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十五題:協助市民紓緩壓力
***************
問題:
近日有研究機構公布,根據死因裁判法庭的數據,去年香港每10萬人的自殺率估計為14.1,較二○二三年的13.5上升0.6,超出國際水平。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會否因應最新情況,加強在社區的精神健康和情緒支援服務,並加大在社交媒體的宣傳和教育力度,助力不同背景的市民紓緩壓力,令其求助有門;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二)據報去年25歲至39歲男性自殺率增幅最為明顯,其中28.6%自殺男性因債務、失業、賭博或商業失敗等財務問題而輕生,政府會否考慮與社區組織及專業團體合作,向男性群體提供針對性的諮詢服務,協助他們疏導情緒並擬定適切應對方案;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及
(三)據報近日有內地來港大學生疑遭電騙而墮樓輕生,政府會否考慮進一步加強與院校的合作,除提高學生對詐騙的防範意識外,也加強對海內外留學生的情緒支援服務,讓他們在港能專注學習,享受單純和正向的校園生活;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自殺涉及多項因素,例如情緒問題、個人健康、人際關係及財政狀況等,每宗個案均有不同,難以一概而論。政府非常重視預防自殺的工作,各決策局及部門、公營機構和社區內其他持份者以跨專業及跨界別合作的方式,提供多層次的支援,推動公共教育,識別較高風險群組並及早介入,為有自殺傾向的人士及其家屬提供適切的輔導和支援服務。
就議員的提問,經諮詢醫務衞生局(醫衞局)、教育局和保安局後,現答覆如下:
(一)及(二)
公眾教育與推廣
為提升公眾對精神健康的認識,促進正向心理健康文化,增強抗逆能力,各部門一直推行各項公眾教育與推廣活動,包括:
(i)勞工及福利局每年舉辦「精神健康月」,藉講座、展覽、社區活動及工作坊等提高市民對精神健康的關注,傳遞正面信息,鼓勵市民關注自身及身邊人的情緒健康;
(ii)社會福利署(社署)除了發放宣傳物品及播放短片外,該署轄下24間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綜合社區中心)亦定期舉辦不同類型的互助小組、工作坊、流動展覽等公眾教育活動,積極傳遞正向信息,推廣精神健康知識,鼓勵大眾以正面態度求助、及早關注精神健康需要,以提升公眾的抗逆能力。針對成年人(包括中年人士)因工作壓力、經濟負擔及家庭責任而面臨的精神健康挑戰,綜合社區中心亦有特別舉辦中年男士互助小組和工作坊;
(iii)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於二○二○年七月起推出一個名為「陪我講Shall We Talk」的持續精神健康推廣和公眾教育計劃,致力宣傳精神健康的正面信息,以提升市民大眾對精神健康的認識及關注,並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該計劃通過一站式網站(shallwetalk.hk)、社交媒體專頁、電視及電台節目、宣傳海報、線下活動(包括在大專院校、中小學舉行巡迴活動)等不同方式傳遞有關精神健康的訊息;並有配合世界防止自殺日而推出有關防止自殺的知識和技巧,以及相關求助的資訊;
(iv)教育局鼓勵學校採用全校參與模式,以「普及性」、「選擇性」、「針對性」三個層面,透過課程、資源、活動、培訓及專業支援等,促進學生的精神健康,以及加強支援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教育局於二○二四/二五學年推行《4Rs精神健康約章》,並於本學年以抗逆力作為核心主題,鼓勵學校訂立目標及採取具體行動,在校園推廣精神健康,強化所有學生的抗逆能力。
為進一步加強精神健康社區參與和公眾教育,政府將推行「精神健康推廣大使培訓先導計劃」,動員及培訓精神健康推廣大使推廣健康生活方式、培養抗逆力、構建關懷同行的支援網絡。
識別較高風險群組並及早介入
及早識別較高風險群組,提供針對性支援服務和早期干預,有助降低潛在自殺風險。就此,有關部門推行了以下措施:
(i)醫衞局於二○二四年在三個地區康健中心/康健站推出精神健康評估先導計劃,試行在社區層面為市民提供免費的精神健康初步評估,以達致發展基層醫療的「早發現、早治療」目標,加強為有需要人士提供適切支援。政府將會於二○二六年擴展先導計劃至九個中心,由具備心理學或輔導學等學歷背景及訓練的人員提供跟進服務。醫衞局亦為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伍隊員提供精神健康急救培訓,提升其在社區中識別和協助高風險個案的能力;
