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局長在《行政長官2025年施政報告》相關措施記者會開場發言(只有中文)(附圖/短片)
********************************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甯漢豪今日(九月十九日)在《行政長官2025年施政報告》相關措施記者會的開場發言:
 
  各位,我現在首先跟大家說說《施政報告》提到有關土地發展的政策措施。我在昨日的記者會已經跟大家簡介了與北部都會區有關的措施,所以我今日會集中講一些北部都會區以外的,當然有些措施亦適用於北部都會區。
 
持續有序造地
   
  首先,我想與大家說說我們未來十年的「熟地」預測完成量。為了讓社會掌握土地發展情況,大家都知道我們近年每一年都會更新並公布未來十年「熟地」預測完成量,希望反映各個由政府主導項目的最新進展。造地進度在過去數年來說,都符合我們的預期。根據去年的預測,今個財政年度預計可產出約150公頃「熟地」。我們有信心會如期做到。此年度的「熟地」即今個年度這150公頃「熟地」,主要來自東涌新市鎮擴展和北部都會區。
   
  這個財政年度即將過去,大家在這投影片上見到,我們把整個預測再推進一年。在未來十年,我們的「熟地」預測完成量大約為2 600公頃,當中約七成,即約1 800公頃來自北部都會區。從宏觀角度看,政府於二○二一年發表了《香港2030+》一個規劃遠景與策略研究,當時我們建議在30年期內直至二○四八年,準備好約7 000公頃土地。如果大家用計數機除一除,7 000公頃除以30年,即每年平均約200多公頃土地。如果大家再比對我們眼前這個未來十年「熟地」預測完成量,我們平均每年完成約260公頃,所以亦符合我剛才所說長遠規劃的目標水平。這個預測完成量,除了可以滿足發展需求外,亦讓政府有空間建立一個健康的土地儲備。我亦想再次強調,將土地準備好,不等如將那些土地在當年推出市場或立即使用,因為我們會因應市況靈活地調整推地策略,審時度勢、有節有度推出準備好的土地供發展之用。這個大家眼前見到的十年期「熟地」預測完成量,我們稍後會上載至發展局的網頁。
 
其他推進中的造地項目
 
  剛才我提到有1 800公頃來自北部都會區。除了北都之外,其他造地項目例如龍鼓灘、將軍澳第137區和第132區,以及東涌新市鎮擴展,亦將會在未來十年內陸續產出約270公頃「熟地」,已計算在我剛才所說的十年完成量預測之內。
 
促進市場增加學生宿舍供應
 
  近年我們的土地發展工作有相當多環節都希望助力產業發展。以我們最近幾個月時常大家提到的「城中學舍計劃」為例,發展局和教育局於今年七月中推出「城中學舍計劃」,透過拆牆鬆綁鼓勵市場改裝現有商廈成為大學學生宿舍。七月至今短短兩個月左右時間,我們已接獲多於150個初步查詢,並一直協助有興趣人士提交申請。
   
  截至九月中,正式收到的申請有九個,直至今日,當中有五個已經獲得教育局原則上批准。這九個申請大部分屬於全幢樓宇改裝成為學生宿舍,而它們的地點位於紅磡、觀塘、深水埗、旺角、灣仔及上環這些市區內的現有建築物,而九個申請當中絕大部分現時為辦公樓。發展局的項目促進辦事處會為申請人提供利便服務,這些項目如果一經審批,我們希望它們於18個月內完成。而這九個已經接受的申請如果最終成功「落地」,我們現時見到的資料,它們可提供約1 500個學生宿舍床位。
 
  正正因為這個「城中學舍計劃」在短短時間已經這麼受歡迎,行政長官在剛剛發表的《施政報告》宣布了即日起擴展計劃,不單止適用於現有商廈改裝,如果一些現有商業地段申建學生宿舍,或者將一個現有辦公大樓拆卸、重建作學生宿舍,都受惠於這個利便措施。在這裏我也想補充,現有工業大廈如果符合規劃和地契的條件改裝成為商廈,這商廈都可以參加「城中學舍計劃」。
 
