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2025年施政報告》記者會開場發言(只有中文)(附圖/短片)
********************************

  以下是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九月十七日)下午在《行政長官2025年施政報告》記者會的開場發言:

行政長官:首先感謝大家出席記者招待會。我知道大家對這份《施政報告》一定有很多問題,這很正常。這次《施政報告》內的政策,除了一般性的短、中、長政策外,我也很重視策略部署。我向大家解釋編寫《施政報告》時的理念。

  我上任三年以來,積極推行改革,把我認為的改革基礎,建設出來,所以不斷以改革求變為重心,特別是凝聚共識,無論政府或社會,均有改革意識,否則推行任何政策和改革,若無人接受和認同是做不到的。經過三年推動下,我建立了相當堅實的基礎,除了針對現時問題,更可更全面地作策略部署。除了針對社會一致認同的方向制訂短、中期政策外,我更重視長遠規劃和系統性布局。通過改革和部署,我們的發展方向會更清晰。這份《施政報告》是以改革加上部署,更為全面。我多年來的施政,也很重視這兩個主軸――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發展經濟,讓我們有能力創造財富和資源,以進行改革,而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改善民生,所以這份《施政報告》的主題是「深化改革 心繫民生 發揮優勢 同創未來」。

  此主題理念是甚麼?我用三年作改革,已打好基礎,我覺認為現在已有條件進行深化,即做深做廣,目的為何?為了民生。「心繫民生」是主題的第二句。我想強調,施政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市民福祉。如何能達此目的、如何發展經濟,讓市民的福祉能變得更好?為何在此時發揮優勢很重要?很多事情是新的,如世界貿易秩序重塑、過去三年由亂到治,我們有很穩健的基礎。另外,政府團隊支持我的施政理念,很團結一起做事,精力很集中,所以更要不斷利用優勢。《施政報告》強調了數個優勢,這些優勢一直存在,但是現在更強,所以要發揮這些優勢。如果要創造價值,政府要指明方向,然後整個社會共同創造價值,才會有更好的未來。更好的未來會在哪體現?在市民的民生方面。《施政報告》第九章—壓軸專章重點闡述不同民生措施。

  首先談民生問題。民生是施政的初心,是我多年來常說的施政初心。每一個政府均希望可以把市民福祉做到最好,讓整個家園更溫暖。現時面對甚麼壓力?財政有壓力的,現時還有財赤,儲備也比以前少,所以進行民生工作必要定下優次。

  多年來,我認為有三方面的優次,決定是正確的,哪三方面呢?社會福利、醫療和教育。醫療和教育影響所有人,無論年紀多大、有家庭與否,均必定影響你。社會福利方面,弱勢社群當然需要特別照顧。醫療和教育影響所有香港人,均會受惠,所以在此加大資源是應該的。社福方面,要幫助弱勢社群,可以特別處理,共花了多少錢?這三個範疇使用了政府經常性開支的60%,這是甚麼概念?是三個政策局的開支。政府有15個局,每局如要平分資源,只能獲分大約不足8%,所以15個局不足以平分的。現時社會的福利、醫療和教育資源佔60%。或者可以說,三個局佔15個局中的20%,但約使用60%的資源,即如果以比例來說,其他局跟這三個局的資源分配,差不多是一對二或三之比,視乎哪個局而定。我也認為是重要的,因為長遠而言會影響所有人。而政府花了多少錢?社會福利方面,花了3.57億元;醫療方面是3.16億元;教育開支是2.82億元,這是每日開支,而非每月和每年。以今日半日而言,社會福利已經花了大約1.8億元,如果一日的開支是3.5億元。三個範疇疊加起來,每日就花了9.6億元,約10億元。在如此大量工作中,如何平分資源,我經常需要思考。為何我重點提及此點?這三件事情與民生關係很密切,醫療和教育影響所有人,而弱勢社群需要依靠社會福利。我上任後已在這方面不斷增加資源,比我上任時增加20%,由上任時不足3 000億元增至現時3 500億元,增加大約兩成,增幅為560億元。

