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司司長出席立法會前廳交流會後會見傳媒談話內容(只有中文)(附圖/短片)
*************************************
政務司司長:各位傳媒朋友早晨。剛剛我們舉行了第20次立法會前廳交流會,與一眾出席議員深入討論如何更好推動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發展,為香港發展的改革和創新提供堅實支持,我亦在剛才的環節收到很多寶貴意見。
教育、科技和人才三者環環相扣,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行政長官在去年《施政報告》宣布成立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 (教科人委),由我擔任主席,以「八大中心」的戰略定位和優勢作為基礎,推動育才、匯才、科技協同發展,同時推動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香港,助力香港經濟發展,貢獻國家發展動能。
教科人委成立以來,一直積極與各界持分者保持溝通,包括大學校長、創科業界、諮詢組織等,希望凝聚智慧,加強合作,推展委員會的工作;而立法會當然亦是我們推展工作的一個重要合作夥伴。
教科人委正在按三大策略工作方向推進,包括(一)吸納優秀創科人才、(二)建立國際教育樞紐,及(三)優化人才計劃和人才服務。今日前廳交流會就三個議題都有互動,我們聽到很多議員提出各樣的看法和建議,在推展工作時會仔細整合和參考這些意見。
優化人才計劃和人才服務
在優化人才計劃和人才服務方面,政府自二○二二年年底推出多項「搶人才」措施,豐富本地人才庫,反應非常熱烈。各項便利措施,加上香港的發展機遇,成功吸引不同界別的全球精英來到香港發展。
截至今年六月底,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收到接近50萬宗申請,當中近33萬宗已獲批准,已有接近22萬人才攜同他們的家人抵港,遠超之前的目標,即三年合共引入105 000名人才的目標,已遠遠超過。
教科人委自成立以來,強調通過改革創新,實現破局。教科人委已經通過在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下,設立主動邀請頂尖及領軍人才來香港的突破性安排,針對國家及香港各方面所需,積極遊說目標頂尖人才來香港發展。
過程中,政府會為獲邀人士提供各項具吸引力的個人化便利安排。當然,大家都明白,這些頂尖人才都是世界各地希望羅致的對象,為避免影響遊說,我們暫時未能透露更多邀請機制的具體運作細節,包括現正邀請哪些人,我們暫時不方便透露。
但當然,政府會主動出擊,向從事科技研究的機構、大專院校等介紹邀請機制,讓這些機構為配合這個突破性招攬頂尖及領軍人才的新機制做好準備。如果他們覺得在他們的領域中有哪些人才對香港很有利,可以向我們提出,我們在研究後,會主動向這些人才提出邀請。
另一方面,我們在五月底宣布新增渠道,引入指定技術工種專才來香港,投身人力極短缺的技術工種。新安排已於六月三十日起接受申請。
我們亦會繼續透過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吸引及支援世界各地人才來港發展,當中包括革新線上平台、擴大合作夥伴網絡、與業界及僱主團體合辦招聘會、外訪等,更全面支援人才來港發展和落戶。
議員都十分支持政府各項的招攬人才措施,為香港各行各業的發展提供長期的人力支撐,並提出很多寶貴意見。我們回去後會仔細研究及考慮,務求鞏固香港的競爭優勢,繼續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來到香港發展。
吸納優秀創科人才
不少議員都認同要用好河套香港園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為創科人才提供更多發展機會。
我們會把握河套香港園區即將投入營運的契機,積極引入重點創科企業在園區設立或擴展業務,同時借助各項推動構建完整創科產業生態鏈的措施,形成人才與產業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充分發揮以產聚才的作用。
而在吸引海外創科人才方面,議員支持用好現有多個不同的人才入境計劃,並就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提出了不少意見。我們正在全面檢討這個便利海外科技人才到香港進行研發工作的計劃,當中包括研究進一步簡化申請程序、適度優化簽證條件及工作限制等。我們會通盤考慮議員及業界的建議,確保能夠更積極有效促進香港的科技公司招聘非本地科技人才,加強推動香港創科發展。
建立國際教育樞紐
我們亦跟議員研究各項建設國際教育樞紐、為「八大中心」和科技創新提供人才支撐的措施。
教育是培育人才的關鍵。香港擁有良好的教育基建,享譽國際的大學,優秀的科研人才,教學質量在多項國際比較研究中名列前茅,更是唯一擁有五所世界百強大學的城市。
為了讓人才的培育更配合國家和香港的策略發展及政策優次,政府主動作為,引領教資會(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在規劃過程中,開辦切合發展所需的課程。
在二○二五至二○二八的三年期,各教資會資助大學會合共新增27項與STEAM及國家「十四五」規劃下「八大中心」相關的學士學位課程,包括人工智能、創意產業、數據科學等,鞏固香港創科和「八大中心」發展的同時,推動社會及經濟更趨多元化。