(ii)社署已設立「網上青年支援隊」,透過社交媒體及其他網上平台接觸情緒不穩定或有自殺意念的青少年,為他們提供情緒支援、輔導及適切轉介服務。社署自今年六月起加強支援隊服務,通過青少年情緒健康網上支援平台「Open噏」,為有情緒困擾及即時危機的青少年提供24小時即時網上輔導服務,讓他們可以隨時隨地得到適切的支援,並將加強人工智能應用以更精準發掘風險高的支援對象。
高風險個案的危機干預
針對有自殺傾向或精神健康問題的高風險個案,各部門提供深入輔導和危機干預,詳情如下:
(i)現時有關部門及津助機構設有多條熱線,為有自殺傾向及受情緒困擾人士提供即時支援,並鼓勵及轉介他們到相關服務單位接受深入輔導,包括社署熱線(2343 2255)、東華三院芷若園危機介入及支援熱線(18281)、明愛向晴熱線(18288)、青年熱線服務(2777 8899)及照顧者支援專線(182183),以及「18111情緒通」24小時熱線,一站式為來自任何背景、任何年齡的市民提供情緒及精神健康支援和轉介;
(ii)社署轄下24間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為有精神健康需要或自殺傾向人士提供情緒支援、個案管理及輔導服務,並與醫院管理局及其他福利服務單位合作,為高風險個案提供即時支援及轉介;
(iii)由社署津助的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營辦自殺危機處理中心,為自殺問題困擾的人士(包括因財務問題而有自殺傾向的男性)提供外展、危機介入及深入輔導服務。社署亦透過資助香港明愛及東華三院,提供專門服務,包括輔導及建議,以提升財困人士的抗逆力,並會按需要轉介他們接受相關的社會服務、協助獲取所需支援和其他專業服務,以支援因為財困而出現情緒/家庭問題的個人及家庭;
(iv)為及早識別和支援有高自殺風險學生並提供針對性支援,政府透過教育局、醫務衞生局和社會福利署跨部門協作,在二○二三年十二月開始在全港中學推行以學校為本的三層應急機制,結合校內跨專業團隊、校外支援網絡和醫療服務,並於二○二四年優化有關安排。政府已宣布於二○二五/二六學年恆常化在中學實施三層應急機制,並擴展至在小學四至六年級試行,加強支援有需要的學生。
(三)教育局及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十分關注專上院校在提高學生防騙意識方面採取的措施,一直透過與各大學代表組成的溝通平台保持緊密聯繫,鼓勵各院校透過不同渠道向學生推廣防騙資訊。為提高非本地學生的防騙意識和警覺性,各院校積極與執法機構及本地銀行合作,透過舉辦家長講座、入學簡介會、設立資訊專頁和專責熱線等提供防騙及反詐騙的資料。
自二○二五年新學年開始,警方已走訪各大學進行反詐宣傳。警務處處長早前亦透過全港大專院校去信新來港學生及他們的家長,呼籲他們要特別留意幾類常見行騙手法,以及防範的方法,並鼓勵他們善用警方的「防騙易熱線」及「防騙視伏App」。警方亦已推出「網上學習套件」,本地、內地及海外學生須觀看圖文和影片教學,了解騙案手法和應對建議,回答多項選擇題,及格者可獲發電子證書。為應對二○二五年新學年前後學生騙案的高峰期,警方已推出新版網上學習問卷,備有繁體中文、簡體中文及英文版本,涵蓋電話騙案、投資騙案、求職騙案手法和警方反詐騙協調中心資訊。此外,警方於新學年前後舉辦超過30場防騙教育講座和活動,吸引超過4 000名本地、內地及海外學生參與,當中包括加強宣傳網上學習套件,並安排乖巧寶寶防騙主題車走訪專上院校,向學生及教職員傳遞防騙信息等。
教資會一直支持大學提倡精神健康和正向教育,並加強對學生的各類支援服務,包括心理輔導及精神健康支援。在二○二二/二三至二○二四/二五三年期,教資會增撥3,000萬元設立「全人發展基金」,支持各教資會資助大學舉辦豐富學生課外學習體驗的項目,從而推動年輕一代的全人發展,而推廣正向教育及心理健康屬四個主要範疇之一。大學除了運用撥款舉辦不同活動和朋輩支援計劃外,亦利用撥款加強心理輔導的人手,應付學生的服務需要。此外,大學亦正利用教資會提供的「內地與環球連繫及學習體驗資助計劃」的額外撥款,舉辦提倡多元校園文化的活動,推動不同背景及文化的學生增進交流,以締造多元共融的國際化學習環境。
完
2025年10月8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2時10分
香港時間12時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