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立法會二十一題:處理離島區的水浸情況
******************
  ​以下是今日(九月十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劉業強議員的提問和發展局局長甯漢豪的書面答覆:

問題:

  近日香港天文台發出數次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據悉連場暴雨令不少鄉郊地區,包括大嶼山嶼南道、鹹田舊村和鹹田新村(鹹田村)、十塱舊村和十塱新村(十塱村)及南丫島榕樹灣等地出現嚴重水浸。在連場黑雨過後本人曾到訪較多長者居住的鹹田村和十塱村視察。當地村民反映每次暴雨發生時均出現水浸入屋的情況,令他們的電器和電線全部浸濕,存在危險,惟村民致電相關政府部門求助時未獲即時處理,令他們損失慘重並感到徬徨。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過去五年,每年當局接獲多少宗大嶼山南區鄉村的水浸報告;該等個案發生水浸的主要成因為何;每宗個案所需的處理時間及結果分別為何;

(二)針對上述村民反映每逢暴雨發生時出現水浸入屋和電線及電器受損的情況,政府會採取哪些即時或長遠的解決措施;

(三)有否定期(例如每年或每季度)檢查及清理上述地區的排水渠道,以確保排水系統暢通;如有,在檢查中發現排水渠道淤塞的情況,以及相關檢查和清理的次數分別為何;及

(四)面對極端天氣日益頻繁,政府有何措施協助上述地區的村民(尤其是長者),提升應對暴雨及水浸的能力;未來會否加強在暴雨及水浸下對他們的支援(例如設立專屬熱線或應變小組)?

答覆:

主席:

  面對極端天氣,政府在超前準備、加強預警、果斷應急、迅速復原的策略框架下,制定具前瞻性的「綜合防洪管理策略」,以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此策略致力結合適應、應變及管理的措施,以提升本港整體的防洪能力。針對鄉郊地區的情況,除了推動地區排水系統改善工程外,政府亦持續加強相關的防洪管理工作,以提升其防洪能力。

  就劉業強議員提問的各部分,現回覆如下:

(一)過去五年多(即二○二○年至二○二五年八月),渠務署在大嶼山南區共確認七宗水浸個案,詳情如下:
 
年份 確認水浸個案宗數
2025(截至八月) 2
2024 2
2023 0
2022 0
2021 2
2020 1

  根據調查結果,以上水浸個案主要是由於暴雨期間,大量枯葉及雜物被沖至位處於低窪的路邊集水溝、進水口及排水道,並造成阻塞,令雨水難以進入下游的雨水收集及排放系統,引致水浸情況。上述水浸個案均於一至兩小時內完成處理及清除積水。

(二)至(四)渠務署會定期為公共雨水排放系統進行巡查、清理及維修保養。以大嶼山南區為例,今年截至八月,署方已為公共雨水排放系統完成28次巡查及渠道清理工作。

  渠務署與天文台緊密聯繫,當預測暴雨即將來臨時,渠務署會實施「及時清渠」安排,調配人手巡查容易受枯葉及雜物等阻塞的位置,並清理淤塞的渠道,以減低大雨期間的水浸風險。此外,每當天文台發出紅色或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八號或以上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渠務署便會即時啓動緊急事故控制中心,並派遣緊急應變隊伍處理市民求助個案,清理水浸情況。

  現時,全港約有240個渠道容易淤塞點,當中多於一半位於新界及離島地區,包括四個位於大嶼山南區。為進一步強化緊急事故控制中心在極端天氣情況下的應變能力,渠務署已增加緊急應變隊伍的數目,由去年160隊擴展至今年180隊,以及設立超過30個分布全港各區的應急運作基地,當中位處梅窩的應急運作基地能迅速派遣緊急應變隊伍到大嶼山南區(包括鹹田村或十塱村等地)應對水浸事件。

  每當暴雨過後,渠務署均會檢視每個水浸個案的成因,並與相關部門探討並按需要進行合適的排水系統改善工程以緩減水浸風險。因應最近暴雨引致的水浸事故,政府正計劃在鹹田村和十塱村進行排水設施改善工程,例如加設排水管道,以及為居民安裝擋水裝置提供技術支援。

  渠務署為市民應對水浸事件推行多項支援措施,包括設立24小時電話熱線(2300 1110),以便更有效直接接收水浸個案報告,讓渠務署可快速處理。另外,各相關政府部門,例如民政事務總署、路政署及食物環境衞生署亦會定期巡查及清理相關的雨水排放設施。渠務署會與各相關部門保持緊密聯繫,確保公共雨水排放系統正常運作。渠務署亦會繼續與地區人士保持溝通及聽取居民的意見,以進一步減低有關地區的水浸風險。
 
2025年9月10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5時47分
即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