覆核,然後分為第一優先(緊急)、第二優先(半緊急)和例行(穩定)類別個案。一般而言,有急切醫療需要的病人(如有嚴重暴力傾向或自殺傾向的患者),精神科專科門診會為他們安排第一優先(緊急)類別個案跟進,以確保他們能在合理的時間內盡早得到診治。於輪候期間,如病人的精神狀況有變,可返回所屬的精神科專科門診再次接受評估以判斷是否需要提前診期,或到急症室求診。
醫管局會繼續加強精神科專科門診的服務,改善緊急個案及半緊急個案的新症輪候時間,包括增加診症名額;亦會增強精神科護士診所的服務,讓患者在輪候專科門診或覆診期間亦會獲得跟進。
下表列出二○二二/二三年度、二○二三/二四年度及二○二四/二五年度醫管局精神科專科門診(臨床)首次就診人次,覆診人次及總人次:
二○二二/二三年度
年齡組別 | 精神科 專科門診(臨床)首次就診人次 |
佔精神科專科門診(臨床)首次就診人次的 百分比 |
精神科 專科門診(臨床)覆診人次 |
佔精神科專科門診(臨床)覆診人次的 百分比 |
精神科 專科門診(臨床)就診總人次 |
佔精神科專科門診(臨床)就診 總人次的 百分比 |
0-5歲 | 2 714 | 6% | 3 788 | <1% | 6 502 | 1% |
6-11歲 | 5 637 | 13% | 48 614 | 5% | 54 251 | 6% |
12-18歲 | 3 814 | 9% | 67 609 | 7% | 71 423 | 7% |
19-24歲 | 1 775 | 4% | 38 695 | 4% | 40 470 | 4% |
25-29歲 | 1 552 | 4% | 35 199 | 4% | 36 751 | 4% |
30歲或以上 | 26 395 | 63% | 731 407 | 79% | 757 802 | 78% |
總數 | 41 887 | 100% | 925 312 | 100% | 967 199 | 100% |
二○二三/二四年度
年齡組別 | 精神科 專科門診(臨床)首次就診人次 |
佔精神科專科門診(臨床)首次就診人次的 百分比 |
精神科 專科門診(臨床)覆診人次 |
佔精神科專科門診(臨床)覆診人次的 百分比 |
精神科 專科門診(臨床)就診總人次 |
佔精神科專科門診(臨床)就診 總人次的 百分比 |
0-5歲 | 3 332 | 7% | 3 740 | <1% | 7 072 | 1% |
6-11歲 | 5 579 | 12% | 47 791 | 5% | 53 370 | 5% |
12-18歲 | 4 136 | 9% | 73 477 | 8% | 77 613 | 8% |
19-24歲 | 2 007 | 4% | 40 683 | 4% | 42 690 | 4% |
25-29歲 | 1 606 | 4% | 35 090 | 4% | 36 696 | 4% |
30歲或以上 | 28 032 | 63% | 733 485 | 79% | 761 517 | 78% |
總數 | 44 692 | 100% | 934 267 | 100% | 978 959 | 100% |
二○二四/二五年度
年齡組別 | 精神科 專科門診(臨床)首次就診人次 |
佔精神科專科門診(臨床)首次就診人次的 百分比 |
精神科 專科門診(臨床)覆診人次 |
佔精神科專科門診(臨床)覆診人次的 百分比 |
精神科 專科門診(臨床)就診總人次 |
佔精神科專科門診(臨床)就診 總人次的 百分比 |
0-5歲 | 3 075 | 7% | 4 266 | <1% | 7 341 | 1% |
6-11歲 | 6 052 | 13% | 49 022 | 5% | 55 074 | 5% |
12-18歲 | 5 215 | 11% | 82 264 | 8% | 87 479 | 9% |
19-24歲 | 2 153 | 5% | 45 659 | 5% | 47 812 | 5% |
25-29歲 | 1 648 | 4% | 36 306 | 4% | 37 954 | 4% |
30歲或以上 | 28 671 | 61% | 759 956 | 78% | 788 627 | 77% |
總數 | 46 814 | 100% | 977 473 | 100% | 1 024 287 | 100% |
註:
(一)年齡組別按病人截至相關年度六月三十日的年齡計算。
(二)由於四捨五入及總數包括年齡不詳的病人,各項數字相加後未必等於總數。
醫管局於專科門診實施分流制度,因應病人的臨床情況,決定病人在專科門診就診的先後緩急。醫管局沒有按年齡組別劃分專科門診新症輪候時間的統計數字。
下表列出二○二二/二三年度、二○二三/二四年度及二○二四/二五年度醫管局第一優先(緊急)類別、第二優先(半緊急)類別及例行(穩定)個案的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及成人精神科專科門診新症數目,以及輪候時間中位數(第50個百分值):
二○二二/二三年度
第一優先類別 | 第二優先類別 | 例行類別 | ||||
新症數目 | 輪候時間中位數(星期) | 新症數目 | 輪候時間中位數(星期) | 新症數目 | 輪候時間中位數(星期) | |
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 | 206 | 1 | 959 | 3 | 13 089 | 73 |
成人精神科 | 1 846 | 1 | 6 419 | 3 | 19 105 | 18 |
二○二三/二四年度
