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司司長在《行政長官2025年施政報告》有關教育、人才、勞工、青年及社區關愛措施記者會開場發言(只有中文)(附圖/短片)
********************************

  以下是政務司司長陳國基今日(九月十九日)在《行政長官2025年施政報告》有關教育、人才、勞工、青年及社區關愛措施記者會的開場發言:

  各位市民、各位傳媒朋友,大家好。行政長官星期三發表了《2025年施政報告》,為香港未來勾劃清晰而堅實的發展藍圖。我今日聯同在座三位局長,向大家介紹報告中有關教育、人才、勞工、青年及社區關愛的重點措施。

  教育是培育未來棟樑的基石。今年《施政報告》提出多項措施,積極將香港發展為國際教育樞紐。

  北都大學城是北部都會區發展的重要引擎。我們已預留90公頃用地,以產業導向、國際樞紐、配合國策、按部就班為原則,逐步推進這項極具戰略意義的項目。最早一批位於洪水橋的大學城土地,將於二○二六年年底完成土地平整。大學城將突破傳統模式,實現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深度融合,為建設國際教育樞紐擴容增量。

  《施政報告》宣布在由行政長官領導的北都發展委員會下,設立大學城籌劃及建設組,由我擔任組長,借鑑海內外不同大學城的發展經驗,以創新思維為《北都大學城概念發展綱要》、模式及建設作出建議。工作組會盡快展開工作。

  香港擁有享譽國際的大學資源,吸引全球優秀人才來港升學和研究。二○二四/二五學年,修讀教資會(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課程的非本地學生人數,由二○二三/二四學年的23 100人,增至26 600人,升幅達15%。這些學生來自超過100個國家或地區。若以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學額計算,部分大學在上一個學年所招收的非本地學生數目,已超過本地學額的30%。

  《施政報告》提出進一步將非本地生限額提升至50%,同時透過增加宿舍供應,成立留學香港專班加強推廣等,積極吸納外來人才。值得強調的是,現時每年15 000個本地生資助學額並不會減少。換言之,本地生入讀資助課程的狀況不會改變,機會亦不會改變。

  人才是香港競爭力的核心。過去一年,我領導的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教科人委)積極與社會各界凝聚智慧,致力推動教育、科技與人才的一體化協同發展,並且定期向行政長官匯報工作進展及政策建議。

  我很高興教科人委提出的多項建議已被採納,並納入今年的《施政報告》。這些政策措施會逐步落實,成效會日益顯現,為香港的長遠發展注入新動力。

  香港在《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中躍升至全球第四、亞洲第一,充分證明政策方向正確、措施到位。截至今年八月,不同人才計劃已吸引超過23萬不同界別的精英來港,七成是40歲以下的年輕人才,為人口結構帶來正面影響。當中,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計劃)續簽率達55%,反映人才落地生根意願強烈,亦反映香港發展機遇處處。根據估算,高才通計劃為香港帶來每年約340億元的直接經濟貢獻,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約1.2%。我們會繼續穩步推行人才政策,為香港未來發展提供動能。

  勞工保障方面,《施政報告》清楚指出,政府會堅守本地工人優先就業原則,並就輸入侍應生及初級廚師推出針對性措施,確保面對真正本地招聘困難的企業有序輸入補充勞工的同時,亦打擊濫用情況。

  精準扶貧一直是本屆政府的一貫策略。來年,我們將豐富「共創明『Teen』計劃」校友會活動、增設六間社區客廳、鼓勵更多學校參加在校課後託管服務計劃,並向兒童發展基金注資,強化支援弱勢社群。這些措施發揮「造血賦能」和「兜底保障」作用,將資源精準投放到最有需要的群體。

  青年是香港的未來,更是推動社會和經濟長遠發展的引擎。《施政報告》宣布推出青年人才培養計劃,提供國際組織實習和參與國際會議的機會,擴闊青年國際視野,裝備他們迎接全球機遇。

  啟德隔離設施改造成的青年驛站已開始試業,除提供經濟住宿外,未來五年將舉辦約100項文化交流活動,促進本地、內地及海外青年互動。

  關愛隊是地區治理的重要一環。過去兩年,關愛隊積極服務居民,處理突發事故,成績有目共睹。第二期服務會將關愛隊擴展至455隊,優化績效指標,加強應急協作,提升應對能力。

  少數族裔是香港大家庭的重要部分。《施政報告》宣布在兩間少數族裔人士支援中心增設「少數族裔關愛隊」,並新增一間傳譯翻譯服務中心,進一步支援少數族裔融入社區。

  總括而言,今年的《施政報告》着眼長遠發展,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香港競爭力,同時全力改善民生福祉,為香港的長遠繁榮和市民幸福提出了清晰的路徑和具體的行動方案。

  我深信,在政府與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香港必定能發揮優勢、把握機遇,共建一個更繁榮、更融和、更充滿活力的未來。

  接下來,三位局長會詳細介紹這些措施的內容。我先將時間交給教育局局長。多謝大家。



2025年9月19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16時0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