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十八題:預防蚊傳疾病
*************
問題: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指出,隨着夏季氣溫及雨量上升,蚊傳疾病(包括基孔肯雅熱及登革熱)的傳播風險增加。據報香港鄰近地區已出現基孔肯亞熱的疫情,而登革熱在過往夏季亦曾出現本地爆發。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過去五年本港每年錄得的基孔肯雅熱及登革熱個案數目分別為何,以及當中分別有多少宗屬本地及輸入個案;
(二)過去三個月,在各口岸的健康篩檢工作中發現多少宗發燒個案,以及當中有多少宗最終確診為蚊傳疾病;
(三)衞生署如何在各口岸(包括各陸路口岸及機場)加強對來自蚊傳疾病高風險地區旅客的健康篩檢工作,例如會否考慮為出現相關病徵的旅客和相關航班乘客進行快速檢測,以縮短確診蚊傳疾病時間;
(四)食物環境衞生署及相關政府部門如何加強本港蚊患嚴重地區的滅蚊工作,以及今年至今的滅蚊工作詳情為何;及
(五)政府會否考慮引入新技術以提升滅蚊效率?
答覆:
主席: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一直密切監察世界各地蚊傳疾病(包括問題提及的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的情況。
就登革熱,世界衞生組織(世衞)資料顯示,全球發病率在過去二十年顯著上升,構成重大公共衞生挑戰。登革熱患者可能會出現高燒、嚴重頭痛、眼窩後疼痛、肌肉及關節痛、噁心、嘔吐、淋巴結腫脹及出疹。有些人在感染後沒有明顯病徵,有些則只有發熱及出疹等輕微及不明確病徵。第一次感染的病情一般較輕,病癒後對該血清型病毒會產生終生免疫能力,但對其他三種血清型病毒只有部分和短暫的交叉免疫能力。若隨後感染其他血清型的登革熱病毒,出現重症登革熱的機會則較高,可導致死亡。在二○二三年,全球80多個國家/地區曾經錄得本地傳播個案,共呈報了逾650萬宗病例(包括7 300多宗死亡個案),而二○二四年更錄得超過1 400萬宗病例,創歷史新高。
就基孔肯雅熱而言,世衞資料顯示全球超過110個國家/地區曾經錄得本地傳播個案。患者可能會出現發燒和嚴重關節痛。由基孔肯雅熱所引致的嚴重症狀及死亡十分罕見,並多數與其他已存在的健康問題有關。大部分患者可以完全痊癒。今年一月至七月,全球16個國家/地區共錄得超過24萬宗病例,當中約90宗為死亡個案。亞洲方面,二○二五年印度及印度尼西亞分別錄得超過32 000宗及17 000宗病例,其他錄得病例的地區包括內地、孟加拉國及斯里蘭卡等。廣東省(尤其佛山市)自七月起錄得超過10 000宗基孔肯雅熱病例,病情一般輕微而當中沒有死亡個案,情況在八月下旬已受到控制,每日只有零星新增個案。自七月開始本港亦錄得從世界各地有病例地區的零星輸入個案,顯示爆發風險依然存在,市民不應掉以輕心。
另外,日本腦炎也是一種經蚊子傳播的疾病,而香港亦曾錄得輸入個案。日本腦炎主要流行於亞洲及西太平洋地區的郊外及農村,尤其在氣候炎熱的季節。大部分病人均病情輕微,除發燒及頭痛外,一般不會有其他顯著病徵,但每250宗感染中便大約有一宗會出現嚴重病情,病徵包括迅速出現高燒、頭痛、頸部僵硬、喪失方向知覺、昏迷、抽搐、痙攣性癱瘓,甚至死亡。
白紋伊蚊是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的傳播媒介,而日本腦炎的主要病媒蚊是庫蚊。針對蚊傳疾病的防控,防蚊滅蚊工作至為重要。在環境及生態局主持的跨部門防治蟲鼠督導委員會下,相關政府政策局及部門已實施多項預防及控制蚊傳疾病的措施。
就梁文廣議員的提問,經諮詢環境及生態局和衞生署後,本局現回覆如下:
(一)登革熱方面,本港於過去五年(二○二○至二○二四年)每年錄得2至161宗個案,大部分為輸入個案。截至二○二五年九月四日,本港今年累計錄得44宗登革熱個案,全部為輸入個案,來自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斐濟、斯里蘭卡、孟加拉國及新加坡。詳細數字載於下表。
年份 | 本地個案 | 輸入個案 | 個案總數 |
二○二○ | 1 | 21 | 22 |
二○二一 | 0 | 2 | 2 |
二○二二 | 0 | 26 | 26 |
二○二三 | 0 | 62 | 62 |
二○二四 | 5 | 156 | 161 |
二○二五 | 0 | 44 | 44 |
基孔肯雅熱方面,本港於過去五年(二○二○至二○二四年)未有錄得任何個案。截至二○二五年九月四日,本港今年累計錄得13宗基孔肯雅熱個案,全部屬輸入個案,七宗來自中國內地(廣東省佛山市)、四宗來自孟加拉國、一宗來自印度尼西亞及一宗來自斯里蘭卡。
日本腦炎方面,本港過去五年(二○二○至二○二四年)沒有錄得個案。截至二○二五年九月四日,本港今年錄得一宗輸入個案,來自菲律賓。
(二)於二○二五年六月至八月期間,衞生署於口岸健康篩查中,發現991宗入境旅客發燒個案,當中沒有確診蚊傳疾病的個案。
