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五題:防止濫用人才入境計劃
****************
問題:
據報有部分人士透過人才入境計劃來港產子後便離開,其目的只為了讓子女取得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而非真正有意來港發展。有意見指出,有關做法不但有違人才政策原意,更為本港各項社會服務的資源規劃帶來不確定性。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在現行人才政策下,有否機制防止「以來港發展為名,產子為實」的情況;
(二)為避免大量雙非兒童(即父母均非香港永久性居民但在香港出生)的情況重現,政府有否考慮設立機制,要求來港人才及其受養人在本港公私營醫療機構預約分娩時,須簽署聲明文件確認其留港發展意向,或要求其提交證明文件(例如在港的工作證明或出入境紀錄),以確定其已達到一定的留港日數要求;及
(三)有否評估人才入境計劃對香港長遠人口規模及結構的影響,以精準調控社會福利、住屋、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的資源分配?
答覆:
主席:
作為國際人才樞紐,香港一直歡迎外來人才來港發展,藉以豐富本地人才庫。為應對人口高齡化及人力短缺的挑戰,本屆政府自二○二二年底推出了一系列「搶人才」措施,包括推行以高薪和高學歷人士為目標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計劃),以及優化多項現有計劃,至今已吸引超過24萬不同界別的全球精英來港發展。其中,高才通計劃反應踴躍,超過九萬人已經來港,而首批簽證到期的高才有逾半成功續簽,大多投身關鍵產業,收入可觀,展現強大市場競爭力。香港在國際管理發展學院最近發布的《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中躍升至歷來最高的第四位,成為亞洲之冠,足見人才政策路向正確且已見成效。
然而,成功吸引人才來港之後,如何「留人才」才是最大挑戰。政府除會繼續大力發展經濟及新興產業,提供有利環境讓本地及海外人才發展外,亦致力為人才提供所需支援,鼓勵他們落地生根,為香港發展作出貢獻。
就議員的提問,經諮詢醫務衞生局(醫衞局)、房屋局、教育局、入境事務處(入境處)和政府統計處(統計處)後,現答覆如下:
(一)及(二)正如我剛才提及,在全球人才競奪戰中,如何「留人才」是我們面對的挑戰。
經不同入境計劃來港的人才大部分都很年輕,七成在40歲以下,其中高才通計劃C類人才更幾乎全數在30歲或以下,他們正值事業打拼期,亦處於組建家庭的黃金年齡。政府的跟進調查顯示,來港人才考慮移居時其中一項非常重視的就是家庭因素,包括子女教育安排等。這反映「留人才」除發展機遇外,亦須兼顧人才家庭的整體需要,提供更全面的配套,加強人才及其家庭對香港的歸屬感。
外來人才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以高才通計劃為例,估計可為香港帶來每年約340億元的直接經濟貢獻,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約1.2%。我們希望視這些人才為香港的一分子,因而須照顧他們跟其他香港市民一樣的家庭需要,以促進他們在港安居樂業。
現行受養人政策已容許人才攜同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來港生活,我們亦歡迎人才在港成家生育,扎根香港。這些新力軍現在及日後都是本地勞動力的重要來源,有助改善人口結構,緩解本地人口老化和生育率偏低的結構問題,為香港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長期的人力支撐。
我必須強調,各項不同定位的人才入境計劃均設有清晰的申請資格與審批程序。現時法例下,任何人向入境處作出虛假申述或申報失實資料,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款15萬及監禁14年。入境處設有嚴謹有效的機制,就人才入境計劃的每宗申請進行嚴格審批,以確保只有符合獲批資格及相關入境政策的人士才獲准在港居留。申請獲批的都是香港希望吸納、具競爭力的人才。據我們觀察,仍未獲聘的人才都有興趣在港長遠發展,並未發現有人所謂「以來港發展為名,產子為實」的情況。
政府明白社會期望有限的公共資源用得其所。現時來港人才只佔香港整體人口很低比例,並無對本地資源構成壓力。醫衞局現時並無計劃因應市民獲得香港居民身分的途徑而就預約分娩服務實施不同的限制或要求。不過,勞工及福利局(勞褔局)會持續留意來港人才的落戶情況,包括蒐集有關人才在港生育的數據,以便相關政策局作出更完善的資源規劃。如發現有濫用人才入境計劃的情況,政府會採取適當措施。
(三)統計處和勞褔局會分別定期編製最新人口和人力推算,以掌握推算期內香港人口和人力需求的變化趨勢,從而為政府在不同政策及資源分配上的規劃提供基礎。現時兩項推算均會考慮主要人才入境計劃的影響。下輪人口普查將於二○二六年進行,而勞褔局亦正開展人力推算的中期更新工作,預計在二○二六年第四季公布結果。
各政策局會因應人口變化及人力資源最新趨勢,持續檢視所負責措施的執行情況及成效,例如:房屋局會密切留意各類房屋的供求情況,並按需要適時調整相應政策;醫衞局會繼續深化醫療體系改革,確保香港醫療體系行穩致遠;教育局會不時檢視教育政策,切合社會需要。
完
2025年10月15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3時56分
香港時間13時5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