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在《行政長官2025年施政報告》有關推動北部都會區和產業發展措施記者會開場發言(只有中文)(附圖/短片)
**************************************************
各位市民,各位傳媒朋友,大家好。行政長官昨日發表了現屆政府第四份《施政報告》,主題為「深化改革 心繫民生 發揮優勢 同創未來」。
新一份《施政報告》的重點之一,是加快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另一個重點,是香港的產業發展和革新。今日的記者會將聚焦這兩個議題,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和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和我一起出席這個記者會。
北都是引領香港未來發展的引擎,是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與粵港澳大灣區兄弟城市合作的重要基地,在今年《施政報告》是重要的篇章。在邀請甯漢豪局長介紹詳細內容之前,容許我扼要作些說明。
北都要加快發展,要強化體系建設,這是新一份《施政報告》的要求。這裏有兩個基本點:一是頂層治理的革新。隨着北都的基本規劃已出台,土地平整和基建設施工程亦進行得如火如荼,產業用地會陸續產出,未來工作的重點是引入產業和重大項目。為加快其推展,需要簡化發展流程,拆牆鬆綁,以及便利引進企業、發展產業,這需要相適應的頂層治理體系。
行政長官將會親自主持北都發展委員會,下設立三個工作組,分別是由我帶領的發展及營運模式設計組、由政務司司長帶領的大學城籌劃及建設組,以及由財政司副司長帶領的規劃及發展工作組,即時生效。
兩位司長的工作組都是對準產業發展,而副司長的工作組則是協調多個分別負責規劃、工程、交通、環保、房屋等的政策局,確保土地和配套設施會適時到位以配合企業的進駐。總的來説,就是要做到靈活、快捷,促進提速落實、加快發展。
以發展及營運模式設計組為例,北都的幅員達到香港的三分之一,有四大區域,各有不同的側重,而且發展期跨越20年,因此發展和營運模式需要很多元,也需要創新;原址換地和「片區開發」等將繼續並行,並可以分階段開發推進。實施主體可以是成立法定或非法定的機構,例如園區公司,它們可以公私營合作,例如BOT(興建、營運、轉移)等不同方式推展項目。至於招標方式、融資安排也將是十分靈活的。這個小組,就是要以開放和創新的態度,審視最適合北都不同園區、不同地塊的發展方案,以加速產業的進駐。
體系建設的第二點,就是要有賦能發展提速的法規和行政措施。我們擬訂立一條可加快北都發展的專屬法例,並通過適當授權以簡化法定程序,讓發展的步伐可以走得更快,例如加快建築圖則審批、放寬規劃限制、靈活處理土地賠償,以至跨境生產要素流動的管理,便利創新活動。一些行政措施也有拆牆鬆綁的空間,例如加快審批和應用海內外不同的建築技術和設備、靈活批撥土地,便利引進人才和資金,以吸引和加快企業落戶和投產。
至於今日這個記者會的另外一個重點就是關於香港的產業發展和革新,當中吸引企業落戶來港發展是重要的一環。這也與北都發展成為創科產業的基地相輔相成。本屆政府在吸引企業方面取得了不錯的進展。引進重點企業方面,過去幾年我們大力招商,引進了約80多家從事前沿科技的重點企業落戶,總投資額約500億元,創造約兩萬個優質就業職位。我們很快就會迎來新一批企業,當中不少是世界級的醫藥企業。投資推廣署今年至今也吸引到超過440家企業,投資460億元,創造大約9 000個職位。此外,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作為政府的「耐心資本」,支持香港創科和策略性產業的發展,當中就包括了通過投資和共同投資,建立合作項目,並吸引企業在港發展,同時過程中追求相應的中長期合理財務回報。
但正如行政長官所言,在搶企業方面我們面對激烈的競爭,且是分秒必爭的,所以我們需要制訂促進產業和投資的優惠政策包,豐富我們的工具箱,並用好不同的工具,例如批撥土地、稅務優惠、資金、人才、參股等等,讓我們可以更有準備、更快與目標的企業洽談,提供吸引的度身訂造的落戶條件。
既然是度身訂造,到底向哪些企業給予甚麽優惠政策?這需要就個別企業的實際情況作考慮,例如它帶來多大的投資、帶來甚麼技術、對上中下游產業的促進、對香港經濟、就業、產業發展、戰略布局,以至香港和國家的戰略功能等多方面的貢獻。
我的介紹先到這裏,我先請甯漢豪局長就北都的發展作介紹。其後我們樂意回答各位的提問。
完
2025年9月18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6時03分
香港時間16時0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