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務衞生局局長在《行政長官2025年施政報告》有關醫療衞生政策措施記者會開場發言(只有中文)(附圖/短片)
**************************************************
各位香港市民、各位傳媒朋友:
行政長官在昨日(九月十七日)宣布二○二五年《施政報告》後,今日我和醫務衞生局、醫院管理局(醫管局),以及衞生署的同事在此為大家就醫療衞生政策作進一步的解說。
今年《施政報告》的主題是「深化改革 心繫民生 發揮優勢 共創未來」。圍繞的主要有兩個大軸,就是民生和經濟。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人民生活的幸福,最重要的其中一個指標是健康。健康如果是「1」,其他的都是之後的「0」,沒有了健康的「1」,以後的「0」都沒有甚麼意義。所以,其實健康既是民生的基礎,亦是我們經濟的一個基石。
為了呼應這個主題,我們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的政策措施可以分為七個範疇,以及一些其他的措施。我在此為大家逐一解釋。
提升公營醫療體系
首先,醫管局是香港公營醫療的骨幹及安全網。政府會繼續強化我們的公營醫療體系。
醫管局會提升公營醫療服務的安全、質量和效率,由已經成立的改革委員會(管治及架構改革委員會)落實、推進管治及權責分工的改革。
第二方面,為精準進行目標補貼,確保沒有人會因為經濟原因而得不到適當的治療,同一時間,我們亦希望「能者共付」、「能者自付」,我們正在推動公營醫療服務收費改革。醫管局會成立專隊及提升電子系統,加快醫療費用減免審批,以確保真正有需要的市民,不會因為經濟原因而得不到適當的治療。同時,我們亦會檢討非資助服務的收費和定位,確保「能者共付」,為一些有負擔能力的市民提供更多的服務選擇。
第三方面,醫管局會逐步根據國家認證標準在全港推展中風中心和「心血管疾病綜合醫療中心」的策略,提升整體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成效。
第四方面,我們會推展醫院認證計劃,達致整個醫管局七個聯網都會最少有一所綜合醫院可以覆蓋。
繼過去兩年成功改善內科、骨科和耳鼻喉科的輪候時間,醫管局亦會在未來一年縮短外科專科穩定新症輪候時間10%,即大約減少十周的輪候時間。另外,我們亦明白市民對眼科服務有大的訴求,我們會提升眼科服務,擴展醫護培訓,包括「眼科專科護士注射專才培訓」計劃,同時增設一些高流量日間白內障手術中心,加大我們在白內障手術的數目。我們亦會全面升級「退化性膝關節管理計劃」,紓緩病人症狀的同時,可以提升病人的活動能力,以及我們會引進數字病理技術及人工智能(AI)的應用,利用科技提升在病理方面的處理效率,以至準確度,同時亦會應用在其他臨床流程的程式,例如病歷的書寫,從而提升我們的服務效率。
為改善我們的病人體驗,特別是按照「以病人為本」的原則,讓醫療服務更有溫度。醫院管理局、基層醫療署和衞生署會優化服務流程,特別是為一些80歲或以上的長者、有特殊需要的人士,傷殘人士,以至孕婦提供更好的醫療體驗,優化服務流程,令他們在覆診時可以做到優先登記、付費、取藥或就診的過程。
另外,醫管局亦會使用人工智能傳譯工具,協助醫護人員與少數族裔病人在就診時作更好溝通。
推進醫療人手發展
就推展醫療人手發展方面,去年《施政報告》宣布支持本地大學籌建第三所醫學院,並會於北都元朗牛潭尾預留土地,用作發展新醫學院校舍及新綜合教學醫院。
「籌備新醫學院工作組」在過去一年已經完成專家顧問就建議書的整體評估,特別是新醫學院的定位、課程、招生、教學醫院、人手等方面。目前工作組正進行下一階段的工作,深入研究建議書中關於資金的安排,特別是財政的可持續性。工作組將會繼續以嚴謹、公正及專業的態度,全速推進評核工作,預計於今年之內向行政長官提交成立新醫學院的最終建議。
同時,我們會支持全國和國際級醫療健康專業會議在香港舉辦,善用香港國際級醫療專業水平和國際合作的經驗,促進香港與內地、海外的專業發展與合作交流,這包括了在癌症方面的即將舉行的世界癌症大會,以及國家級的全國胸痛中心大會等。
同時,為匯聚各地醫療專業人才,推動醫療科研及國際交流,醫管局會推出「環球醫護服務人才鏈計劃」,構建成醫護服務醫教研合作平台,一方面讓香港公營醫療人才實習研學更加前沿的醫療技術,同時亦可促進技術協作和創新應用,鼓勵更多創新高科技研發,轉化成臨床應用。
強化基層醫療服務
在強化基層醫療服務方面,政府正致力把《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所提出的改革措施落實,加強以預防為重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我們會於二○二六年內向立法會提交法案,賦權基層醫療署制訂全港性的基層醫療服務標準、建立跨專業服務網絡,協助其有效規劃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和資源運用。