  就民生專章內的每一個領域,我會擇重點說明,大家之後可以提問。房屋方面,我上任時說過房屋是重中之重,特別在公營房屋方面,所以增加供應、豐富置業階梯。公營房屋未來五年的供應量是18.9萬,大家對此數目或未必有概念,但這比我上任時增加了80%,我很感謝各同事在其崗位努力,令公營房屋供應能改變以前常說的「頭輕尾重」,十年前可能是「三七」,即開頭只做到三成,後來五年便做到七成,所以是「頭輕尾重」;現在已經改變,原則上頭五年可以供應六成,後五年供應四成,變成「頭重尾輕」,供應量能在此反映。公屋綜合輪候時間已經縮短一年至5.1年。

  另外,就居屋供應量已進行大量工作,未來五年會增加一半,我希望在整個住房政策,特別讓基層可以一直向上流,由公屋上流至當業主,可經過綠置居或居屋,所以增加居屋供應很重要,未來五年會增加五成。五成有何好處?除了所有人增加購買居屋的機會外,更可一舉兩得,便把綠置居可以購買的比例增加,由「四六」變成「五五」。若居住在綠置居的人士置業,所騰出來的公屋便可讓下位人士申請,不止一個人受惠,而是兩個家庭受惠,很希望大量進行這工作。另外,二手居屋很受市場歡迎,所以「白居二」推出多1 000個單位,總共有7 000個單位。放寬出售居屋或綠置居,由15年減至10年,目的為何?我鼓勵更多人士購買綠置居或居屋,十年後便可購買私營房屋,向上流動。政策以前曾經收緊,因為炒賣太嚴重,現時這個情況已不存在,而容許有選擇權是好事。這就是房屋方面的措施,細節在專章中涵蓋,我特別重視這數點,故與大家分享。

  第二是醫療,醫療是我剛才說的三大範疇的其中一個政策局。大家都看到,在《施政報告》中很多措施,但我想在此重點說幾點。第一,白內障,我覺得做白內障手術的流程可以更提速提效,我亦很高興,在公營醫療服務方面,這方面可以增加10%至20%的數量,大家輪候不用太久。另外,在外科專科,輪候時間亦因為改革,現時可以縮短一成,大約是十個星期。膝關節方面,我們重點提及這一項,因為似乎在這方面的需求大,我們看到有很多預防可以做到,就不用(惡化)至要治療、做手術。這就是公營醫療,措施當然不止這幾個。

  另外就是基層醫療,自從在上任後推出,我覺得地區廣泛認為是一個好制度,用家亦越來越多,我們要提升服務,目標除了十八區都有地區康健中心——因為有些只是康健站——我們要把它擴大。另外我增加了乙型肝炎篩查,因為有很多人未必知道自己是乙型肝炎帶菌者,所以乙型肝炎篩查就加入到慢性疾病的管理平台。基層醫療成立至今日建立了基礎,是時候要有法律去確保基層醫療的服務更加健全、更有效率,例如要轉介應該要怎樣做,在法律方面會有幫助。接着是癌症,大家都知道,癌症是頭號殺手,所以我們在防治癌症方面會加大力度。

  中醫藥發展,大家都知道中醫醫院今年會落成,在中醫醫院旁亦有政府中藥檢測中心,兩者相輔相成。再者,中醫醫院會設立專科,專治某項病症,特別是中醫如何與西醫配合,在《中醫藥發展藍圖》會說清楚。接着最重要的,就是中醫已經在多方面證明,在舒緩方面很有效用,不論癌症或其他症狀,舒緩方面有很多好處。另外,精神健康有九項措施,我很重視精神健康,特別是學校內,所以除了恆常化三層應急機制外,還由中學延展至小學四至六年級。我覺得有一個好措施,就是在康健中心有一個健康心靈先導計劃,我覺得都受歡迎,本來只有三個中心提供,我們加多六個,共有九個。

