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七題:推廣碳普惠
***********
問題:
環境及生態局副局長在去年十一月二十日本會辯論「盡快啓動碳普惠市場的建設工作」的議員議案時提到,當局會參考不同省市的碳普惠發展及相關經驗,探討在香港擴大例如「綠綠賞」等計劃,加強鼓勵市民實踐綠色低碳生活。有意見認為現時「綠綠賞」計劃旨在鼓勵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參與資源分類回收活動,該計劃有待發展為更全面、成熟且具系統性的碳普惠機制。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 鑑於現時市民可通過參與回收活動賺取「綠綠賞」積分以兌換禮品,而當中不同種類的回收物按公斤或件數所對應的「綠綠賞」積分相近,當局基於哪些準則釐定回收物所對應的「綠綠賞」積分;
(二) 據悉目前有私營機構通過計算市民進行回收等環保行為的減碳量給予相應的獎賞,以更好地鼓勵市民減碳,當局會否考慮借鑑相關做法,以回收物的減碳量釐定「綠綠賞」積分,從而提升「綠綠賞」計劃的吸引力和效益;
(三) 會否研究參考內地推出流動應用程式記錄公眾的減碳行為,並擴大「綠綠賞」計劃的適用範圍,將涉及「衣、食、住、行」各類型的綠色低碳行為納入「綠綠賞」積分,以打造立體式的碳普惠生態圈;
(四) 會否考慮爭取更多商戶參與「綠綠賞」計劃,例如以「綠綠賞」積分換取購物券、與更多積分獎賞平台互通積分,以加強市民參與該計劃的誘因,並在鼓勵減碳的同時刺激本地零售消費;及
(五) 會否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內地城市協同推出通用的碳普惠策略或機制?
答覆:
主席:
環境保護署(環保署)在二○二○年十一月推出「綠綠賞」電子積分計劃(「綠綠賞」),鼓勵更多市民將減廢回收的習慣融入日常生活。經過環保署多年的努力和得到市民的支持,「綠綠賞」已由一個積分計劃逐漸發展為一個凝聚不同社會界别共同推動建立綠色減廢回收文化的平台,成功推動市民參與廢物分類回收和培養回收習慣。
就李浩然議員的提問,現回覆如下:
(一)環保署在釐定各種回收物的「綠綠賞」積分獎賞時,主要考慮不同廢物的棄置量、回收率、市場回收價值,以提升整體回收量、減少棄置量,同時避免與市場上私營回收商造成直接競爭。例如,棄置量較高、回收率和市場回收價值均較低的廚餘、膠樽和玻璃樽,其積分會較多,用以鼓勵市民參與回收和養成回收習慣;而其他回收物則採用同一分數。
(二)及(三)政府其中一項主要的減碳策略是減少廢物棄置在堆填區,因此現時市民提交較高棄置量的回收物(如廚餘、膠樽和玻璃樽)可獲得較多「綠綠賞」積分,其基本理念與推動減碳的理念相符。環保署在二○二四年二月起與港鐵旗下的減碳獎賞平台Carbon Wallet合作推出試驗計劃,「綠綠賞」手機應用程式用戶可將「綠綠賞」積分兌換為Carbon Wallet積分,換取各種與低碳生活相關的獎賞,例如免費港鐵單程車票和本地生態遊等。市民也可以透過Carbon Wallet就記錄步行、乘搭港鐵旅程、素食等減碳行為賺取積分。Carbon Wallet和「綠綠賞」的合作可鼓勵市民同時參與回收和減碳行為,帶來顯著的協同效應。我們也留意到為推動公眾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內地有省市推出應用程式,記錄公眾的低碳生活,如低碳出行、節能節水、家庭光伏安裝使用等,並將其轉化為碳幣。碳幣可兌換禮品,包括商店消費券及網約車優惠券等,其作用主要是推廣綠色低碳生活。為鼓勵更多市民實踐低碳生活,環保署會持續探討與更多減碳相關的獎賞平台合作,更高效地運用公共資源,提升「綠綠賞」的覆蓋率和吸引力。
(四)環保署在二○二四年十二月起與「易賞錢」開展合作,市民可將「綠綠賞」積分兌換成「易賞錢」積分,並在全港超過500間超級市場和零售商店自由換取所需的禮品。此項目推出後,市民反應熱烈。為進一步優化「綠綠賞」,環保署計劃在二○二六年四月全面實現「綠綠賞」禮品兌換電子化,連接更多市場上的獎賞平台,以提供更便捷和多元化的禮品選擇,鼓勵更多市民積極參與回收行動。我們期望通過引入更多與超級市場和零售商店有聯繫的獎賞平台參與積分兌換,不但進一步提升市民參與減碳和回收的積極性,更有助刺激本地零售消費活動。
(五)在探討與內地區域性合作方面,我們將繼續通過粵港環保及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小組,與粵方就推行碳普惠保持交流,借鑑不同省市在碳普惠機制方面的先進經驗,探討合作空間和機會,加強鼓勵市民實踐綠色低碳生活。
完
2025年9月10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1時05分
香港時間11時0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