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發展局局長出席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政策簡報會開場發言(只有中文)
********************************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甯漢豪今日(十月三日)出席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政策簡報會簡介《行政長官2025年施政報告》有關發展局政策措施的開場發言:

主席:
  
  正如主席剛才提到,我相信各位議員都知道《施政報告》中土地發展方面的主要措施,所以我稍後不會另外邀請同事簡介投影片,由我很快地利用投影片點題。

造地

  首先和造地有關,為了讓社會掌握由政府主導的造地項目,未來十年「熟地」預測完成量,我們每年都會更新這個圖表。這次最新一次的更新,我們預計未來十年的「熟地」完成量大約為2 600公頃,當中約七成,即約1 800公頃來自北部都會區。過去幾年我們每年都有作十年預測,幾年過去了,我們有沒有做到當年預測的數字呢,答案是有的。單看還未完結、即將完結的二○二五/二六年度,去年預測今個財政年度產出150公頃「熟地」,我們相信會如期做到。

加快發展北都

  既然未來十年有七成「熟地」來自北部都會區,正正顯示北都將大舉進入建設階段,所以我們在這個階段要聚焦吸引企業參與建設和吸引產業進駐,因此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提出三方面的措施:

(一) 強化治理體系:成立由行政長官主持的「北都發展委員會」,以及下設三個小組,都顯示出我剛才提到進入建設階段需要聚焦的工作。

(二) 訂立專屬法例:授權政府可以簡化法定程序,包括成立法定園區公司及有關的撥款安排,亦希望促進四流,即人流、物流、資金流、數據流的跨境流動。我們希望明年初進行諮詢,年中左右向立法會提交條例草案,爭取明年內通過,這是一個比較進取的時間表。

(三) 拆牆鬆綁、促進公私營合作:我們知道北都這麼大型的項目,單靠政府是不足夠的。正如這個投影片所列,我們會致力簡化土地行政程序,例如採用多元的發展模式、靈活的地價計算和政府租約安排等,希望鼓勵企業一起參與建設。

  除了加快北都發展,我們亦會推進其他大型造地項目,包括重新規劃屯門西及龍鼓灘填海、將軍澳第137區和第132區,以及東涌新市鎮擴展。單是這三個項目,在未來十年將產出約270公頃「熟地」,已計入我剛才提及的「熟地」預測完成量。

助力產業發展
  
  另一個大的主線是我們會繼續透過發展工作,助力產業發展。北都以外,我們亦提出擴展「城中學舍計劃」,早前亦已向委員會簡介,非常受歡迎,所以《施政報告》提出再擴展這個計劃。另外,我們亦會繼續向前推進遊艇泊位建設項目,即前南丫石礦場,希望明年內正式進行招標;另外有香港仔避風塘擴建部分和紅磡站臨海用地這三個項目。同時,為響應「無處不旅遊」的方針,我們亦會探討合適措施以豐富鄉郊生態遊體驗。我們相信明年初會再向發展事務委員會匯報城鄉共融相關研究的建議。我們亦會統籌部門以蘭桂坊作為一個試點——除了關注新發展區,舊區亦有一些標誌性區域,我們希望以蘭桂坊作為試點,更新整個微觀上的城市設計元素。

市區更新
  
  這便帶入市區更新這個重要環節。我們在《施政報告》提出了三項措施:分別是:(一)讓市區重建局(市建局)利用新發展區土地資源支援舊區重建項目;(二)放寬目前同區地積比率轉移安排,容許跨區轉移一些原址重建時未能盡用的地積比,這適用於整個市場,不單是市建局;(三)為七個重建需要特別高的區域,引入額外增加地積比的安排,甚至容許將這些額外增加的地積比轉為金額用作抵銷補地價,務求推動市場參與市區重建。發展局已預告會於十月十三日的發展事務委員會會議上,趁着我們年度報告市區更新的工作,再詳細講解這三項措施。除住宅用地,我們在《施政報告》也提到會開展新一輪工業用地研究,探討活化工廈計劃的未來路向,爭取明年內提出建議。

減低建造成本、提振工程量
  
  上述一系列措施有一個主要脈絡,一方面拆牆鬆綁和提速,同時希望促進私營界別參與發展,因為政府和市場的力量合併才可以事半功倍。我們現時建造業近一兩年在私營工程量方面是慢了些,基於房地產市場的情況,所以我們剛才提出的一系列措施,希望有另一個作用,就是激活私營市場的工程量,希望對建造業的健康發展有幫助。承接着這個脈絡,我們亦着力減低建造成本,包括加速大型項目審批、進一步放寬停車場豁免樓面安排、檢視建造設計和物料標準、試行中央採購、善用AI科技等等。

  另外,政府年初公布政府未來五年的基本工程開支由平均每年900億增加至平均每年1,200億,這實實在在的增幅對建造業發展至為重要。《施政報告》進一步加大力度,表明未來兩至三年額外預留300億,我們部署使用這筆額外撥款時,會特別留意投資小型工程,協助建造業的中小企。
  
  主席,我的簡單點題到此,我和團隊樂意回答大家的提問。
 
2025年10月3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17時09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