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2025年施政報告》記者會答問內容(附圖/短片)
******************************
記者:首先想問部門首長責任制,因為本身公務員已經有評核機制,如果再設立一個責任制時,會否是架床疊屋呢?還有怎樣區分一個政治問責和行政問責呢?當發生事情時,甚麼時候問責到政治官員,還是以後都是行政全責呢?第二就是想為我們行業發問,《施政報告》鮮有地涵蓋,政府會協助本地傳媒發展香港以外的網絡,說好香港故事,具體會怎樣做呢?為甚麼會認為這個工作這麼重要,納入《施政報告》裏呢?傳媒在特首你的施政之下,其實有一個甚麼角色,或者你有甚麼期望?謝謝。
行政長官:第一,部門首長責任制,還有強化我們的評核機制,其實這兩樣東西一直存在,只是怎樣做好些。部門首長一直要為自己的部門負責,但我們沒有制度化。沒有制度化,大家經常會產生甚麼問題呢?會否有人調查他?調查是否公道?會否有後果?其實現時都有這個責任制,但我更明確地告訴大家,有專業調查隊,這個調查隊是獨立的,也是有效能的,也會調查所有公務員,不會因為他職位高級而不調查。因為它(專業調查隊的性質)根本就不同,它不是政府部門,所以最高級的它都會調查,所以是全面性的,今次這個部門首長責任制是全面地系統化、制度化,那就清晰了。例如我發生事情,找誰調查?每次我都要想誰最適合。我想了出來,你們就說為甚麼是他呢?他的公信力大不大呢?現在我們很明確機制是這樣,透過公務員敍用委員會去做。它熟悉、亦一向處理紀律事宜,所以是既獨立又有效的。
我現在加強我們的評核機制。一向都有評核機制的,但是強化它,為甚麼呢?因為我看到我們的評核機制,很多偏於好的方面,偏於評級較低的很少,我覺得這樣很難令部門首長,在遴選升級的時候決定誰屬好與不好。如果有一個很好的評級,因為我們現在分六級,如果六級有很好的分布,我們就很容易看到屬於一級優良的,屬於二級表現好的,我從那個標準推薦他升級會容易得多。現在差不多每人都是這樣的評分,這樣是很難的,也不公道。比如我這麼辛苦,這麼勤力,我與隔壁那個同事相比,他總是悠悠閒的,但一樣都是給予C或者B的評級,那我會很不順氣,這樣我覺得不公道。我自己也經歷過,要逐級逐級升遷,所以有一個很公道的評核機制是很重要的。當然這個是不容易的,所以公務員事務局要思考,我相信也會和各公務員溝通一下,怎樣令評核機制更加公道。我們談的是公道,以及清晰化,令我們真真正正,例如我們分開六級,就應該有頗清晰的等級區分性。如果我們分三級,亦應該是這樣,令我們決定提名誰去升級,這個工作才稱上做得更有效。而且最重要,一個不公平的評核機制對很有心、很勤力、很投入工作的公務員是不公平的。絕大部分的公務員都是優秀的,所以你看到我們在世界評級中為何是第二,原因就是這樣。所以我們將所有都制度化是增加市民對我們的信心,亦增加透明度和肯定性,令我們的公務員明白何時會是第一級,何時會是第二級。
另外關於我們會盡量幫助傳媒推廣在香港以外的服務,有數個原因。因為我覺得香港媒體是優秀的,很多值得我們發揚光大。
另外,我也知道傳媒現時在營運方面,都面對不同方面的壓力,如果我可以幫助它們開拓市場,因為我既然與很多商業開拓市場,我也同樣希望幫助香港很多的專業媒體開拓市場,說好香港故事。
第三,就是媒體其實有自己的網絡,它跟外國的媒體也好,內地的媒體均有一個網絡。如果我們可以強化這個網絡,去說好香港故事是更加有效的,所以我們要逐步來,當然今次我是第一次很認真思考,怎樣可以在這方面將香港這麼多好東西推展至香港以外的地方,一起共同說好香港故事。這也表示我們香港團結一起,發揮力量,這是我其中一個的信念。
記者:特首,你好。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就北都,你賦予不少的特別處理,甚至專屬的法律,其實在定位上,這會不會成為一個所謂「特區中的特區」?我們怎樣去防止一些利益過分傾斜於某些人、某些企業或某一類的企業,令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接受問責和公眾的監察?你提到不同的園區公司或法定機構肯定會多於一個,是否因為政府意識到當中涉及龐大的利益,是要防止利益過分集中,透過多於一個機構以達致制衡? 第二,就「重點企業」有提及可以提供稅務優惠,我們是否可以理解為個別某些重點的企業,政府可收取低於標準稅率的安排?這個機制是怎樣運作?會不會對香港的企業不公平?
