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舉行會議
**************
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今日(十月十六日)舉行會議,聽取發展局介紹《行政長官2025年施政報告》中與該局有關的主要措施,以及龍鼓灘填海和重新規劃屯門西地區的擬議計劃。
委員支持政府持續有序造地,提供穩定土地供應以滿足香港的經濟及社會需要,以及政府提出的創新措施,回應市場情況及業界與專業團體的意見及需要。主要措施包括:
(一)持續有序造地:未來十年熟地預測完成量將達到約2 600公頃,當中約七成來自北部都會區,而今個財政年度產出約150公頃的熟地的目標,預計可以達到。政府亦會繼續推進各個造地項目,包括龍鼓灘、將軍澳第137區和第132區,以及東涌新市鎮擴展。
(二)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設立一個新的高層次決策架構,即由行政長官領導的北都發展委員會,以及下設的三個工作組:發展及營運模式設計組、大學城籌劃及建設組,以及規劃及發展工作組。其他旨在加快北部都會區發展的主要措施包括訂立專屬法例以簡化法定程序,成立法定園區公司及專項撥款渠道,以及加快審批及收地與賠償。政府亦會透過採用分階段的發展模式、靈活計算地價及批出租約的安排等,精簡行政程序及拆牆鬆綁,以及促進投資和公私營合作。上述部分措施亦適用於整個香港。
(三)助力產業發展:政府會推行一系列措施以推動產業發展,包括「城中學舍計劃」,促進市場增加學生宿舍供應,鞏固香港作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地位;推動遊艇泊位建設項目,以配合發展遊艇經濟;豐富鄉郊生態遊體驗;及分階段統籌美化蘭桂坊和附近街道的相關工作。
(四)市區更新及釋放市區工業用地:為加速市區更新以應對樓宇老化問題,政府以新思維提出三項措施,即預留北部都會區內新發展區的三幅土地予市區重建局興建新的樓換樓計劃下的新單位;放寬地積比率轉移安排,容許跨區轉移未用盡的地積比率至北部都會區或其他地區,以及在七個指定區域為私人重建項目推出增加地積比率措施,並容許將增加的地積比率轉為金額用作抵銷北部都會區或其他地區項目的補地價。此外,政府將展開新一輪工業用地研究,探討活化工廈計劃的未來路向。
(五)減低建造成本:為降低建造成本並提升效率,政府會為大型發展工程簡化審批流程,並設立專責單位分類加快工務工程;放寬私人發展項目停車場總樓面面積豁免安排;推出各項成本管控措施,包括推出成本管控數碼平台、檢視建造標準及要求、試行中央集中採購等。
委員贊同加快北部都會區發展的措施,尤其是設立由行政長官主持的高層次委員會與三個工作組,以及推出專屬法例。委員建議提早與業界、專業團體及其他持分者進行充分諮詢,並認為北部都會區的軟件同樣重要,例如提升地區的宜居程度、提供足夠的社區及文化設施、高效的交通配套及充足而多樣的就業機會。委員亦支持政府鼓勵市場提供更多學生宿舍的措施,並建議與教育機構及發展商更緊密合作,以回應他們的需要。委員支持有關簡化審批及鼓勵更多業界參與的措施,例如「按實補價」及更靈活批地的安排,並建議政府進一步與業界及持分者進行交流,以確保細節在落實時可行及回應發展商及用家需要。
委員支持加快市區重建的建議措施,以應對急速老化的樓宇群,建議政府考慮以更創新的模式鼓勵更多私人市場參與。委員亦認同政府為蘭桂坊進行的美化工程,並建議擴展至周邊的街道;邀請區內商店店主/營運者和專業團體更多參與及合作;優化行人通達性及加入長者友善設計。
政府會繼續聽取持份者的意見,包括業界及專業團體,以期在二○二六年年初起推出建議的措施。
委員亦備悉政府就龍鼓灘和屯門西的發展建議,普遍歡迎以「產業導向」為定位,把該區發展成為「智綠產業港」,發展四個核心產業,即綠色/新能源、先進建造業、循環經濟和現代物流業/內河碼頭,充分利用龍鼓灘和屯門西的策略性位置、廣闊臨海用地、以及便利的交通網絡,促進這些產業的增長,推動綠色及智慧化建設。有關建議可提供高達約301公頃的新發展土地(包括透過近岸填海造地約190公頃及重新規劃約111公頃現有土地)。此外,委員欣悉有關的發展建議可以提升龍鼓灘和屯門西整體環境和設施,並保留自然海岸線及有助促進城鄉共融。初步發展建議亦包括改善地區的道路交通連接,以滿足發展這些產業所帶來的額外交通需求。
委員建議政府考慮採用分階段的模式進行填海工程及推出不同的地塊,配合不同產業的需要及政策優次,例如不涉及填海的土地可先進行平整工程,讓業界能及早使用新土地,及時抓緊發展機遇。委員亦認為政府應考慮從公眾及持份者收集到的意見,就指定的地塊檢視整體規劃及仔細的土地用途。委員提醒政府應推展其他規劃中的道路工程,例如稔灣路及深灣路,以進一步優化有關發展建議的連接性。
政府會繼續與持份者交流,考慮委員以及早前進行公眾參與活動期間收到的意見,敲定有關土地用途建議,以制訂龍鼓灘和屯門西的建議發展大綱圖,目標在二○二六年內展開改劃和其他法定程序。
完
2025年10月16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22時3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