  另外,我們談談勞工。我非常關心勞工,要確保本地勞工優先就業,不只是政策,必須執行。在二○二三年時,我們研究優化輸入勞工計劃,為甚麼要這樣做呢?其實我們在二○二三年計算過,香港的勞動人口因為老齡化等原因,二○二三年的勞動人口,比較香港最高峰時期即二○一八年的勞動人口——當時大約有367萬勞動人力——在二○二三年我們推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時,勞動人口比最高峰少19萬。還有,如果只計算60歲以下的勞動人口,減少得更多,即是說整個勞工人力一直減少。

  同樣,在二○二三年勞工短缺的職位,我們的計算是短缺了81 500個,比勞動力最高時所短缺的79 600為多,意思是甚麼呢?二○二三年的勞動人口總共需求是多少,我們看到的是,第一,勞動力人數向下,空缺亦增加,所以在當時推出了補充勞工優化計劃,現時該計劃中,有些工種還是很缺人,例如園藝、洗衣、洗碗、倉庫,還是很缺人。但我覺得有些工種缺人、有些則未必。為甚麼這樣說呢?我這次是針對「樓面」,即侍應生,以及初級廚師。針對性去做強化措施的理由是甚麼呢?因為這兩個工種佔了補充勞工優化計劃裏的大部分,是最多人,但在這個行業裏,有些食肆做得更成功,有些則不太成功,即是說成功的食肆需要更多人,不成功的可能因為倒閉,而導致有些勞工要轉工,其間就有失業的情況。如果這樣去看,無論從宏觀或微觀,即是有些行業、有些公司的確有勞工短缺,所以我的政策是要針對打擊濫用。真正有需求的,我容許其輸入,否則該些店鋪可能會因為不夠勞工而導致倒閉,就會連本來不受影響的勞工都失業。

  要確保機制不被濫用,所以我在輸入最多外勞的兩個工種做針對性措施:第一,將招聘期延長,由四星期延至六星期,即是要證明請不到人,要加一半時間、加50%時間,還要進行即場招聘,讓勞工處人員觀察。因為人員每一次都會打電話給那些進行招聘的僱主,不成功的話,會致電給他,看看有否濫用。再者,針對這兩個工種而言,是以二對一的比例,絕不可以混亂,即是有兩個本地初級廚師才可以聘請一個外地初級廚師。即使整間公司達到二比一的比例,但該工種未到二比一,都不符合要求,這兩個工種一定要嚴格遵守二比一的比例。目的為何?確保不濫用機制,同時大力打擊黑工。勞工及福利局正在進行人力估算,這在二○二三年已經做過,二○二五年打算做中期估算。他們做中期估算時,我特別要求他們針對這幾個輸入勞工行業,當然是不止這兩個行業,如果有其他行業出現,就會針對特別多輸入勞工數目的行業做出來,可早一點把結果告訴我們,不用等到結尾做完才討論。第一是打擊濫用機制,第二,確保有需要輸入勞工而成功的公司,儘管人手短缺,它亦可繼續營業。

  另外,精準扶貧方面,一直以來的機制均能做到成績,「共創明『Teen』計劃」會繼續。政府亦很重視兒童發展,經過「共創明『Teen』計劃」的經驗,在兒童發展基金之下的兒童發展工作亦可借鏡「共創明『Teen』計劃」的成功經驗,兩者相輔相成,所以要增加金額予基金。

  另外,社區客廳用家讚不絕口,需求很大,所以會增加六個。照顧長者方面,會增加4 000張「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長者鄰舍中心亦會增加三個;「長者院舍照顧服務券」亦會增加1 000張;綜援長者方面有一個計劃,如他們希望在內地養老,例如廣東,這方面希望幫助尤其居住環境惡劣的綜援長者在廣東養老。

  社會發展方面,政府繼續鼓勵生育,細節方面已經說過,在此不再詳談。託兒方面和輔助生育的名額亦有所增加。「社會高齡化對策工作組」的成立是應對高齡化,剛才說過輸入勞工是因為高齡化導致勞動力人數下降。另外,就此方面,我在立法會上說的是15個局都會參與,所以應該是全面做,在不同領域都要思考如何對策,明年將會向我提交報告。