行政長官:北都發展是我們一個戰略的地位,北都佔三分之一香港的土地,未來佔香港三分之一的人口。將它盡快發展好,盡快有好的產業進駐,對整個香港一定好,大家的收入可以提升,很多優質的工作,我們居住的環境也會這樣被帶動,香港也會再「升呢」。所以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我真是心急如焚,我怎樣可以令它發展得快一點?大家都說拆牆鬆綁,如果行政措施做得到就做,但當然有些是開創性的,我們用法律基礎做,既透明,又很有規矩,亦經過立法會討論。香港有很多法律,就算就北部都會區建立了一個專屬法律——專屬法律應該訂明哪些領域是專屬法律適用的,如果專屬法律沒有提及,當然其他法律適用。簡單來說,打劫罪沒理由因為在北都發生而不是打劫罪,不可能的,所以絕大部分的法律都同樣適用於北都。所有法律都適用於北都,不過在發展方面,我們想快,那在發展方面有沒有一些法律給予我們權力可以加快?例如,我們要建立一個法定機構,現在我們到立法會訂立獨立的法律,如果大家都認同,可否利用例如附屬法例去做到某事情,但定下一些框架呢?這些就是我所說加快的一些方法,但是要有法律基礎,就是確保不會有一些不符合香港利益的事。
北部都會區這麼大,從很多理由所見,一定要多頭發展:三分之一的土地如果由一間公司去管理,當然我覺得道理上大家都擔心,即有三分之一的香港差不多由單一一個機構去主宰,我覺得這並不符合香港最好的利益。最好的利益,第一,引入競爭;第二,針對項目,哪一方面有專長的、有經驗的,我們去幫助。另外性質完全不同的,是另外一種營運模式。社會上有這麼多種類不同的公司架構,去針對不同的發展,所以這絕對是確保香港的整體利益受到保障。但是這麼大的投資一定涉及資金,商界在這方面一定有參與的角色,政府與商界共同發展必然是我們要走的路,這是結合高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必須要做的。我們會確保所有利益都符合香港,包括法律和整體利益。
第二條問題是我們做政策包。就政策包,其實聽到很多諮詢意見,提到香港企業跟別人談項目,有時談到差不多,要有一些優惠政策,例如要批出土地,要大片土地,但其資金只可以投入某金額,他想政府投入一些資金,但又想用其他方法。政策包的意思是,我們已經在不同領域作好準備,政策亦決定了,成為了他們「工具箱」內的大量「工具」,差不多可以跟別人談落戶的細節,最後就由財政司司長或我「拍板」,這樣速度就快了。我們在搶企業方面是成功的,但別人也在搶,其中一個我們接觸的企業,其實不止一個企業都說,某些優惠政策,別的地方可以給予他們,但我們給不了,為何香港給不了?其實有些是我們的決策過程慢了。實際內容是什麼?當然,財政司司長會研究,但是我們是會符合國際在這方面有關稅務的要求。細節是怎樣?要交給專家。在政策方面,我想克服的一點是什麼呢?純粹關於時間或者程序上的,我不會輸給任何對手;任何比他人弱的地方,我不會容許。就是說,我跟你競爭,至少你有的「工具箱」,我也有。我不會讓我的「工具箱」少了一個「工具」,沒有的話,我就建立一個「工具」。這些是甚麼「工具」?怎樣用?我跟他可能未必完全一致,但是,他如果有「螺絲批」,我也有「螺絲批」;他有「鉗」,我也有「鉗」。我就是要確保「工具箱」有齊所有工具。
記者:北部都會區被視為香港未來發展的新引擎,也是您這次《施政報告》當中一個最重要的篇章。請問您這次專門成立、由您領導的北部都會區發展委員會,並確定加快發展北都的專屬政策,對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及未來構建「南金融、北創科」的新產業布局有何戰略意義?第二,您今年的《施政報告》也提出,香港未來要更注重「走出去」,把握新機遇,請問政府這次拓展東盟和中東的新興市場,爭取加入RCEP的新舉措,你有何預期目標?同時對於推動香港的金融轉型和鞏固提升國際樞紐地位,有何促進作用?