(三)衞生署在所有跨境口岸(即香港國際機場及連接廣東省的各個陸路及水路口岸)執行對入境人士的健康篩檢措施,包括進行體溫檢測及按機制為發燒個案或有病徵的旅客(例如自行申報不適的旅客)作進一步健康評估,並透過填寫健康評估表,了解其病徵、旅遊史及接觸史等,以便作出適切轉介及跟進。
自廣東省衞生當局於今年七月中報告基孔肯雅熱疫情,衞生署港口衞生科跟深圳海關保持緊密聯繫,並深化雙方通報機制,確保兩地口岸的防控措施能順利執行。若有發燒或出現相關病徵的旅客經港口衞生科人員評估後被懷疑患有基孔肯雅熱,會立即被安排轉送至香港公立醫院作跟進處理。至今未在口岸發現懷疑基孔肯雅熱個案。
衞生署港口衞生科會繼續與相關持份者(如航空公司及旅遊業界等)保持緊密聯繫,適時更新疾病資訊和健康建議;港口衞生科人員亦會嚴格監控各口岸的環境衞生,加強巡查,全面落實口岸防蚊及控蚊措施,確保良好環境衞生及病媒控制工作到位。
蚊傳疾病(包括登革熱、基孔肯雅熱和日本腦炎)的潛伏期較長,甚至可達約兩星期,單靠入境時的港口衞生措施偵測感染個案的效用並不顯著。與此同時,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感染者血液內的病毒含量一般而言在發病後首數日最高,因此在病發初期的準確診斷需要通過對患者血液進行病毒核酸測試。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核酸檢測產品亦需在實驗室由專業人員使用,目前市面上並沒有獲國際衞生當局認證可供實驗室以外自行使用的相關快速核酸測試產品。至於市面上的基孔肯雅熱快速檢測,是針對患者體內的抗體作測試。由於身體感染基孔肯雅熱後一般需要大約一星期才會對基孔肯雅病毒產生抗體,因此相關快速檢測不適合用於病發初期,會出現假陰性情況,亦不能縮短確診時間。
(四)各政府部門一直積極採取防蚊滅蚊措施。環境及生態局分別在今年三月和七月召開跨部門防治蟲鼠督導委員會會議,檢視蚊患最新情況和各部門的防治蚊患工作。在跨部門協調機制下,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和各相關部門已進行一系列防治蚊患工作,並因應鄰近地區出現基孔肯亞熱個案的情況採取多項加強措施,詳情如下︰
病媒監測
食環署持續在全港不同地點放置誘蚊器,以監察可傳播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的白紋伊蚊的滋生情況,並通過部門網頁及政府地理空間信息樞紐平台,定期公布各分區誘蚊器指數,讓各部門和持份者可因應監察結果採取針對性滅蚊措施。為進一步加強防控,食環署自今年八月起將原先在分區誘蚊器指數達20%時啓動的強化控蚊工作,擴展至指數介乎10%至20%的區域。食環署會在有關區域進行詳細風險評估,找出蚊患情況較高的地點,聯同各部門及持份者進行密集且具針對性的控蚊工作,亦會通知附近屋苑,建議管理公司和住戶提高警覺,共同採取防蚊滅蚊措施。
減少蚊子滋生地點及滅蚊
食環署防治蚊患的工作以環境防治為核心,着重減少蚊子滋生地點,並運用生物或化學方法,包括施放殺幼蟲劑和進行霧化處理以殺滅成蚊,從而控制蚊子數量。今年一月至八月期間,食環署各分區共進行逾22 000次霧化處理殺滅成蚊行動。
另外,食環署亦加強巡查建築地盤及工地等高危地點。今年一月至八月期間,食環署共提出103宗檢控,包括95宗涉及建築地盤,8宗涉及其他處所。自今年八月,食環署已向建築地盤及工地發出逾200張法定通知,指示其清理積水。
跨部門及跨界別協作
食環署在全港各分區均召開「跨部門地區滅蚊專責小組」特別會議,協調相關部門和持份者聯手採取針對性及持久性的防蚊滅蚊措施,包括積極在轄下處所和場地採取防蚊滅蚊措施。
食環署並已發信予物業管理及防治蟲鼠業界,呼籲向其負責管理屋苑的業戶或工作單位宣傳和落實滅蚊措施。此外,食環署已與物業管理業監管局和衞生防護中心合作舉辦大型講座,向約3 000名物管業界人員介紹基孔肯雅熱防控資訊。
食環署亦聯同發展局,透過建造業議會向200多個地盤及相關人員發出《給建築地盤的防蚊指引》,提醒從業員做好防治蚊患工作及個人防護;及在新學年開始前,透過教育局向全港逾2 000所學校(包括幼稚園、中小學)發出《給學校的防蚊指引》,協助校方防範蚊傳疾病傳播的風險。
(五)食環署會持續應用科技以加強滅蚊成效,例如引入2 000多個新型捕蚊器,即利用成蚊作為載體,把生長調節劑帶到不同水體,使水體中的孑孓不能發育為成蚊,以抑制成蚊的密度。此外,食環署正聯同機電工程署實地試驗利用機械狗在叢林等較難進入的地方進行霧化工作,提升控蚊效果。
食環署會密切留意世衞和各地在滅蚊方面的最新資訊,並研究各種新技術及產品在本港應用的可行性。如有合適的新技術及產品,食環署會積極考慮引入及應用。
完
2025年9月10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9時06分
香港時間19時0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