政府正根據去年《施政報告》優化醫管局家庭醫學門診作為弱勢社群的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這個角色。今年《施政報告》宣布,政府會進一步擴展家庭醫學門診,為弱勢社群提供預防篩查和護理服務、我們會增加家庭醫學門診服務量,逐步將現時的延長門診服務時段常規化,以回應市民,特別是弱勢社群,對公營基層醫療服務的持續需求。
另一方面,為提升社區層面慢性疾病的管理效能,政府計劃擴大及延續「慢病共治計劃」(「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三年,並將其轉型,成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平台」,以便我們融入更多慢性疾病管理功能。我們會以乙型肝炎篩查及治理作為一個試點。同時,平台會擴充計劃的藥物名單作為核心治療資源,並制訂社區藥物名冊和推出社區藥房計劃,讓市民能很便捷地透過家庭醫生及社區藥房得到價錢相對便宜的基層醫療藥物。
另外,為加強以地區為本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基層醫療署會進一步發展地區康健網絡,包括分階段整合衞生署轄下的長者健康中心服務至地區康健網絡,和擴充位於觀塘、灣仔和北區三間地區康健站的服務,以期加強服務協同效應和盡早在全港18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
最後,在口腔健康服務方面,我們會強化公營及資助牙科服務,透過地區康健中心及非政府機構,加強於地區提供由牙科衞生員提供的口腔健康教育、口腔衞生指導和風險評估等服務。
加強癌症防控治療
在加強癌症防控治療方面,癌症是香港的頭號殺手,每年有超過35 000宗新症,每年亦有接近15 000人因癌症去世,政府會繼續鞏固我們在癌症研究及防控工作的領導地位,優化對癌症病人的服務。
首先,我們會強化專業合作的內聯外通。第一,會與國家癌症中心在癌症基礎研究、篩查、早診斷早治療、規範化診斷和治療方面,以至大數據應用展開合作。我們亦很高興二○二六年世界癌症大會會於香港舉辦,政府會全力支持,預計屆時會匯集超過3 000名國際領導者和專家在香港推進癌症防治。
另外,我們會從三方面加強癌症篩查,包括:
(一)針對子宮頸癌篩查服務,我們會將人類乳頭瘤病毒(HPV)自行採樣檢測先導計劃由衞生署母嬰健康院擴展至基層醫療署地區康健網絡;
(二)強化肺癌篩查技術,委託本地大學展開以AI人工智能協助肺癌篩查;及
(三)透過乙肝篩查試點計劃,跟進乙肝病人,為他們提供預防以至篩查肝癌的工作。
同時,我們會加強癌症的診斷和治療,主要措施包括:
- 增加現時的基因及相關檢測服務,推行精準醫療,實行對症下藥,提升我們的治療效果,甚至可以減少副作用;
- 運用癌症數據及生物資源促進腫瘤學研究,加快抗癌藥物及相關創新療法的研發、轉化,以至應用,同時加速創新抗癌藥按「1+」註冊機制審批,並評估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
- 我們會增加醫管局的服務量和添置醫療設備,應對日益增加對癌症診斷和治療服務需求;及
- 引入非本地培訓專職醫療人員,例如放射診斷技師和放射治療技師。
同時,我們會把醫管局低風險及穩定的癌症康復者轉介至基層醫療繼續跟進,確保康復護理可以無縫對接,同時發揮基層醫療作用,令公營醫院的專科服務可以集中照顧一些新症病人。
在晚期照顧方面,《維持生命治療的預作決定條例》將於明年年中實施,醫衞局正在落實相關執行安排,包括為相關機構進行培訓和協調更新指引,以及加強推廣「預設照顧計劃」這個概念。
醫管局亦會加強對末期疾病病人的晚期照顧服務,包括提升一些紓緩治療會診服務,以及優化在居處離世的配套措施等。
推動中醫藥發展
中醫藥發展方面,政府一直積極推動香港中醫藥發展,助力國家推動中醫藥走向國際。今年是香港中醫藥發展的盛事之年。
我們會在年底之前公布《中醫藥發展藍圖》,內容涵蓋臨床服務、跨專業服務體系、專業發展、中醫藥質量水平、中藥國際標準、科研產業創新、中醫中藥文化,以至中醫藥國際化等。
香港中醫醫院將於年底分階段投入服務,首年將會開展很多中醫專病服務,包括內、外、婦、兒、骨、針灸六個分科,以及十二個專病項目。
我們亦會促進中西醫電子病歷互通,推進中西醫協作服務發展,擴展醫管局「膝骨關節炎治療」項目至所有醫院聯網,以及擴展「紓緩治療」至更多病種。
今年十二月,我們會舉辦「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大會」,匯聚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以及海外專家來到香港,探討中醫藥高質量發展。
促進精神健康
在促進精神健康方面,我們會首先會透過《精神健康職場約章》加大推廣社區精神健康,鼓勵更多人接受精神健康急救的培訓,並新設一個特別嘉許級別,表揚一些在推動精神健康培訓方面有成果的學校和機構。