行政長官:北部都會區佔香港面積三分之一,也是以後三分之一人口入住的地方。最重要的是,不只發展北部都會區作為一個住的地方,產業很重要。《施政報告》有一個產業的專章,就是要改變整個香港發展的方向。當然很多傳統企業都很成功,行業方面,金融很成功,貿易很成功,航運也很成功,但是很多都是服務業方面。實質方面的產業,我覺得很重要。這確保在經濟不穩定的時候,有實業去鞏固生產。而且最重要是保住就業,確保就業元素穩定。推動產業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引進,一個是培育、培養自己的產業,兩個都做、多元地做,甚麼成功的就做,我們很認真地開創產業的政策。產業政策方面,現在引進高增值的新興行業,對香港的經濟發展推動最大,所以引進飛機拆件公司,可能是全球唯一或者唯二的公司,在亞太區發展空間無限,而且有上游、下游的聯動作用,有很大的幫助。
另外,我們在製藥方面有優勢,香港的醫療水平很不錯,而且跟內地合作數據方面也有優勢。藥品最重要是試驗時候的成果,所以引進製藥企業也是產業重點之一。另外新興行業有可持續航空燃料(SAF),已經肯定是世界在走的方向。香港有企業的產量佔世界的第二位,所以它是有實力、有競爭力的,也是很創新的。我們會協同企業跟內地政府談合作的形式,因為很多生產能源的元素都要在內地找,所以政府跟政府去談,可以方便它、幫助它壯大起來,把它的網絡都生產起來,而且有中、下游聯動的作用,所以這很重要。
內地城市的氫能發展很先進,製造方面特別成功。香港和內地能優勢互補,香港有國際化程序,產品在示範性有優勢,也是出海平台。另外一個在《施政報告》提到的是氫能走廊,因為廣東省在氫能的運用、輸送或用氫能的貨車,以後可能越來越多,走勢是很有可能性的。香港跟內地城市如何優勢互補?先建好基礎,所以走廊是重要的,這就是產業的重要性。本地產業,包括食品、漁業和農業,都會幫助它們的產業化,所以這是多元發展。
另外,開創新市場我三年以來一直在做,中東市場開創得不錯,空間還是無限。東盟也更有可能性,因為距離很近,往來很頻繁,而且大家在交往時,我的感覺雙方均有共同意願,在區域方面的合作有很多不同的空間可以發展,東盟方面肯定會加大。金融方面,已有20個不同地方的交易所跟香港互認了,可以在兩個市場上,彼此作第二上市等。在東盟方面的空間無限,而除了傳統市場,包括歐洲和美國外,中亞也是一個新的市場,也是「男有心、女有意」。這很重要,因為在談商務也好、談交往也好,大家有共同意願,就很快談好,好像我以前追求我太太,如果她不聽我電話,那我沒機會吧,但是現在東盟國家有興趣,我們也有興趣,那就很容易,所以這是富開創性的。
另外,關於擴大航空網絡,在貨運方面,香港機場已經超過十年排名世界第一。如果把網絡都擴大,發展空間就更大,所以我這次在發展方面做出長遠的部署,從結構上改變產業發展。舉個例子,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已經招來84個重點企業,將帶來500億元投資,投資很大,而且開創二萬個職位。如果產業做得好,工作崗位會更多,收入會更多,生活會提升,而且國際對香港的注意力會更大。看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時,要跟產業發展一起看,當然產業發展不單是北部都會區,它也可以在其他的地方,但是希望利用三分之一的土地開創新產業。剛才不同的問題談到產業園。如果是科技產業園,新田科技城有210公頃,一個公司的話,我要對它有信心,如果有幾個公司一起競爭的,可能它們都會做得更好。而且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上,也不是太好,所以就拿新田科技城來說,起碼可以把它分開三個大的地段。一個地段可以有多於一個公司——可以是政府的公司,也可以是法定的公司。財政司司長會做研究,但是一定要快。