  交通方面,三個綠色集體運輸系統,包括啟德和東九龍等,這些已曾作宣布。首個綠色系統將會在今年招標,其後會推出另外兩個系統。

  跨區自動駕駛車輛測試,這方面希望能加快步伐,所以給予一個大範圍進行跨區,才可以真正試驗到實際情況。目標是將來能真真正正連接公共交通,並非停留在理論和實驗階段,希望可以進入有可能性的實用階段。

  另外,支持本地經濟方面,推出了11項措施支援中小企,細節方面不在此詳談。大家可能對一、兩項是特別有興趣的,第一,加大在工程項目的開支,在未來二、三年額外預留了300億元。政府工程由900億元增加至1,200億元,沒有停止過,兼且加大了,但私人工程則有減少,因此希望在工程方面加大投資,令多些工人有工作。

  另外,食肆發牌在過去幾年不斷地優化,很多時可以開業後繼續等待審批,但現在我們希望在戶外,坐下欣賞環境,特別在外國很盛行的,故在這方面把發牌制度加快。最重要是引入「會審」制度,意思是甚麼呢?不是去A部門處理後,移交至B部門;再轉至C部門,有一個部門的審批出現阻滯,整個流程便受阻。「會審」意思是,若認為正常制度慢了,就由食環署(食物環境衞生署)署長統籌所有部門參與,以「會審」解決問題;若解決不到的,便上升至常任秘書長、局長、以至司長。

  就推動多元經濟發展,《施政報告》提及在香園圍作食品產業支持漁農業發展;推出新食肆牌照批准狗隻進入,現在是不准的。食環署會就細節方面諮詢業界,了解實際考慮點,但最重要的是,若獲批這個牌照,一定要清晰展示,大家都知道這間食肆是否准許狗隻進入。我相信在這方面有很多發展空間,這些讓狗隻進入的餐廳,也有很多新商機。

  另外,就「深化改革」,我設立了北部都會區專章,有一個章節全部關於北部都會區,我會成立發展委員會。二○二二年時已成立了一個督導委員會。督導委員會與發展委員會有何分別?督導委員會方面,當我上任後發現,當15個局參與一個如此大型的發展項目,是需要指導和分配職務的,所以在《施政報告》所提及要做的規劃大致已推出。簡單來說,我過去三年建立了部隊,現在開始要真正出發,以建立產業和創造更大回報的項目,這需要經過兩個階段,現時是發展階段,開始是鋪墊、分配工作和統一規劃階段,這是加速期。下設三個工作組,我不再在此特別介紹,《施政報告》也寫得很清楚。唯一可以說的是,北部都會區佔香港三分之一土地,所以我成立第一個工作組,由財政司司長任組長,建立的是平台公司,包括需要法定機構和非法定機構,肯定不只一間,不能由一間公司管理三分之一土地。再者,我相信將它們分開,針對個別特色作專長發展,例如這區發展甚麼科技和產業,而另一區的發展與第一個區的關係未必直接,專業性和方向性也可不同,故會有多於一間公司,亦會由小組建議,這區成立一間或另一區成立一間,還是這個片區成立兩間或三間。專屬法律方面,《施政報告》提及了哪幾個項目有專屬法律,因為我們認為有些利用行政措施可以解決,我們即時做;有些必須要經過法律處理,當然要經過立法會大家討論,我們屆時亦會與立法會商討。在我自己心目中,我與同事研究過,就是在我《施政報告》中所寫的範圍中,我們相信有法律基礎是會有幫助。

  另外,就是我們有一個獨立專章談產業發展。產業發展分兩方面,一是引進產業,第二是培育本地產業。當然,有一種是Hybrid(混合),即是說會在引進之後培育。第一,引進產業我在《施政報告》說過,有一間是飛機拆件,我們簽署了意向書,將會製造一個很新的產業,同時這個產業鏈很長,而且發展方向會很遠大,包括有培訓學校,又有其他上游、下游的一些牽引產業。