因應社會對兒童和青少年使用電子屏幕及社交媒體的關注,衞生署會透過一個跨部門專家小組,更新相關指引,檢視最新的科學證據,了解使用電子屏幕及社交媒體對健康的影響,從而提出一些相關健康建議,以促進兒童和青少年的健康發展。
關於擴展「健康心靈先導計劃」方面,目前有三個地區康健中心透過這個計劃提供免費精神健康評估和安排跟進。先導計劃會擴展至合共九個中心,即是增加六個中心,由具備心理學或輔導學學歷背景及訓練的人員提供跟進服務。
我們亦會善用科技以優化精神健康服務,包括醫管局的精神科日間醫院及外展服務會加強遙距醫療,為合適的病人提供更便利的服務選項。
我們亦會制訂多專業界別的分層架構,由最前線處理一般的情緒問題、需要跟進的個案,以至較嚴重的個案由專業醫護人員跟進,在年底之前,我們會完成制訂這個「精神健康分層護理模式」。
發展國際醫療創新樞紐
就着發展國際醫療創新樞紐方面,我們在二○二三年在《施政報告》提出這個目標,為加快病人獲得更先進診療,亦可以推動生物醫藥技術的新質生產力產業發展,我們會繼續完善藥械監管法規,包括於明年內成立「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並提交規管醫療器械的立法建議,務求盡快成為國際認可的藥械權威監管機構。
我們亦會優化現行的藥物審批和註冊制度,逐步建立「第一層審批」。我們會加快「1+」新藥審批機制,並試行優先審批經醫管局建議臨床急需的創新藥,助力這些病人用最先進的有效治療。同時,我們亦會由二○二六年開始,分階段實施「第一層審批」新藥註冊機制。
在推動臨床試驗方面,我們致力推動這些生物醫藥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所以必須推動臨床試驗。我們會積極提升患者招募及試驗啟動的效率。設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的「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已經與深圳園區的臨床試驗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中心」)同步於二○二四年十一月啟用,以「一區兩園」的模式,建設「大灣區臨床試驗協作平台」,重點推動一些針對罕見病、高端腫瘤藥物,及一些細胞與基因治療等先進療法產品的臨床研究。
另外,我們會推動大灣區內醫療數據的標準化,連結區內的醫療機構,整合「港澳藥械通」政策產生的真實世界數據。透過構建「大灣區真實世界數據平台」,為藥物研發提供寶貴的實證依據,加速藥物推出市場。
為支撐臨床試驗生態圈的長遠發展,我們正在籌備成立「國際臨床試驗學院」,構建臨床試驗人才梯隊,提供人力資源支援。學院將重點深化產學研合作,與高等院校及醫療機構共同開拓實習與在職培訓機會,促進專業人才的交流互換。
另外,醫管局會成立「引進創新藥物及醫療器械辦公室」,促進創新藥的應用,將符合病人利益及具成本效益的創新藥械主動引入香港。
其他措施
就其他措施,我們會進一步加強對醫療服務的專業規管,針對社會對不法分子使用誤導性的一些醫學名稱或描述,令公眾誤以為有些處所提供醫療服務(的關注),我們計劃在診所牌照及小型執業診所豁免書生效後,進一步實施《私營醫療機構條例》(第633章)第92條,禁止非獲准機構的處所使用指明的名稱或描述。政府會適時諮詢持份者,更全面涵蓋相關的名稱或描述。
關於大灣區跨境直通救護車,我們會擴展服務。在國家多部委的鼎力支持和指導下,我們會聯同廣東省和深圳市政府進一步把現有的「大灣區跨境直通救護車試行計劃」(試行計劃)考慮擴展。下一階段,考慮實行雙向,以及加大服務點,包括考慮南沙或珠海的一些指定醫院,讓更多有實際需要的大灣區居民可以受惠。
我們亦會配合政府鼓勵生育的政策方向,進一步推出一些有關措施。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轄下的母嬰健康院和醫院管理局轄下的產科部門會合作,提供一套完善的產前護理計劃,照顧孕婦整個懷孕及生產過程,亦會推動一些孕產婦友善措施,為方便孕婦輪候醫療服務而設立關愛窗口。同時,基層醫療署會聯同家庭計劃指導會(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衞生署轄下的母嬰健康院,以及醫管局婦產科,提升婦女在孕前、產前,以及產後的健康教育和服務,提供一些實用資訊,增加她們照顧自身及嬰兒健康的信心及能力。
在輔助生育方面,人類生殖科技管理局已經修訂相關附屬法例,取消供自用的配子和胚胎的法定儲存期限,為有意生育的人士提供更大的自主和靈活性。這些修訂會於今年十二月一日生效。
最後,醫管局亦會在二○二五/二六年度繼續增加公營輔助生育治療服務名額至1 500個。
我的簡介到此,接下來我們會解答大家的問題。
完
2025年9月18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22時47分
香港時間22時4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