政府亦會致力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鼓勵本地專上院校與中外知名院校以靈活創新的模式,開拓更多品牌課程、研究合作和交流項目。我們計劃在二○二六年上半年或更早的時間盡快公布北都大學教育城概念發展綱要,進一步支持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並配合國家發展戰略作出更大貢獻。
政府亦通過多項措施,包括獎學金計劃等,全方位吸引各地優秀人才到香港留學,並透過不同便利安排,讓他們在畢業後在香港落地生根,壯大香港的人才庫。
我們在二○二四至二五學年起,提升教資會資助大學錄取非本地學生限額一倍至40%;而過去五年,非本地學生人數大增約37%,至現時的約26 600人,創歷來新高。他們修讀不同的學士學位以至博士學位課程,為香港的未來發展注入新動能。
學生宿舍的充足供應是繼續吸引非本地學生來港留學的重要配套。教科人委以創新靈活方式,拆牆鬆綁,結合市場力量,增加學生宿舍供應。政府已經推出城中學舍計劃,就發展管制程序拆牆鬆綁,鼓勵市場把商廈改裝為學生宿舍,增加學生宿位供應,鞏固香港作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地位。
議員就不同培育人才及建立國際教育樞紐的措施都非常踴躍發表意見,大家都熱烈討論如何更好地為國家及香港未來發展提供更強的人才支撐,分享了很多想法和建議,我們會好好梳理分析,教科人委會積極跟進。
現在,我請人力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振昇議員,以及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周文港議員向大家分享一下剛才交流會的重點。
記者:司長你好,想問關於昨日黑雨,知道政府沒有召開極端天氣督導小組,可否解釋一下,其實在甚麼情況下才需要召開督導小組?之前的殘餘颱風影響比較小而有召開,這次影響較大但沒有召開,準則在哪裏?第二條問題關於人才,見到「小紅書」有教學,教內地女士來港讀Master(碩士)學位,順便在香港產子,司長有沒有留意到網上有這樣的教學?這些行為會否構成違法,或違背了政府輸入人才的原則?謝謝。
政務司司長:好,多謝你的提問,我首先回答你第二個問題。其實任何人才入境計劃的目的都是招攬人才來港,他們申請時一定要說明來港的目的是為了工作,如有其他目的,例如來港是為了產子而不是工作,就很可能構成虛假陳述,這當然是不合法的。我們希望所有人才——全世界亦如是——來港的話,一定要按照自己申請的目的去做,而不是申請這個(目的),但實際上是其他目標,這就有機會違反法例。不過我相信你所說只是一個很少數的情況,最近我們收到大量申請,他們都是踏踏實實在香港工作,落地生根,我亦看不到有大量人士來港,實際上是為了產子多於工作,我覺得這個情況不多,也是不應該的。
第二,關於應對極端天氣督導委員會。首先我想澄清一點,在香港,經過這麼多年,我們已有一套很完整的方法去應對極端天氣,以前大家都知道,一到八號風球(八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或黑雨(黑色暴雨警告信號),天文台會預早公布何時發出,有時會提早兩小時通知大家,各部門亦會「埋位」,做好他們應該做的事。我們亦有一個緊急事故監察及支援中心,有各相關部門的首長級同事,負責24小時監察颱風或暴雨導致香港水浸、山泥傾瀉或塌樹的情況,立即去處理,這套機制行之有效。為甚麼會有一個應對極端天氣督導委員會的產生呢?其實是我們再想多一步,當有些極端天氣我們預測會發生時,而這個極端天氣不是一般普通的八號風球,而是會對香港造成廣泛和嚴重的破壞,這樣我們就要特別留意,就要提前召開這個委員會,讓所有部門提前關注、提前警惕、提前「埋位」,做好更多的準備,這是保障香港市民生命財產的一個重要安排。
以昨天的暴雨為例,天文台昨日已經解釋過,這個暴雨發展得很快,是(上午)八至九時左右突然發展,而且雨勢比較集中,有幾區特別大,這不是預先可以估計得很清楚。當時一宣布黑雨後,其實我們的緊急事故監察及支援中心已經即時運作,各部門亦即時工作,按照其機制去處理。我相信大家昨日都看到,無論水浸也好、塌樹事件也好,或有阻路情況也好,很快就可以解決,證明了我們行之有效的機制是相當有效。
記者:樹仁(香港樹仁大學)的創辦人兼校監胡鴻烈數日前逝世。作為樹仁校友,你如何評價這位校監?
政務司司長:我當然認識胡鴻烈校監,因為我作為他的學生,我覺得他與他太太,即鍾期榮校長,給我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他們是真真正正的教育家,為教育奉獻一生的精力和財產。
大家看看他們兩位的資歷或者經歷,在他們那個年代,我想如果他在法律界發展,相信可以享受很豐裕的生活,但他們沒有作此選擇。他們選擇了教育,因為他們認為當時的專上教育不足,所以創辦一間私立專上學院,用他們自己的積蓄。我時常看到他們兩位在學校,穿着亦十分簡樸,把所有的積蓄都投放於學校。
我也覺得他是一位很值得我們敬重的人,也時常與學生傾談。我們很容易看見他,常常在學校碰見他。即使你不找他,他也找你聊天。我覺得他為我們作身教,也讓我們看到何謂為了理想,他可以如此堅持。所以一直以來他們兩位均受到我們學生或者同學,甚至社會各界高度尊重。
完
2025年7月30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2時58分
香港時間12時58分