  另外我們引入的產業,例如新興產業,包括製造藥物。製造藥物就是剛才我所說,是一個混合體,有些是我們引進來,有些是本地,有些我們引入後把它壯大。我們在醫藥方面很有優勢,為何我們有優勢?第一,香港本身的醫療技術很高;第二,我們與內地一起合作,數據是任何地方都沒有的優勢,即是說某些藥物因為其數據有這麼大——如果在內地都可以試用的話——這數據對藥廠的藥物取得註冊有很大幫助。所以這就是我們的優勢。

  另外,《施政報告》亦有提及SAF,可持續航空燃料,世界必然會向這方面走。現時香港有一間很成功的本地企業,所能夠生產SAF佔市場的第二把交椅,所以它的量是大的。我們會和它一起與內地政府合作,因為它需要收取一些生產要素,是很大量。我們政府與政府間商討一些細節,可以幫助這產業。所以SAF是將來我們肯定的其中一個優勢產業。

  其他例如氫能,以及我在《施政報告》所說的一些新興科技產業,都在《施政報告》提及。我仍然強調AI產業,因為AI是世界性,如果不發展AI,一定會被淘汰,而且它幫助我們很多,AI可以幫助我,AI本身都是產業,所以今次由政府帶動,再者是推動產業使用AI。細節在《施政報告》已說明,如有問題,我可以解答。

  另一項就是談及治理。強化治理,我在上任後不斷去做,除了建立「以結果為目標」的政府,我們有「全政府動員」機制。我在今次《施政報告》強調會成立部門首長責任制,理念其實在《施政報告》都有詳細交代,因為我一直認為要更加提升政府的效率,好的管理很重要。高級公務員參與管理,他們做好管理工作能大大幫助政府和市民。如何能強化大批高級公務員的管理能力?雖然我們的管理團隊一向都好,政府效率排世界第二,所以香港公務員團隊能與全世界相比,但永遠都有更好。我認為由部門首長管好其屬下的人員是最有效,就等於在軍事方面,由將軍管好其士兵。政府有70多個執行部門,整個部門首長責任制是針對執行部門,在設立部門首長責任制時已說明目的,其中一個目的,是說明政治問責與行政問責的關係,要如何建立?兩者的角色為何?局長制訂政策,常任秘書長協助局長制訂政策,所以制訂政策是政治問責,過去由於我曾對問責官員不滿意,或者我認為有更好的人選,故此更換政治問責官員。公務員現有制度都要問責,是行政問責,即是有績效指標,對自己的工作要負責,英文而言便很清晰「accountability for performance」,要為自己的工作表現負責。如果部門首長確保在他以下的高級管理公務員,能幫他做好管理、優化系統,執行方面應會提升效益。我要強調,部門首長一向都有責任要負,過去亦曾經有部門首長因為某些原因或其個人原因,而我們要去處理,所以部門首長一向都有責任制,但沒有系統化。何處沒有系統化?第一,何時決定要實行部門首長責任制?誰負責執行?還有結果如何?所以《施政報告》交代了我的目的,交代了有兩個級別的處理辦法,亦交代有一個專隊,由公務員敍用委員會擴大其職能去管理,可以專責為部門首長責任制執行調查。調查後的結果會按照《公務員守則》及懲治和管理機制,進行行政或紀律處分,紀律處分最嚴重可以革職。這能提升部門首長責任制,將其系統化,但整個公務員表現是很着重有沒有一個好的評核機制。我亦解釋過,對於很盡心盡力的公務員,一個好的評核機制,能鼓勵他做得更好,其他的公務員應該有機制評核誰需要幫助或懲處。

  提升部門管理、提升政府效率,AI是十分重要,所以我成立AI效能提升組,並邀請業界人士加入。我相信有新衝擊和新氣象,亦希望通過在業界的實務,提升政府效能。有一件事是開創性的,就是康文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引入商業營運模式,簡單而言,很多沙灘很美,也很適合游泳,但如何令它更多姿多采,有甚麼好方法吸引更多人?引入市場營運模式會提升質素,即俗稱「升呢」,會吸引旅遊,亦讓本地所有家庭有更好的地方在假期時消遣。