記者:今年不達標的KPI有三項,部分來自發展局,回看上年,有不達標的局長被更換,今年特首有否觀察到哪位司長表現不好,有沒有更換官員的想法?第二是關於部門首長責任制,當問責官員發現不到嚴重或系統風險,導致一些事態發生,他們的責任是如何查找和釐清?會否給人感覺,新的機制是「高官卸責制」?部門首長如果只是遵從司長指示,最終政策出現失誤時,部門首長是否都要被查被罰呢?如果是這樣的話,是否擔心影響公務員士氣,例如公務員怕背黑鍋而不敢升職的問題?謝謝。
行政長官:首先,對於現在的問責官員,我滿意他們的表現,我亦很多謝,這次《施政報告》很多內容都是由不同的局長和司長提出,亦看到他們做出來的成績,這三年來是不斷進步,所以我是滿意的。他們亦很支持我的施政理念,很多開創性的想法,都是由司局長與他們的部門一起想出來的。我們凝聚到一個「以結果為目標」的政府,並且願意改革、肯創新。行政措施,都是他們很願意,大家經過「腦震盪」後提出的意見,所以我是滿意他們的。
第二,有關部門首長責任制,我想再強調,這個部門首長責任制並不取代現有任何問責機制。再重複:現時部門首長都要為自己部門的不是負上責任。公務員亦要為自己的個人表現問責,這在《公務員守則》寫得很清楚,他們是accountable for performance,英文用語翻譯出來是績效問責。部門首長責任制會令部門首長更盡責,雖然現時部門首長都很願意承擔責任,但我相信這會更加鼓勵士氣。因為大家都知道,部門首長有責任承擔的明確性,所以下級人員只需要承擔自己真真正正犯錯的責任,而不會有任何責任能夠推卸給他們,所以我是很照顧廣泛的公務員。在這方面,當我們明確地在部門首長責任承擔方面建立一個更健康、更有效的管理系統,每個人的犯錯機會都會減少,又或者犯錯可能涉及的範圍都會較小,因為部門首長及其屬下負責管理的高級公務員都會即時介入,例如指導、修正,又例如有一些事情,沒有事前經驗的,我們都可以因為有高級官員的介入而作決定。
另外,部門首長任責制之下的兩級機制,在我的《施政報告》裏寫明哪些屬第一級、哪些屬第二級。如果屬於第二級,第一,局長可以啓動;第二,司長可以啓動,即是並非一個人說了算,我當然也可以啓動,所以我覺得香港政府在這方面是高度透明的。啓動機制既然寫得如此清楚,當適用於第二級的三個情況,就有可能啓動,當然是否屬於有關級別,亦要按實際事情判斷如何啓動哪個機制。
我相信還有很多機會與大家見面,還有很多問題要留待你們看了《施政報告》再消化,因為有38 000多字,所以是辛苦的,多謝大家。大家對於《施政報告》很多內容都很了解,但一定會有更多不同的問題,我的司局長亦會由明日開始有不同的招待會,他們會向大家解釋細節,當然我仍有很多機會接受不同機構訪問。在此再次多謝大家,今日由早上到現在都沒有停下來,你們都很辛苦,很多謝大家剛才的問題,證明你們看了《施政報告》並深入了解,通過我們的答問,令我可以解釋給市民聽。實際在文字上是這樣表達,但在運作方面,篇幅始終有限,所以未必能說得太清楚,多謝大家提問。多謝。
(請同時參閱答問內容的英文部分。)
完
2025年9月17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21時58分
香港時間21時5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