  另外,發展局今年內亦會預留至少三幅,主要位於市區的全新商業土地作興建學生宿舍,我們稍後會邀請市場提交意向書。

發展遊艇經濟
 
  我們另一項土地發展工作與產業有關的,就是支援發展遊艇經濟。
   
  我們過去就三個地點,分別是前南丫石礦場、香港仔避風塘擴建部分和紅磡站臨海用地提出了一些土地用途規劃。其中,我們就前南丫石礦場和香港仔避風塘的擴建,在當中提供遊艇設施,亦做了市場意向調查,反應非常正面。我們現正分析收集到的意見,目標是在明年下半年率先為前南丫石礦場正式招標。香港仔避風塘擴建部分引入遊艇泊位及其他岸上設施,我們爭取在二○二七年上半年或更早時間正式招標。這個時間表也是配合香港仔避風塘的擴建,本來我們稍後也要向立法會申請撥款作避風塘擴建工程。至於紅磡站臨海用地,我們在過去一兩個月也收到很多公眾給予我們的意見,也是相當正面,我們爭取在明年下半年啓動有關法定規劃程序。
 
美化蘭桂坊街道

  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在《施政報告》中也有一個小段落提到美化蘭桂坊街道。為何我今日特別想和大家分享我們的看法,因為我們整個用心,是希望帶出城市更新不單是老舊樓宇的更新,特別是對一些有地標性意義的地方,其有關街道、外牆或其他公用設施設計如果老舊了,其實也會影響地標地方的吸引力。

  我們今次選取蘭桂坊作為第一個需要由發展局綜合統籌有關部門,包括路政署、建築署、渠務署等,一起去更新整個微觀上的城市設計元素。我們希望可以啓動這方面的工作,如果成效好,我們亦希望在未來研究將有關工作推展到其他地點。

  單以蘭桂坊而言,我們希望未來一年,先完成一些重鋪路面、美化垃圾收集站、使用特色渠蓋等較簡單而又快速見效的工夫。第二階段我們會把這些工程延展到附近街道,並推動一些社區營造工作。

新思維推動市區重建
 
  接下來這個環節,我想跟大家談談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市區更新,因為樓宇老化情況的速度實在是嚴峻的。以過去十年為例,50年樓齡或以上的樓宇,每年都增加500多幢,但是我們重建的速度,每年是大約160幢左右。當然,老舊樓宇不一定要重建,如果維修好都可以有很長的壽命。但是這個分別——每年多500幢但重建只做到160幢,這個距離我覺得是值得我們注視,以及加大力度鼓勵市區重建工作。這個鼓勵,除了是鼓勵市建局,也是鼓勵我們的私人市場去參與。我們今年在《施政報告》提出了三方面的政策措施。
   
  第一個,大家眼前看到投影片這個是專為市建局而設。我們會在北部都會區古洞北和粉嶺北這個新發展區,預留三幅住宅用地,供市建局籌劃將來「樓換樓」的安排。為何在這個時候預留土地給市建局,因為大家都可能記得,我們幾個月前經行會審批,都有向市建局批出兩幅土地,分別在將軍澳137區,以及在紅磡庇利街。當時我們透過批地給予市建局資源,也提出了一個要求,就是市建局要與發展局合作,檢討現時的收購和重建政策,希望市建局用一個可持續方式,因為我們都知道,現時如果繼續用七年樓齡賠償,去賠償一個可能是50年樓齡或以上的樓宇,其實長久下去,都不是一個可持續的方法。檢視之餘,可能將來都要為我們受影響的業主提供多一些選項,「樓換樓」肯定是其中一個選項,所以我們都希望及時為市建局這方面的工夫先預留土地,但是前提必定要跟整個收購和重建的策略一併檢視。
 
  第二個招數,我們提出放寬目前地積比轉移安排。如果大家有一直跟進這個環節,其實政府於二○二三年七月透過城規會作了一個舉措,就是我們容許在油旺兩個地區,即油麻地、旺角這兩個地區,如果在這兩個地區重建,我們容許同區地積比轉移這個概念。即是說如果重建的地盤,它重建出來的樓宇,已經不能做回它現有樓宇的容積率,它可以將未用完的地積比嘗試同區轉移去另一個地盤。當然過程中都要經過城規會審批,以及如果要補地價,都要補地價,但是始終它的限制就限於同區轉移。我們今次希望再出手重一些,我們將地區地積比轉移這個安排,希望放寬至跨區的地積比轉移,都希望可以容許、希望可以激活無論是市建局或其他私人項目,多一個誘因給他們做市區重建工作。
   