  另外,強化優勢方面,我不逐一細談,《施政報告》有太多項目。香港的優勢包括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教育,我想指出新資本投資者計劃有優化版,細節大家都應該知道。另外,貿易中心方面,其中一個要延續去年《施政報告》的措施,因為我一定要將它落實到位,而且要真正做到成績,所以下一個階段就應該將它擴大,如何做?我成立由財政司司長主持的委員會,跟業界多溝通,加快建立大宗商品生態圈。金融中心方面,國際黃金交易市場亦是重點,在《施政報告》內有交代。另外,航運中心方面,大家可能未明白為何我強調「鐵海陸江」的概念,鐵路、海路、陸路和江河,言下之意為何?我很感謝運輸及物流局,簡單來說是「搶貨」。我們知道重慶、成都的鐵路網絡,除了可以利用東邊的碼頭,例如上海,將貨物出口到外國外,香港可以跟其他內地港口有優勢互補,因為香港強項在東南亞和南美洲,所以利用這優勢開始建立渠道。成都和重慶的貨物可以經過鐵路到廣西或鹽田港,再以船接駁至香港港口而出外。我們會繼續看看可否開拓一些新路徑,以運送更多貨物。

  教育方面,我們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有五所百強大學的城市,所以我們認為很有優勢把大學教育推廣,以發展成為國際教育樞紐。過去一年多,我們看到自從多收海外生後,成績有目共睹,讓本地學生在教育經歷方面更多元,交流多了,視野更為廣闊。

  我批准增加非本地生自資入讀資助大學的比例,收生額由40%增至50%,但必須強調,我們確保所提供15 000個予本地生的資助學額維持不變,這不會改變、不會減少。

  文體旅發展方面,篇幅都是獨立章節,其中一項值得一提,就是藝術品交易中心這個地位。香港已經是世界三大藝術品交易市場和第三大受歡迎,這方面更有優勢。

  另外一個新增項目是發展遊艇經濟。現時已拆牆鬆綁,即是說遊艇不一定要有泊位,才可以進入香港,而會批准它在很廣泛的指定區域內落錨,便可錨泊,所以可以自由地香港水域停留,享受香港不同地方。但海上安全是重要的,故有一個動態監察系統,以監察每一艘船的路徑,故在執法方面和確保航運安全,我們絕對有信心。就加設遊艇泊位,《施政報告》亦有提及。

  香港有很好優勢,同時享有國家優勢和國際優勢,我們很多時忽略了,外國的經濟體與我接觸時,也很羨慕香港。我們有國家優勢:第一,國家是第二大經濟體和高速發展,正在建設「一帶一路」,這些機遇無限;香港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引進來、走出去」的雙向平台。國際優勢:香港是最自由經濟體,即是說任何人前來經商,也沒有障礙。香港的營商環境被評為世界前列,可以與不同地方簽署自貿協定,其內聯外通的功能幫助國際市場進入內地市場,這都是我們的優勢。

  我們有優勢,而策略和行動應該如何?我會爭取很多國際機構落戶香港,讓香港更觸目和更具國際影響力。其中一個就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在基建方面能協助很多地方,特別「一帶一路」國家。我亦在吉隆坡成立一個新的經貿辦(經濟貿易辦事處),即由14個變為15個,希望今年可以正式開幕。

  我們亦會利用雙向平台發揮力量,成立內地企業出海專班,整合了投資推廣署、貿易發展局和經貿辦,合共有超過100個辦公室,所覆蓋的國家或地區超過50個,故整合了一個平台,專門協助無論是「引進來、走出去」的企業,但最主要是「出海」,這是一個新機遇。

  另外,我們要擴闊網絡,除了營商網絡,還有航空版圖。航空版圖與商貿版圖很類似,商貿版圖包括東盟、中東、中亞和拉丁美洲;航空版圖方面則擴闊至非洲。

  我和我的團隊除了今日外,也會接受不同媒體訪問,向市民解釋政策。我和我的團隊會很努力地落實《施政報告》的理念——「深化改革 心繫民生 發揮優勢 同創未來」。多謝大家,歡迎大家提問。



2025年9月17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21時4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