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五題︰建立智慧教育平台及大語言模型
********************

  以下是今日(七月三十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黃錦輝議員的提問和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的答覆︰

問題:

  據報內地已建立涵蓋中小學、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終身學習的「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智慧教育平台),為學生和持續進修人士提供個人化、全天候支援的線上互動學習教材。有社會人士建議,政府應優先建立適用於香港教育體系的大語言模型及教育平台,並融入正確的歷史、文化與價值觀,藉此提升本地教育質素及文化傳承的深度。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有否統計,目前全港共有多少間學校(包括大、中及小學,以及職業教育學校)已在校內建立分科教育的大語言模型;

(二)有否計劃開發供香港學生和進修人士使用,並具本地特色的分科教育大語言模型;如有,何時開始推展;如否,會否考慮建立有關模型;及

(三)鑑於內地已設立智慧教育平台,政府會否考慮與內地相關部門商討,將該平台移植至香港,並在融合本地課程後,供本地各級學校使用?

答覆:

主席:

  在全球數字化持續推進,配合國家科教興國戰略,教育局積極推動教育創新,開展數字教育,培育未來人才,迎接人工智能時代的挑戰和機遇。我們通過成立的「數字教育策略發展督導委員會」,訂定數字教育的方向和重點,持續優化課程、加強教師培訓、完善數字教育基礎建設,優化學習平台和人工智能技術等,與各界不同持份者協作,推動數字教育的實踐,提升本地教育質素。

  就黃錦輝議員的提問,現綜合回覆如下:

  大語言模型通過海量文本數據訓練的深度學習,能夠生成自然語言文本,處理各種自然語言任務,如文本摘要、問答、翻譯等。應用於教育領域,可以輔助教師備課、出題和批改作業,協助學生查索資料、獲得寫作建議等,是輔助教學工具之一。目前,大語言模型於教學上的應用正在不斷發展和完善,要藉以提升教育質素及文化傳承的深度,包括融入正確的歷史、文化價值觀等,有賴教師專業地應用科技,參考本地、國家及其他地方網上平台的資源,配合課程及對應學生需要,靈活運用教學策略,設計優質的學習活動,方能發揮作用。

  為此,教育局一直鼓勵及支持學校,因應校情及學生學習需要,探索和採用多元化適切的教學策略,善用科技,包括大語言模型等,同時,配合學校課程的宗旨和目標,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使用創新科技的正確態度和價值觀。現時,本港部分學校正嘗試建立校本大語言模型,並應用於學與教上。教育局支持校本創新,但現階段並沒有要求所有學校自行建立與分科教學相關的大語言模型,因此,亦未有相關統計數字。我們會密切留意科技發展及應用的趨勢,做好教師專業發展,適時檢視大語言模型的應用,與時並進。

  為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我們透過優質教育基金(基金)撥款五億,推行「電子學習配套計劃」,發展切合本地教學需要的電子學習配套。二十二個獲基金資助的項目,均採用了創新科技,當中包括大語言模型。項目的成果自二○二五年年中開始,分四批發布,供公帑資助學校使用。事實上,學校可因應校情,靈活運用不同資源,如「資訊科技綜合津貼」等,採購不同數字教學工具與平台,配合學科教學和照顧學生多元學習需要。

  在資源開發方面,教育局一直致力為學校提供優質的教材,包括不同科目的學與教資源、「教育多媒體」和「教育局一站式學與教資源平台」,涵蓋幼稚園、小學和中學各學習領域及跨學科科目或範疇;又與香港教育城有限公司(教城)合作,提供切合本地學校需要的一站式電子學習、閱讀及評估服務,包括通過「e悅讀學校計劃」、「學生評估資源庫(STAR)」等平台,配合為學生提供的人工智能和運算思維的網上學習平台和有關課程,達至資源共享的目的。

  至於國家開發的智慧教育平台,現時本港師生無需登記,可以免費瀏覽;然而,兩地課程不同,本港學校使用上述平台,需進行調適及作相關技術調整。目前,教育局已與智慧教育平台相關部門連繫,了解平台的運作模式與資源類型,並將積極研究及借鑑相關平台的經驗,探討可行方案,優化本地的教學資源平台,更好支援學與教。我們會繼續加強創科及人工智能教育的教師專業培訓,優化教城平台,參考及善用本地、國家及海外的優質學與教平台、大語言模型及程式等,鼓勵跨界別及跨校資源共享,探討具成本效益的模式,進一步支援本港數字教育的學與教。

  在專上教育方面,隨着人工智能、創新和突破性科技的湧現,我們鼓勵專上院校在教與學上積極探索及嘗試。其中,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於二○二三年撥款一億元,設立科教創新基金,鼓勵大學利用創新及突破性科技推進教學革新及豐富學習體驗。八所教資會資助大學正利用撥款,持續推行約100個新項目,達致推動教學法、課程、評估和學生發展的轉型;全面提升數碼素養;推廣科技社會責任和學術誠信;以及促進學術界與產業協作,增強真實學習體驗,務求培養大學生在數字化經濟環境中成為德才兼備的新世代人才等目標。目前,各項目正進行當中,預計將於二○二六年完成。

  另外,我們通過針對性的支援措施,包括自資專上教育提升及啟動補助金計劃及質素提升支援計劃等,支持應用科學大學、自資專上院校把握科技發展的機遇,善用人工智能等,提升教學質素。

  因應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職業訓練局(職訓局)亦成立了香港資訊科技學院,於二○二四/二五學年錄取首屆學生。現時,職訓局正發展人工智能互動學習教材,包括引入教育聊天機械人,為學生提供即時學習回饋,協助他們提升學習成效。教育局一直支持院校推行適切的教學框架及新課程,加強對教學人員及學生的支持,以回應時代轉變,滿足社會需求。在二○二四/二五學年,教資會資助大學已開設約10個與人工智能相關的課程。在二○二五至二八三年期,多所教資會資助大學因應政府的策略方針,推出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學士學位課程,例如:香港科技大學的「工學士(人工智能)」;香港大學的「文學士及工學學士(人工智能及數據科學)」。

  至於自資專上界別,各院校可靈活開辦符合市場需要的課程,調整相關課程的內容及學額,回應社會不斷轉變的人力需求。在二○二四/二五學年,有10所自資院校開辦共15個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專上課程。職業訓練局的香港資訊科技學院亦已於二○二四/二五學年開辦共21個課程,涵蓋網絡安全、人工智能、軟件工程等領域。

  總而言之,教育局會繼續鼓勵學校運用創新科技,亦會密切留意這科技領域的應用與發展,加強與海內外夥伴交流合作,支持本地教育數字化的高質量發展。

  多謝主席。



2025年7月30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6時0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