  我們未來都會探討除了容許跨區,在這些轉移過程中,「接收地盤」要限多少個,「輸出地盤」又要限多少個,這些限制我們都希望盡量放寬。
 
  第三個舉措是一個全新構思。大家都記得,我們去年成功通過了強拍條例的修訂,為七個指定地區降低了強拍門檻,特別寬鬆一些。這七個指定地區內的老舊樓宇特別多,所以我們很希望引導市場,市建局自然會多做這些地區,但是市場的力量,我們都希望引導他們去到這些地區。

  我剛才說全新的舉措是甚麼呢?就是如果有私人業權人現時的老舊樓宇坐落在這七個地區,如果他做重建時,我們會送一些地積比給他。所謂「送」是甚麼呢?如果他現時的重建地盤,假設最高地積比根據規劃圖只是七,那麼我們就會在這個地積比七之上,我們現時的建議是額外將百分之二十的樓面送給他。增加了的樓面,他可以在他的重建地盤用,也可以轉移去另一區,同樣是他負責的地盤那裡用。不僅如此,如果有些土地業權人不想要這個轉移的實物,因為可能他要等到另一個地盤有發展才用得着,他想將我們送的百分之二十的樓面,可以改為化作金錢使用。我們是用一個記帳形式,如果這百分之二十的樓面,按當時市值,在舊區的地段是值多少錢的地價,我們就會為他記帳。這個業權人在其他的土地發展項目,如果涉及地契修訂,我們會在當中當地價扣除。

  大家會問為甚麼要這麼重錘,用一個送地積比,加上可以轉做金錢的誘因呢?我們的初心只有一個,就是因為這七個指定地區,我們真的很希望推動老舊大廈的重建。最終得益的都是社會和市民,因為舊樓的老化程度實在是嚴重的。

  剛才我說這兩個涉及地積比、用於舊區的措施,有很多執行細節。我們希望接下來這幾個月,與業界的專業團體、地產建設商會、做重建的有關持份者探討這些細節,我們希望爭取明年上半年可以將其落實。
 
釋放市區工業用地
 
  另一個舉措我很快講一講,我們在《施政報告》提到,因為在市區仍然有很多老舊工廈,過去固然我們推出了一些活化工廈計劃,但我們覺得是時候展開新一輪工業用地研究。我們希望探討活化工廈計劃的未來路向,爭取明年內提出建議。不過值得一提,我在昨天的記者會跟大家分享過一個「按實補價」的概念,也舉過一些例子,其實「按實補價」這個概念都適用於工廈重建,不需要等待工業用地檢討已可以適用。
 
加快不同類型項目的申請審批流程
 
  下一個我很快說說,有數張投影片與減低建造成本有關,因為建造成本在香港比較高,的確是我們現時面對,也希望積極處理的問題。其中我們會加快不同類型項目的審批流程,主要會分開工務工程項目、北都內私人項目和北都以外的私人項目,我們會在發展局設立不同單位去分別處理,在不同流程進行監察和加快督導。
 
放寬私人發展項目停車場總樓面面積豁免安排
 
  另一個與建築成本很有關係,亦與建築工期很有關係,就是我們放寬了私人發展項目停車場總樓面面積的豁免安排。基本上日後如在地面興建停車場,地面只要不多過兩層停車場,全部可獲得樓面寬免,無需必定要在地底有停車場才能享用寬免。這個措施我們相信大部分私人發展會受惠,因為很多過去一兩年我們接觸的私人發展項目,其實需要興建的停車場都是兩層或以下,換言之,未來選擇興建在地面,全部可獲樓面寬免。這個舉措的好處是希望減低建築成本,因為我們分析過,興建一層地面停車場,一般來說,以我們知道的例子為例,其實成本是地庫停車場約六成。另外,如果相比興建兩層在地面與興建在地底,節省的時間可以有一年。這是我們平衡成本、建築時間等等的考慮。 
 
減低建造成本
 
  在減低建築成本方面,過去我們有一些措施,點了題出來。我們會推行「成本管控數碼平台」,方便發展局全程監控工務工程成本。我們亦邀請了香港建築科技研究院檢視我們沿用多年並對建造成本影響較大的建築標準及要求,首批檢視的包括混凝土抗壓力及地基承載力。另外,我們會試行中央採購,包括中央採購鋼筋和「組裝合成」構件,明年初希望可以執行。最後,我們會強化工程管理,希望進入撥款階段前,已經用「業主」思維,從成本效益角度與有關政策局商討。



2025年9月19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21時3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