第一優先類別 | 第二優先類別 | 例行類別 | ||||
新症數目 | 輪候時間中位數(星期) | 新症數目 | 輪候時間中位數(星期) | 新症數目 | 輪候時間中位數(星期) | |
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 | 190 | 1 | 1 107 | 2 | 13 078 | 77 |
成人精神科 | 1 869 | 1 | 6 121 | 3 | 18 877 | 19 |
二○二四/二五年度
第一優先類別 | 第二優先類別 | 例行類別 | ||||
新症數目 | 輪候時間中位數(星期) | 新症數目 | 輪候時間中位數(星期) | 新症數目 | 輪候時間中位數(星期) | |
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 | 173 | <1 | 1 082 | 2 | 13 607 | 77 |
成人精神科 | 1 529 | 1 | 5 948 | 3 | 19 426 | 21 |
註:由二○二二年十月一日起,綜合診所被納入精神科專科門診診所的新症輪候時間。
鑑於二○二○年初香港出現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醫管局調節其服務以應對疫情。故在比較相關年度的醫管局服務量時,亦應將以上情況納入考慮當中。隨着各項防疫措施於二○二三年年初撤銷,醫管局服務已逐步回復正常。
(二)醫衞局推出「情緒通」18111精神健康支援熱線(「情緒通」),每日二十四小時一站式支援受情緒困擾的人士,為來自任何背景、任何年齡的市民提供情緖及精神健康支援,並因應個別來電者的需要提供服務資訊或轉介到適切的服務機構。
自二○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啓動至二○二五年九月三十日,「情緒通」共接聽約208 000宗來電(即平均每日約330宗來電),提供即時支援,並轉介了510宗個案予社署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綜合社區中心)、社署照顧者支援專線、醫管局精神健康專線及其他非政府機構,其中23宗屬較緊急個案,需要即時轉介警方跟進。在願意透露年齡的來電者中,11歲或以下、12至17歲、18至24歲及25至34歲人士分別佔約<1%、4%、9%及18%,而在轉介個案中,其相應比例則分別約為0%、2%、6%及22%。
(三)至(五)政府以綜合和跨專業模式提供精神健康服務,跨專業團隊包括醫生、護士、臨床心理學家、醫務社工和職業治療師等,在社區層面為青年提供精神健康相關支援。由於涉及眾多相關人員,而他們通常需要支援多項服務,因此無法獨立計算在社區層面為青年人提供精神健康支援所涉及的人力資源。
政府因應在校及在職青年的精神健康需要,在社區層面推出多項措施,以便有效幫助各群組應付其特定精神健康需要。
政府於二○二四年八月起,在三個地區康健中心/站推出了「健康心靈先導計劃」,為18歲或以上的會員提供免費的精神健康初步評估。被初步評估為有輕微抑鬱或焦慮症狀的會員將獲建議前往同區服務機構,由受過精神健康培訓的心理健康主任進行跟進,提供進一步情緒評估及低密度心理治療。根據《行政長官2025年施政報告》,政府計劃於二○二六年增加六個中心,提供更全面的後續服務。
此外,社署自二○一○年起在全港設立24間綜合社區中心,為精神復元人士、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服務對象已擴展至15歲以下中學生)及其家人、照顧者和區內居民,提供由預防以至危機管理的一站式、地區為本的社區精神健康支援服務。為應對邊緣和隱蔽青少年的需要,政府於二○一八年起津助非政府機構設立五支網上青年支援隊,主動在網上平台搜尋並接觸邊緣和隱蔽青少年,以在線及離線模式適時提供介入、諮詢、支援,輔導和跟進服務。社署亦通過青少年情緒健康網上支援平台「Open噏」,為有情緒困擾及即時危機的青少年提供24小時即時網上輔導服務,讓他們可以隨時隨地得到適切的支援。另外,教育局的一站式學生精神健康資訊網站「校園‧好精神」除了提供有關提升學生精神健康的多元化資訊外,網站載有相關的社區資源和求助熱線,以協助學校、學生及家長更深入了解有關精神健康的資訊、服務和求助渠道。
在精神健康的宣傳和公眾教育方面,政府已推行「陪我講Shall We Talk」精神健康推廣及公眾教育計劃。計劃目標旨在提升公眾對精神健康推廣的參與程度;提高公眾對精神健康的了解並鼓勵巿民及早尋求協助;及減低公眾對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的誤解及歧視。「陪我講Shall We Talk」亦通過一站式網站,不同媒體專頁及線下活動等方式傳遞有關精神健康的訊息。為了接觸更多青年人,該計劃於各區中小學及大專院校舉行巡迴活動,又在社交媒體平台播放分享短片,鼓勵公眾正視精神健康,推廣精神健康信息。
如上述提及,政府已推出多項針對精神健康的工作,並推行三層應急機制,即預防、識別、介入及治療,支援青年精神健康。這些需要政府、社會和家庭等的共同努力,以減少污名化的影響,鼓勵青年在面對精神健康問題時積極尋求幫助。
完
2025年10月22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9時42分
香港時間19時4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